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第四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起源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第三节世界农业生产布局第四节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农业的含义农业是培育动植物以取得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植物栽培业和动物饲养业。农业是人们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依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促进和控制生物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换为社会需要的农产品的生产以及附属于这种生产部门的各部门的总称。农业属于第一产业,其产品基本上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即通过动植物本身的生长、繁殖来完成其生产过程农业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的农业:耕作业(也称种植业)*广义的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等五个生产部门。农业的生产分布与自然、技术、社会经济条件有关。农业始终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部门。传统农业基础理论的7个方面:生活必需品、劳动力来源、原材料、市场、资金积累来源、出口物资来源、人口。农业的含义农业的起源问题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它使人类的经济生活完成了从攫取性经济到生产性经济的质的飞跃,是最伟大的经济革命。【要解决农业产生的六大问题】原因、地点、时间、主体(who)、方式、对象(客体)【从两个方面入手研究】一是从古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和化石材料研究;二是现在还存在的原始民族情况来研究。第一节农业的起源一、农业起源的理论第一节农业的起源鲁姆配利.罗恩的“天才理论”、柴尔德的“绿洲说”(接近论)、布雷德.伍德的“核心地带(原生地)说”、宾福德的“边缘区域理论”、贝廷杰的“最佳觅食模式”、海登“新气候变化说”、博塞洛普的“人口压力论”等◆人口压力说——博塞洛普(E.Boszerup)【思想】为增加新的食物来源和数量以维持自身生存而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过程】人口增长、技术进步——采集和狩猎的强度增大(动物捕杀过度、食物短缺)——新食物——驯化植物的农业。第一节农业的起源种子(植物中种子所含热量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一万年前左右◆宴享说——海登(B.Hayden)【思想】农业出现的起始时期,其生产量不大,在占人类食物结构比重不大,农业所驯化的植物的种类,主要是增加美食种类和扩大食品结构。例如,有些植物是香料、调味料等。※宴享说与主流理论“最佳觅食模式”类似※最佳觅食模式是动物学的研究的理论,分析动物觅食的方式和规律。动物觅食以花费最少的力气或时间能获得最高的回报的食物,所以往往集中在一种或几种猎物上,所谓最佳觅食。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压力下,以最便捷的方式以获得食物维持自身生存。第一节农业的起源※人口压力说与宴享说的对比※看似对立,但各有合理性。食物数量不太丰富、资源分散的地区,人流动性大,无法定居下来关注动植物习性,积累经营,进行驯化活动,农业不会出现。食物丰富地方,缺乏动力去研究和驯化动植物。第一节农业的起源农业应最早出现在什么样的地方?在野生食物资源基本保证,人类不需要长距离、高强度的劳动,但全年中食物供应不均匀,出现季节性短缺的地区,迫使人们去尝试驯化动植物,以解决季节性食物短缺,而出现农业。※我国关于农业起源最新最权威的说法※《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经济卷》“原始农业”(1990):原始农业产生与新石器时期以后,冰河消退,气候转暖,为农作物的栽培提供了环境条件;人口增长,食物短缺,促进人类开发新的生活资料来源;火的利用、弓箭的发明,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在生产工具改进的同时,人类也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活动中熟悉了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学会了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原始农业就产生了。