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斯大林时代:继续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道路还是走斯大林自己的道路?斯大林模式第二节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标要求】1、知道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确立的标志.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3、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斯大林模式”含义: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它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二)农业全盘集体化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海报《完成五年计划》(一)斯大林工业化之路1、背景:1)国内: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仍是落后农业国;(现状)2)国际:面临资本主义包围,形势紧张.2、目的: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3、方针提出: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要点包括:追求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4、过程(1926年开始):1)1926-1928年:改建、扩建、新建企业。2)1928-1932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3)1933-1937年:二五计划提前完成。4)1938-:因二战而被打断。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计划时间成就一五计划(1928—1932)二五计划(1933-1937)三五计划(1938-1941)1、由一个农业国变成工业国;2、追求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飞速发展,完成农业集体化1、形成完善的工业体系;2、实现重工业为核心的国家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经济的发展转向了备战性质结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确立;工业化的过程与主要成就1928年开始有计划的经济生产(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2、目的:3、方针:4、过程:5、结果:1)基本实现工业化,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2)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3)工业总产值实现了大跨越,到二五计划完成时欧洲第一、世界第二。4)奠定了卫国战争的物质基础。不足: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1928年一五计划初步方案一五计划最佳方案实际完成数煤(万吨)3550680075006440石油(万吨)1160190022002140生铁(万吨)3388001000616钢(万吨)4308301040592棉织品(亿米)26.78576226.94材料: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几项重要指标完成情况6、工业化的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资金通过本国力量采用行政手段高积累获得;〓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思考:从苏联与西方世界的对比,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辨证关系的角度说明了什么问题?意义一: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解放与发展了生产力;7、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意义(功绩)意义二:给资本主义克服经济危机以借鉴。“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第聂伯河水电站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意义三:建立强大的工业体系,为战胜法西斯提供物质保障。课堂思考•思考:分析指出苏联工业化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不同途径及其原因。•1、途径不同•(1)重点:苏优先发展重工业,西方从轻工业部门开始;•(2)手段:苏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高投资,西方靠殖民掠夺等筹集。思考二:分析指出苏联工业化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不同途径及其原因•1、途径不同•2、途径不同原因:•(1)社会制度不同(社;资)•(2)社会历史进程不同(第一次;几百年)•(3)起步的国际环境和经济基础不同(苏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薄弱,资金短缺;•西方则环境和基础较好)(二)、农业全盘集体化2、目的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根本)(即: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4、过程:克服粮食收购危机,配合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直接)1929年底开始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掀起高潮1930年整顿、发展1932年富农被作为一个阶级消灭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3、方针的提出:1、原因: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1)落后的个体小农业阻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2)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工业化需要大量的粮食、原料和资金。)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1)规模大,群众性(2)出现强迫命令现象,通过行政手段强制追求高积累(3)出现过火行为,消灭富农阶级(4)推行义务交售制5.农业全盘集体化的特点6.对农业集体化的评价积极:消极:①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停滞落后;①是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次尝试,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②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②违反了自愿原则,加剧了社会矛盾。对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评价(1)认为其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和错误。(2)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实质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错误运动,只能对其进行有限的肯定(3)农业全盘集体化是左倾错误路线,与中国的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有极为相似之处。易混易错: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一)标志:(二)含义:(三)特征及评价:1936年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去看)——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评价总体特征高度集中地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内容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文化特征积极弊端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为二战胜利奠定基础。指令性计划经济,排斥市场调节,行政手段管理,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维系了政局的稳定。个人崇拜民主法制破坏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个人崇拜严重。对学术文化采取行政干预能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为他国提供了借鉴。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创作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压制。斯大林模式中经济政治思想相互联系渗透形成严密整体,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四)、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⑴国际形势: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⑵经济形势: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根本)⑶政治形势:斯大林需要巩固领导地位⑷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革命前存在大量封建残余;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根深蒂固,缺乏民主传统⑸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性格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适应了当时国际形势的需要;•适应了落后国家求生存求发展的迫切需要;•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增强。•斯大林模式基本上适合苏联国情,而且取得了伟大成就,建成了社会主义,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之一。探究:中国有没有实行过“斯大林模式”,与“斯大林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20世纪50-70年代末实行过。(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影响的体现:过渡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十年建设时期“左”倾错误不断发展;“文化大革命”)(1)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稳步健康协调发展。(3)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内容农业工业贸易分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取消自由贸易(否决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实物配给制(平均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集体化、农业税很重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模式,直接管理工资制(平均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实行按劳分配制项目经济排斥市场调节国家统一调拨、计划供应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模式政治权力所有制经济管理体制经济建设方针农业发展道路私有制私有为主兼有国营市场体制先轻后重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农场分权、制衡农业集体化高度集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企分开农、轻、重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市场主导国家调控“斯大林模式”与其他制度的比较斯大林模式英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工业化道路农业制度经济体制政治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优先发展重工业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全盘集体化资本主义农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本文标题: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134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