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临习书法的体会总结在练习书法的临习过程中,我逐步有以下几点初浅的认识:何谓中锋?使笔锋在点画中间运行,这便是中锋。作书贵用中锋,是千古不易的定论。以前我对中锋用笔的概念,只有一些肤浅的感性认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例如,往往对自己所写的字,点画边缘出现一边整齐光洁,一边带有锯齿,或一边墨色较浓,一边较淡、立体感不强的现象百思不解。后来,在临习过程中,严格地按中锋用笔的要求进行。经过一段时间临习,发现以前的现象逐渐消失了,立体感增强了,点画也浑凝圆劲、秀逸含蓄了,才真正地体验到了中锋用笔的感受。随着临习的逐渐深入,对中锋的认识也随之加深了。我发现,中锋用笔固然很好,但除篆、隶得保持笔笔中锋外,楷、行、草字如也笔笔中锋的话,也会缺乏一种意趣、情采。所谓藏锋就是起笔用逆锋,收笔用回锋,把笔尖藏于笔画之内,写出来的点画坚劲挺拔,给人以含蓄、浑劲、沉着的感觉。藏锋在篆、隶、楷中尤为重要,篆、隶点画几乎笔笔藏锋。因此,藏锋是必须训练与掌握的笔法。开始临习汉隶《张迁碑》时,颇感吃力。面对困难,狠下决心按照藏锋用笔的基本要领进行苦练,终于由原来感到吃力到基本适应,起笔收笔从不习惯到习惯,基本上通过了篆、隶的藏锋关。当临写《颜勤礼碑》时,一开始写出来的字怎样也无“颜”的味道。是何原因?经过分析,发现主要是起、收笔未能做到藏锋?横画尤其是长横和垂露竖成不了“枯骨”状,长撇体现不出“蚕头燕尾”等效果。问题找出了,找出规律练出感觉,使之成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与法帖相似的点画来。点画写象了,才能求得字的像,字写像了,才能写出法帖字体的神来,才能真正入帖。在临习的过程中,也悟出了藏锋与露锋是一对孪生兄弟,一个字中往往藏与露是相辅相成的,该藏则藏,该露则露,藏露结合字就会具有自然、优美、生动的神采和韵味。笔画的粗细变化是在提按动作中完成的,提按是写好点画的关键。刘熙载曾说“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指出在运笔过程中提按的连续性和必要性。书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按交换的过程。笔锋在纸上运行时,一直是通过提按的交递,再加上轻重、缓急的丰富变化,这样点画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才能产生美妙的韵味与鲜活的形象。如果写出来的字线条粗细一致,就会与硬笔字无异,毫无神采与美感。这是点画缺乏提按所致。按易掌握,难在提上,一笔而成的而又按提交递就更难。“转折”在书法中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转”是用笔写出圆转回旋、没有方折棱角笔画的笔法,其要领是,在转的关节处笔不停驻下来,只有提按的变化,没有折、顿的处理,“如折钗股”,是篆、行、草中运用最多的笔法。“折”与“转”相反,是写出方的点画方法。折法,多运用于方笔书法的起笔处、收笔处以及横画和竖画的交接处。此法多运用于楷、隶书中,行、草亦时有所见。运笔的急缓在书写中是至关重要的。运笔的急与缓是形成作品不同风格,和产生节奏、韵律变化的主要原因。落笔迟重取其雄厚,急速方能流畅、遒劲。运笔的急与缓须有机的结合,方能获得更理想的效果,否则,一味迟重,则失却神气,一味急速,则失却形势。认为“快”才是熟练的最好体现,是错误的。认为“草书”的本质就是快,更是不对的。我在学书之初,怎样也写不出原法帖的“形”,更谈不上“神”了。在苦恼中痛定思痛,悟出了书法的速度是有急缓之分的,字体不同、点画不同,其书写速度是不同的。我们在临习时只有贴近其原帖字的书写速度和节奏,才能得其“形”、“神”。一般来说,篆、隶、楷体的书写速度相对慢些,行、草的速度则要快些,横画、撇画相对快些,竖画、捺画则要慢些。经过反复训练,随着书写中对急缓运用,对节奏方面逐步熟练,慢慢地进入到“随心所欲”,运用较自如的阶段。用笔的轻与重,直接影响到作品的风格、特点、艺术效果。用笔轻者,令人感到轻松、秀丽、和雅、飘逸;用笔重者,则会给人以沉着、拙重、凝炼、浑朴之感。用笔的轻重,主要基于“力度”的大小,而这种力度则完全取决于运笔时力度控制上。这种力度是毛笔之毫锋与纸相磨擦产生的,使人感觉出来的力度。所谓虚实相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苦练中达到善使笔锋。在临习中,须十分注重用笔锋运行,把握其虚实、轻重的分寸。辅之以往高执笔杆,运用悬腕力、臂力推动笔锋,向前铺毫运笔;十分注意笔笔以锋用力送到底,例如“撇”画及类似“秋”“火”的最后一笔。经过刻苦训练,在点画线条的力度和质感上都会有明显的提高。以上六个方面的用笔要素,不是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书写的过程中,很好地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
本文标题:临习书法的体会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082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