第一节农业的起源二、农业起源的地点第一节农业的起源【两种学派】:植物学和地理学(多元论/一元论)考古学和历史学多元论:阿尔芳斯.德.康德尔(A.deCandolle)--中国、西南亚、亚洲热带;原苏联植物学家瓦维洛夫Vavolov)--20世纪初提出八个发源中心,第一个是中国;美国植物学家哈兰(J.R.Harlan)--提出三大中心:近东、华北、中美洲。一元论:美国地理学家索尔(G.O.Sauer)和卡特(G.F.Carter),他们认为农耕是从东南亚向全世界扩展的。(一)索尔的推断美国地理学家索尔在《农业起源与传播》(1952年)一书中推论:植物驯化的最初中心在东南亚。【依据】1、植物驯化不可能发生在食物不足的地区。2、驯化中心必然位于一个动、植物种类繁多的区域。3、驯化不可能出现在大河的河谷内(治水工程)。4、耕种不得不在林地中开始(有空间)。5、农民必须已经掌握使之倾向于耕种的技能(林居方式最接近耕种)。6、原始的驯化者应该是定居的。【结论】驯化技术在东南亚获得成功后,在旧大陆逐渐向北传播新大陆驯化植物技术是否来自旧大陆仍难确定。(二)考古学目前资料的证据根据考古学的证据,西亚的两河流域肥沃的新月型地区被认为是动植物的驯化地。在这里发现的考古证据,包括使用的工具、固定的居民地以及最早时期驯化动植物的一些物证。(三)世界动、植物的驯化狗是最早的驯化动物山羊、绵羊的驯化--中东地区,7000年牛--欧洲或俄罗斯草原猪--中东,6000-7000年驴--北非,3000年骆驼--中亚,4000-5000年(课本:126)(三)世界动、植物的驯化在我国出现的最早驯化遗迹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黍;河南新郑、河北武安——粟,石斧、石镰、石磨;杭州余姚河姆渡遗址——世界最古老的人工栽培水稻所在地。中国是世界上作物最重要的驯化中心之一。世界早期的农业中心第一节农业的起源第一节农业的起源几种主要农作物的起源与传播一、农业发展阶段第二节农业的发展和类型农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铜铁工具的传统农业工业革命后的动力机械化的现代农业从16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农业发展与传播,给世界农业带来巨大变化,形成许多不同的类型,反映了人、地与技术三者关系。(一)原始农业——迁移农业(刀耕火种)1【特点】对土地进行轮种,而不是对作物进行轮种2【分布区域】现在只在热带地区保留原始农业:①南美洲的亚马逊地区(印弟安人);②非洲中部的刚果地区;③新几内亚,东南亚热带雨林区。3【存在的原因】热带雨林特殊的生态环境,造成土壤中储存的养分太少,不足以维持作物的连年种植。(一)原始农业——迁移农业(刀耕火种)【什么是刀耕火种?】刀耕,其意为用木具,石刀或者类似金属类的器具(青铜)来翻耕土地,让土地变松,利于作物种子的生长发育,一如当今爬犁和锄头等器具的作用。火种,那个时候生产力不够发达,且少有可以直接开垦种粮的土地,大多是森林,要耕种的话就要把森林砍伐了变成平地。但是当时的生产力低下,所以采取用火烧的方式,并且火烧之后森木的灰烬富含钾等元素,对土地有很大的补充营养,更利于耕作。可以解决热带雨林的土壤养分问题,有积极的环境意义。(二)传统农业(农业社会)——生计农业持续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初期(产业革命以前)1【特征】生计农业(自给自足农业,自然经济)对应“商品农业”;农业工具得到改进,技术进步,生产经验增多,使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农业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农业劳动力占就业人口绝对优势比重。受环境影响显著,社会不稳定,土地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生活贫困,社会发展缓慢。(二)传统农业(农业社会)——生计农业2【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各地自然环境不同,适宜的农业作物和发展方向也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产模式和农业类型。中国传统农业的形成*季风性气候雨热同期,很适合农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即有深耕细作、施肥等法,消除了休闲制,农田连种,甚至一年两种。*秦、汉出现了灌溉技术,北方旱作农业快速发展,渭河流域及黄河下游(河南山东河北交界处)最为发达,人口众多。(二)传统农业(农业社会)——生计农业中国传统农业的形成*南方水稻农业发展缓慢,火耕水褥技术落后,撒播,产量低,发展较慢。东汉时改为育种移栽,同时战乱使北方人口向南迁移,劳动力增多,集约化的水稻农业才发展起来,一年两熟到三熟。宋代时南方粮食产量已超过北方。*宋以后可新垦地不多,而人口大增,中国农业进入集约化精耕细作阶段。