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页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标要求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事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掌握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理解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现;通过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相关知识点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史事》《耕织图》(局部)、《清代纺织图》和观看《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视频资料,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感受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通过问题探究,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了解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人口增长、康乾盛世的关系,培养学生从经济角度(生产力)入手分析新的社会现象(生产关系)的能力。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和作用。难点:晋商徽商。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视频。师:清朝对当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人口迅速增长是重要表现。中国人口曾经在北宋超过1亿,之后到明朝晚期又达到1亿至2亿之间。明末清初,中国人口又一次的急速下降。经历康乾盛世,清朝人口的增长一反中国人口过去的波浪式增长型态,呈现斜线上升,人口数量也达到了封建社会的最高峰。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背景:明末清初的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大破坏,人口锐减与经济凋敝。明末人口为一亿,到清世祖(顺治皇帝)时全国人口只剩下1400万人了,锐减了80%多,损失人口8000多万。2、原因:(1)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2)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政策。从顺治元年起,清政府就把招抚流亡,鼓励垦荒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康熙亲政后,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清初规定垦荒三年内免税,以后改为六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申新垦荒田十年后征税。(3)税制改革与农技改进:“摊丁入亩”制度:把人头税(丁税)废除,并入土地税。客观上放松了低层农民的人身控制,政府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增加了大量可以自由流动的劳动力。以农业种植技术为主的明清生产技术革新推广促进粮食产量提高,减轻人口增长压力,增强抗灾能力。3.表现:(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清朝前期,不断扩大,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也得到了开发。到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亩。(2)兴修水利:对、淮河等大河以及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清初,黄河多次泛滥成灾,在河南、安徽一带经常决口,既影响了漕运,又使许多良田成了沙洲,严重威胁着国库收入和人民生活。康熙帝亲政后,极为重视治河的问题,他把治河、三藩、漕运列为三件头等大事,“书而悬之宫中柱上,”以备日夜观看思考。(3)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当时南方很多地区种植双季稻,河北大批旱田改种水稻。玉米、甘薯、花生、马铃薯成为百姓的主要食物来源,让许多贫困百姓免于因营养不良而死。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得到推广。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湖广地区成了新的商品粮基地,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4)经济作物种植方面:经济作物种植有较大的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烟草、茶叶、药材,以及、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近时木棉、番薯,航海逾岭,而江、而淮、而河、而齐、秦、燕、赵。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不召自来,何其速也。——(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4、影响:(1)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2)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3)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手工业的发展(1)清朝前期,、棉纺织、印染业、矿冶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粉彩瓷器技术已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器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瓷器的生产规模扩大和技术水平提升。松江的棉布畅销各地,南京(江宁)的丝织超过苏州和杭州,“苏州的丝,杭州的绸,南京云锦苏杭愁”。云锦是明清皇帝御用物品。政府在江宁设置织造府。《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祖上3代4人在江宁织造府任职。(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明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白银广泛使用、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削弱,一些从事商品生产的民营手工工场扩大分工协作规模,采用计时或计件发给“工价”的雇佣劳动方式。“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计工受值”是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化。2商业的发展(1)条件: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陆路和发达。(2)表现:①商业网的形成: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组成的。(2)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江苏吴江出现“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的“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3)、江宁、扬州、苏州、杭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乾隆时,“(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地段)地值寸金”。(4)商帮的发展:商帮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山西商人组成,明代时借助北方边镇贸易而崛起,至清代已是足迹遍天下。