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畅销书策划与制作实战讲解祁定江
周五的讲座完了后,我问了一下部门的新编辑对讲座的反馈。她们表示很多新编辑反映,针对图书操作编辑手册的内容,因为本身没什么实际经验,二是内容又比较多,我呢,口才又不是很好,所以大部分新编辑反映没听懂。所以今天我换一个讲法,用实战的方法,用我曾经操作过的一个选题的策划与编辑过程来引导大家理解那个操作手册。这么做不是为了说那个操作手册有多好,一定是真理,只是希望能借助这个工作,帮助我们的新编辑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可以有一个可依循的方向,帮助新编能尽快学会策划市场图书。好了,废话完毕,进入正题。(文字根据讲座内容整理)第一个环境不同,因为我之前一直是在民营公司(华文天下)工作,民营公司的图书出版业务流程与具体方法和出版社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后面的讲座中很多地方可能会出现和大家日常工作经验不一样的地方。新编辑们如果在某个环节有不解的地方,可以先存疑。到后面互动环节再提出来一起讨论。第二个环境不同是指社里面以前做的书针对的市场不同,比如社里面更多的是政府项目和定制项目,这两类书在编辑理念和受众的特性和大众社科图书有很大差异,所以我今天讲的很多关于策划的理念和具体做法和大家以前的经验也会有很大差异,甚至说会南辕北辙。对后面的内容,大家权作参考即可。这个书是我五年前策划并制作的书,现在来看实际上无论是策划还是制作都已经落后于市场,讲这本书只是因为这是一本我个人觉得比较有代表性的书,并不是想说这个书有多好,有代表性一个是题材我觉得应该是年轻人会感兴趣的话题,二是这本书本身还是一本再版书,讲它既能讲全新的选题策划经验,还能涉及再版图书的重新策划与制作。同时这本书因为题材的因素,还涉及到对电子版权、语音版权、影视版权的评估工作,可以谈的地方相对来说更多一点。在今天的讲座中,我打算和大家一起大家分享我五年前是怎么把这么一本书从一个想法一步一步变成一本书的。以及在这些过程中我个人收获的经验,希望对新编辑以后的市场图书的策划工作有帮助。我2010年年初的时候无意中在一次逛书店时,看到了这本书的初版(初版为2006年)。当时觉得书名挺有意思,所以就拿起来翻,试着读了几页,发现内容是杭州一个年轻中学女老师的真实个人经历。讲的是她在2006年的时候因为遇到感情问题,一个人到西藏旅游散心,旅途中遇到了一个从香港到西藏旅游的青年男子。两人一路同行了二十多天,互生情绪,最终又天各一边的故事,在旅途过程中,她疗愈了以前的感情伤痛,同时对爱情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整本书大部分是她当时的日记和后来的回忆。按我的个人经验,我自己这几年做的市场书中,没有一个是我自己在办公室里面想出来的。一部分是我去书店逛,无意中发现的作者或者选题,比如今天讲的这本;一部分是朋友聚会、吃饭聊天聊到某个话题时,聊出来的选题;一部分是我上网时在一些网站、论坛闲逛看到的选题;一部分是和同行交流的时候,针对别人策划的作品,听对方讲策划想法,对自己有启发后自己思考出的。今天咱们是讲《逃到西藏也逃不出爱情》这本书,所以第一步的这个问题就只讲在书店怎么去找选题。为什么要去翻三年以前的老书,因为按照现在出版合同的惯例,一般版权都是签五年。太新的书,版权肯定没有到期,同时作者刚出了新书,短时间内一般来说不会有东西了。其次,一本新书,还没有经过市场的检验,可能这个作者和这本书并不为市场认可,所以可以多翻翻三年前的书,这些书三年后还能在书店里卖,就说明它一直在动销,说明这本书是经历了市场验证的。。第二条,如果在版权页中发现加印了很多次,那说明你的眼光挺不错。这本书可以作为你策划相关选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参考。如果发现没有加印。