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读《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
读《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入读导言《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是第一本由中国学者撰写的综合介绍和分析美国公益事业发展的著作。作者探究美国百年公益事业的发展,深入本源,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如何把资本引向对社会有益的事业,为“唯利是图”的资本找到有效的驾驭和引导之道。作者根据最新的考察和研究,发现一种新的公益模式正在兴起,主要是利用资本的特性,寓公益于商机,不仅授人以渔,而且要掀起一场渔业革命;不再视穷人为单纯的捐助对象,而是潜在的创业伙伴。毫无疑问,这种“致力于改变游戏规则的革新”的成败,不但是对美国以及资本主义制度自我纠错的革新机制的考验,而且将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该书从2003年第一版的《散财之道》,到第二版与第三版的《财富的归宿》,直至2015年第四版面世,增加了对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述评,以及有关“新公益”的大量补充更新。最新版名为《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是因为“公益事业又进入了新阶段,自觉或不自觉地起着推进社会改革的作用,这个改革当然仍是向着社会公平和普惠大众的方向,不过观念和手段有所创新。”该书获得张维迎、任志强、吴敬琏等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的推荐。被新京报书评周刊评为2015年年度再版类好书。资中筠先生被评为《中国慈善家》2015年十位中国社会推动者之一,《经济观察报》2015年度致敬人物。概念框架内容简介这种新型的公益,概括而言,是以追求影响力和效率为目标,营利与非营利混合的公益模式。新公益的诞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现实需要。……特别要提到的因素之一,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危机感。弱势群体的实际需要有增无已,而且日益复杂化,单纯的公益捐赠和政府的福利政策都不足以应付。而且如果两极分化的趋势继续下去,政府的税源和传统公益慈善的财力也会日趋枯竭……两极分化严重的结果是市场购买力严重不足。这不仅是社会公平问题,而且是经济问题——当消费者无钱消费时,商业企业也就失去了获利的机会。购买力不足直接威胁到金字塔尖的1%的人口的利益,乃至威胁到资本主义本身,所以解决社会不公问题关系到资本主义的存亡。新的模式旨在从一开始就把资本引向对社会有益的事业,寓公益于商机……其雄心壮志是要改造资本主义。——————上述“新公益”的模式在中国是否可行?……必须指出的是,中美两国国情迥异,其中最重要的:其一,美国的社会福利是先从民间公益开始,发展到政府担负起主要责任;而中国是先从政府原则上全包,到逐步改革,引进私人财力。其二,美国主要财力在民间,而中国主要在政府。其三,美国结社是不成问题的,政府要管的只是涉及税收部分,所以公益组织归税务部门管;而中国原无完全独立的民间社团,对社会团体的管理首先是从政治上考虑的。更重要的是,美国是成熟的公民社会,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国家的主人,遇到问题习惯于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等待政府解决,特别是自认为是幸运儿的富人,从热爱美国社会出发,更以改良为己任。中国中断了几十年后又重新开始的民间非营利的慈善公益摸索了一二十年,在曲折中成长,如今要发展到营利与非营利相结合的新公益,面临的问题更要复杂得多。历史与概况第一章概论第二章慈善公益事业源远流长一、美国独立前的公益事业先驱及其思想*p15:富兰克林:“对穷人‘做好事’之道不在于使他们在贫困中过得舒服一些,而是要引导他们走出贫困。”他理想中地最终目标是改造社会,为所有的人创造自力更生的机会,从而使社会没有需要救济的穷人。*p17:AnthonyBenezet(1713-1784)维护黑人权益、反对奴隶制*p17:在美国立国以前,慈善公益事业的传统和模式就已基本形成,而且与社会改良和种族平等相联系。二、独立以后到南北战争的一百年*p17:1790年,美国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建立了人口、财产、教育状况的数据,以此为根据,确定政府财政使用的方向,也为慈善事业的捐赠模式提供了基础。*p19:美国团体公益事业取代个人慈善事业是在南北战争之后,但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公益社团的兴起则是自19世纪30年代以后就已经开始。