主要贩卖粮食、、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便于货币流通。徽商又称新安商人,由商人组成,东晋时第2页新安商人相当活跃,以后代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主要从事食盐、、茶叶、木材、粮食、等行业的经营活动,他们富甲一方,贾而好儒。商帮的大发展,使人口流动性增大,经营规模的扩大带来投资权、经营权两权分离,近代意义上股份制出现,契约意识强化,商人地位提升极大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变化。这都是历史进步的因素。(5)对外贸易:闭关锁国政策压制下,对外贸易仍实现了顺差。广州“洋船泊靠,商贾云集,殷实富庶”。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三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三、人口的增长1、原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具体的原因表现:①国力强盛,社会稳定。②耕地面积扩大。③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④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2、概况: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01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3、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1)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逐渐突出。(2)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使很多天然植被和遭到破坏,严重,地力下降。(3)庞大的人口也造成,影响了经济的。人口增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拓展:康乾盛世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1684—1795),统治者调整政策,使经济得到全面恢复与发展。国家巩固,社会相对稳定,一派盛世景象,历史上称之为“康乾盛世”。表现:农业: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增加,粮食高产,农产品丰富。手工业:生产工具有一定的改进,生产规模扩大,分工细密,产品种类多、质量高。制瓷、丝织业、棉纺织业造纸业、制糖业、铜矿开采业均超过前代;对外贸易和商业城镇:北京、江宁、苏州、扬州都是繁华的大都市。景德镇、湖北汉口镇、广东佛山镇均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工商业市镇。康熙帝时期,朝廷每年的财政收入约3000万两白银,最高的年份达到4736万两。1750年,即清朝乾隆十五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32%,几乎是1/3。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课堂小结:明清时期,大量高产农作物的引种、手工业技艺的进步、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使封建经济得到了高度发展,商业也因此而空前繁荣,出现了大的商业城市和商邦。经济的发展导致人口的增长,这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又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ww.m巩固练习:1.文物承载着历史,清朝开荒执照(右图),是清朝政府将州县卫所荒地无主者分给流民及官兵屯种,并由官府给以印信执照,它说明清朝()A.重视农业的发展B.商业发达C.手工业发展D.商帮兴起2.康熙采取的发展农业的措施中包括()①奖励垦荒屯田②重视兴修水利③多次减免租税④严禁土地兼并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⑤D.③④3.清朝农业发展的表现不包括()A.耕地面积扩大B.水稻等粮食产量提高C.推广高产作物种植D.“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4.瓷器凝聚了中国古代高超的科技智慧与东方民族精湛的审美意趣。清朝著名的制瓷中心是()A.南京B.松江C.广州D.景德镇5.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A.出现了农村集市B.坊市分置C.边境贸易繁荣D.商业市镇兴盛6.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如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已经名闻天下,被称为“四大镇”,其中汉口镇又有“船码头”之称。这些属于清朝商业网中的()A.农村集市B.城镇市场C.区域性市场D.全国性市场7.电视剧《乔家大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商业的繁盛,也反映了当时我国著名商帮的实力。明清时期,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之说。“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帮分别是()A.苏商和晋商B.浙商和晋商C.徽商和晋商D.苏商和徽商8.士农工商,变成“商贾大于农工”,商人的地位升高。下列解释不正确是()A、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农耕社会已经发生变化。B、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成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C、人们观念发生变化,更多人想成为商人。D、“士人”重视商人,重农抑商完全改变。9.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是在()A.顺治年间B.康熙年间C.雍正年间D.乾隆末年10.下表是清朝前期雍正到嘉庆年间全国土地与人口变化表。据此,可以推知()A.土地兼并有所好转B.人地矛盾日益突出C.传统农业逐渐没落D.重农抑商政策失效11.清朝时期人口有重大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国力强盛,社会稳定B.耕地面积扩大,种植高产作物C.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等政策D.康雍乾的有效政策12.根据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2组添一个适当的词,使第2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与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相同。①景帝→文景之治②()→康乾盛世A.顺治帝B.乾隆帝C.光武帝D.隋文帝大动荡;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垦荒;耕地面积;边远地区;乾隆;3亿;黄河;大运河;海塘;玉米、甘薯;甘蔗;花卉;稳定和繁荣;城镇商品经济;丝织业;制瓷业;棉织;手工业工场;江宁;佛山镇;水运;农村集市;全国性市场;商业网;工商业市镇;盛泽镇;汉口镇;北京;广州;苏州;商业资本;晋商;食盐;汇兑;票号;江南徽州府;典当;布绸;经济发展;康熙;三分之一;人地矛盾;开荒垦田;原始森林;水土流失;社会压力;持续发展。时间人口(亿)耕地(万顷)人均(亩)雍正17341.0942820.357.50乾隆17531.8368677.583.69乾隆17842.8633700.942.45嘉庆18123.3370727.082.18第3页1.A2.A3.D4.D5.D6.B7.C8.D9.D10.B11.B12.B
本文标题:人教2016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导学案(有答案)-word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175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