(二)传统农业(农业社会)——生计农业2【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欧洲中世纪的农业中世纪(Middle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自西罗马帝国灭亡至文艺复兴。短期休闲农业(敞田制)→→混合农业(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偏低湿,土地偏贫瘠。*土地短期休闲制(两圃或三圃制)敞田制(庄园内农户分得长条状份地,收获后撤除篱栅,敞开供农户共同放牧,农田和牧场森林溪流相临)(二)传统农业(农业社会)——生计农业欧洲中世纪的农业*作物为小麦黑麦大麦燕麦,谷物种植用手撒播,产量约为种子的四倍。*牲畜为牛羊猪,定居点中心为教堂磨坊。*人口增长的压力迫使农业技术提升,17世纪在荷兰得到突破,苜蓿和萝卜等、围栏饲养,解决了土地肥力缺乏问题,轮种取代了休闲,出现种植业和饲养业结合的混合农业,产量达到种子十倍*由于发展饲养业,取消份地,将分散地块合并为围以栅栏的农场。(二)传统农业(农业社会)——生计农业2【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美国的殖民农业敞田制农业(欧洲移民农业生产方式)+灌丛-休闲种植制(印第安人农业生产方式)*早期英国移民学习印第安人的种植技术(砍树,放火焚烧,刨土坑,放腓鱼作肥料种玉米,将西葫芦、豆类和玉米套种)实行灌木—休闲制。(二)传统农业(农业社会)——生计农业美国的殖民农业*后来开始重建欧洲敞田制,但土地多劳力缺,相对集约的欧洲农业方式在此不通,又转向印第安人的灌木-休闲制,利用自然肥力对土地实行轮种休闲,反可在较少劳动前提下获得较多收获。*十七世纪后半期,又转向粗放耕作,定居在远离村落的土地中部,出现占有大片土地的独家村式的美国农村。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好望角、南美和澳洲。(二)传统农业(农业社会)——生计农业【东、西方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的总结】*以上三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充分说明了人、地、技术三者之间关系的独特性与复杂性。——中国早期休闲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人口压力下,走上了依靠劳力的集约化道路;——西欧的休闲农业,是通过饲料和饲养业的发展解决的,于是形成了种植与饲养结合的混合农业。——殖民地农业,虽然移民来自较为发达的地区,但是土地多、劳动力少,则使农业退回到灌丛——休闲农业。(二)传统农业(农业社会)——生计农业3【传统农业的类型】旱作农业:分布于温带大陆东岸以及副热带干旱的山地高原,包括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中南半岛的山地丘陵,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及西北地区,巴基斯坦、阿富汗和西亚的一些地区,埃塞俄比亚高原、俄罗斯泰加林南缘。该类地区主要靠自然降水,为易受灾地区。后来发展灌溉技术,后来又出现喷灌滴灌,分布范围扩大,容易引起盐渍化。山区多采用梯田。(二)传统农业(农业社会)——生计农业3【传统农业的类型】旱作农业:作物:以小麦为主,其次是谷子、高粱、玉米、大麦、大豆、甘薯、马铃薯。经济作物:棉花、烟草、花生、大麻、亚麻、甜菜等。家畜:牛、马、驴、骡、猪、羊。家禽:鸡。(二)传统农业(农业社会)——生计农业水稻农业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东南亚、南亚,零星分布于埃及、古巴、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因需投入大量劳动力,故也是人口密集区。*美国后来则多采用机械化耕作,改插秧为直播,用除草剂解决杂草问题。*我国的该类地区大规模农业机械化使用困难。桑基-鱼塘是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创立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二)传统农业(农业社会)——生计农业水稻农业粮食作物:水稻为主,其次为玉米。经济作物:茶、甘蔗、蚕桑、黄麻。家畜:水牛、猪。家禽:鸡、鸭、鹅。(二)传统农业(农业社会)——生计农业地中海农业分布于地中海气侯区(夏干热、冬多雨),温带大陆西岸。主要集中于地中海周围地区以及美国的西海岸(加州)、智利中部,南非与澳大利亚南部沿海。农林牧三位一体的农业生产方式(粮食;饮料、油和果品;肉毛皮)作物:小麦、大麦(春末夏初收获,很少灌溉)、玉米、水稻。经济作物:葡萄、油橄榄。家畜:山羊、绵羊、猪。园艺:果品业、花卉业。美国加州的柑橘
本文标题:第四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083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