《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座谈https://资中筠:近日在国际金融博物馆举行了资中筠的新书《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美国公益事业百年发展及其启示》的首发式,由任志强主持,张维迎为对谈嘉宾。以下是资中筠在会上的讲话和回应张维迎讲话及听众问题的综合记录,作者审阅后略有改动。《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美国百年公益发展的启示》,资中筠著,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9月第一版我尽量简单地把写这本书的过程和想法,跟大家交代一下。正如刘苏里先生给概括的,这本书十二年来,有了三个书名(前两个书名是《散财之道》《财富的归宿》),书名确实是代表了我对这个领域认识的深入。我开始注意到美国的公益基金会,不是从公益慈善的角度出发,也不是为了给我们国家引进这方面的经验,当时的出发点是研究20世纪的美国。在这个过程里,我发现有一个领域是我们都不大注意的,就是美国的现代公益基金会,从20世纪初期开始发达起来,对这个社会的影响非常大。另外一个角度,我本来是想研究美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992年我去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档案馆查档案。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发现关于中国部分材料多得不得了。除了众所周知的协和医学院和协和医院外,应该说20世纪上半叶中国所有教育文化事业都有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影子。我们的第一代的院士在研究工作的关键时期都得到过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这使我大吃一惊。但是,中国部分只是其工作的一小部分,于是我发现这个基金会非常了不起。再进一步发现,美国远不止这一个大基金会。这样,我开始进入这个领域。在这个题目上,我的收集资料和思考成熟的过程大约有十年,从1992年开始,到2003年才出书。当然这十年里,我还干了好多别的事,不是专门做这一件事,但这十年我对这个领域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2003年初版叫《散财之道》,主要是说聚财有道,散财也应该有道。成为巨富以后,花钱是个问题,如何能最好地把钱花出去,对社会有益。这是美国的这些基金会做出的榜样。我没想到这本书出版以后会对国内的公益慈善界产生影响,正好是当时国内的公益基金会开始发展起来的时候。刚刚任志强先生讲阿拉善基金会,确实我发现阿拉善第一次开会就拿着我这本书,我当时感觉很高兴,居然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后来我们国内这方面的事业蓬勃发展起来,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到2005年出第二版,我又换了一个名字叫《财富的归宿》,我的想法是取之于社会,还之于社会。整个财富的积累不管是通过什么,企业也好,或其它的途径,应该回馈社会。回馈社会的途径是什么?其中有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就是公益基金会。第三版又作了增订,主要是在中国部分,还叫这个名字。在这之后,我就想搁笔了。因为做这样大规模的实证性的研究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对于我这样一个衰朽的人说起来,精力和时间都够不上了。所以我就想有待来者。因为我们国家许多人已经注意到这个领域,确实有些专家们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还没有我想象的对于最新的发展的系统著作。去年,正好乐平基金会去美国考察,他们问我要不要一起去。我怕太累,有点犹豫,后来还是去了。两星期走了四个城市,每天四场座谈,确实很累。但是,对我来说大开眼界,启发很大。对于现在的所谓新公益是怎么回事,我开始有了认识,主要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凭我多年观察世界的敏感性,我意识到实际上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当然以美国为代表,但绝不仅是美国,包括欧洲很多国家)正在发生比较深刻变化。上一个时期的重大变化是一百多年以前,在欧洲实际上是19世纪中叶开始,社会主义思潮、社会改良思潮开始起来的时候。在美国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20世纪初,形成“进步主义”运动。我在《20世纪的美国》这本书里对此有专门章节论述。没有那种大规模的改革,美国不可能有整个20世纪的社会基本稳定和繁荣富强。在这个大的改革里,有一部分是资本家拿出钱来做公益,大财团引领了我称之为“捐赠文化”的风气。当然还有许多别的内容。另外一方面就是政府出台一些可以规范经济的法律,包括反垄断、保护劳工和消费者的法律,等等。我现在感觉到资本主义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又发生了很多矛盾。我们常常讲美国兴衰的问题,关于美国衰落了,或正在衰落的说法一直都存在。我过去曾经讲过,美国是不是衰落,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世界优秀人才的自然流向是不是仍然首选是美国,如果还是这样的话,不管它的经济有多么困难或者发生什么曲折,它不会衰落。这是在上世纪80年代说的,经过20多年来证明它又进入了信息时代,并没有衰落。现在美国衰落论又兴起了,而且我看到很多专家的文章,好像把美国一定要衰落已经作为一个不容置疑的前提,认为,中国就是会崛起取而代之。除了上面讲的指标——现在优秀的人才还是在往美国流动——我还想加一个指标,就是它的精英们能不能自我反省,认识到社会的弊病,不惜揭丑和提出切中弊病的改革方案,也就是它的纠错机制是不是还有效,能不能主动进行比较深刻的改良。那么,新公益的出现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改良途径。实际上这个新的思想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二三十年的实践、试错、慢慢的淘汰和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当成熟,规模相当大了。什么叫做新公益?它是非常复杂的,概括起来讲,过去的公益是纯粹的无偿的捐赠,完全是非营利的。但是,现在针对目前的形势,很多人感到这种模式不能解决日益扩大的社会矛盾所产生的巨大的需求,所以要用市场的机制把营利和非营利模式合在一起,以做企业的办法做公益事业。而且是各种部类的人联合一起,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智慧的出智慧,会管理的教给大家怎么管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联合体。在实践中做法五花八门,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想到的,因此它的创新能力非常之强。它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在原来的书里,我管20世纪兴起的基金会叫“现代”公益基金会,以别于传统的慈善,在现在这一版里我把它们叫做“传统”的基金会了,以别于新公益模式。原来古老的慈善是农业社会的产物;我原书中所称的现代公益基金会是大工业社会的产物,现在的新公益是信息化社会的产物,是后工业社会产生的新型的公益。具体的操作很复杂,短时间内讲不清楚,只有请大家看书,第十三章到第十五章是专门讲这个内容的。总而言之,我现在要讲的是它对社会的意义,就是对资本主义的改造。书名“资本主义的演变”是借用他们自己用的词:叫做“evolutionofcapitalism”。还有一个词是“包容性的资本主义(inclusivecapitalism)”。什么意思呢?在我们国家,如果你问什么力量最强大,我们一定回答是党和政府的力量最强大。但是在他们的社会,什么力量最强大?就是资本的力量,资本可以做很多很多好事,促进社会的繁荣。但是,资本如果不加规范的话,它也会肆虐,出现很多很大的问题:不正常的贫富悬殊、尖锐的社会矛盾、泡沫、危机。所以,他们自己意识到必须用比较好的办法驾驭资本。新公益的倡导者们意识到,当前贫富悬殊扩大的趋势已经难以为继,这样下去,金字塔尖1%的人也没好日子过,他们的好日子是行之不远的。因为社会整体的购买力没有了,不能靠少数富豪买奢侈品和豪宅来支撑市场。必须是大家都有购买力才能支撑起这个市场。所以要共富共荣。并不是有钱人拿出钱来救济穷人,就能共富。第一是要使穷人成为消费者,让他能够消费得起,买得起东西。第二,要把他变成创业者。什么叫包容性资本主义呢?就是把资本主义扩大,也就是把当资本家的门槛降低,让更广泛的人能够创业,都能够变成企业家,小企业变成中企业,中企业变成大企业。当然,它有很多途径和做法,新名词也很多,如“创投公益”“社会企业”“影响力投资”等等。还有一种形式叫SVP,就是社会创业伙伴。也就是我刚刚说的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的观念。这个新事物深远的意义就是资本主义将要面临一次深刻的改造。这个改造的动力是什么呢?其实是全社会各阶层。第一次美国进步主义的时期的改革动力,最早是劳工运动,从底层罢工开始,
本文标题:读《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128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