那你就内心嘀咕一下,为什么这书没有加印,然后试着找原因,是因为选题本身可能一般,还是写得不好,还是制作得不好,比如封面不好,书名不好等。这本书你来做的话,你会这么做吗?如果是写得不好,你觉得该怎么写?如果是制作得不好,你会怎么制作?把你的想法都过一遍以后。你再来重新评估自己以开始拿起这本书时想做一本这样的书的想法是否理性。还有一种情况时,一些民营图书公司因为出版管理不规范,就算书卖得很好,也不在版权页上写加印信息。这时候,你无法判断的话,可以把书先买回去,然后上网到当当、京东等网络书店去了解一下这本书,看看评论的人多不多,还可以去豆瓣这样的读书网站看看,有没有读者对这本书的好的评价。这样可以有助于你了解到这本书的真实市场反馈。第三条怎么理解呢,牛人之所以是牛人,是因为他有丰富的策划经验和畅销作品,如果你发现拿的这本书是一个出版圈子里面的某个牛人策划的。那你就看看对方对这个你也感兴趣的选题是怎么操作的。和你原先的想法是否一样。哪些是你没有想到的?哪些是让你觉得意外的。你能否从中看到别人的编辑思路。这将有助于你对这个选题的理解。第四条,尽量多关注普通作者的书。如果作者是名家,那你基本上可以放弃这个作者。因为一是名家的东西都很抢手,你不一定能抢得到,二是这书还在卖,说明版权还在别的出版社手中,对知名作者来说,你再去联系他出本同类书的成功可能性会很少。如果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作者。那你可以把名字记下来,后面看能否联系到这个作者找他去写书。第五条,有些书卖得不好并不是作者写得不好,可能是制作得不好或者发行得不好,所以不要轻易因为一本书难看就放弃它,读一读内容,没准你能发现个金子。我当时把书买了回去,打算仔细读一下,同时去网上搜寻关于这本书的信息,发现这个作者之前在天涯社区(tianya.cn)发过一个帖子,书实际上就是根据这个帖子整理出来的。那个帖子非常火爆,人气非常高,点击率有上千万。而且虽然已经过去了4年,这个帖子的人气还是挺高,还是有人在给作者回复,作者也时不时的还在和帖子中和读者互动,而且作者和那个男子的故事并没有在书中结束,书出版后,两人后面又发生了一些故事,只是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在后续的帖子中作者没有详细的讲,但那些网友又非常想知道这个现实中发生的浪漫爱情故事的后续发展。最新的帖子中很多最新的回复都是问这个问题的。我当时就觉得这事儿可能还有点希望能操作。怎么操作呢?首先,这书已经出版了四年,按常规,版权期马上就要到了,我有可能能把版权签过来重新做。其次,作者的故事过了这么多年,还有这么多人关注,说明这个故事本身是有市场的,而且这种市场一直到现在都存在,并不是那种娱乐事件,时间一过,大家就不关注了。第三,而且这个故事本身这几年又有了新的发展,如果再版,完全可以把这些新内容补充进去,这样再版的时候至少在内容上是和初版不一样的,有新东西。第四,我觉得这本书的初版在制作上完全可以有再改进的地方。如果我来做,我完全可以把这个书制作得更漂亮。一番分析下来。我觉得我可以尝试和作者联系一下。总的来说,对一个选题从只是有初步感兴趣的想法,到怎么加深对这个选题的判断,需要具体选题具体分析,具体方法千差万别。今天因为是讲这本书,所以我只把这本书的经验讲一下,总结一下上面讲的,我实际做了以下这些事情:在做了以上这些判断和思考后,我就打算主动和作者联系,看能否有机会合作。这样就到了整个项目阶段的第三步。我通过天涯论坛,精心准备了一番说辞,以一个铁粉儿的身份给作者发了一封站内邮件,并如实告知对方我是一个图书编辑,内容主要讲自己对作者的这个帖子非常感兴趣,这么多年一直关注作者的后续故事,之前也买过了初版的图书,然后从专业角度对书做了一番评价,当然,是把一些缺点放大了说的,然后委婉的问了一下书的销售情况。当时并没有一下子提出来说,我想把这本书再版。而是以一个铁粉儿的身份发了这么个邮件。抱着先和作者培养感情、建立联系(联系作者,是该单刀直入,还是先委婉做情感铺垫,需要根据具体的人的性格和实际情况来定)。后来作者果然回了邮件,谈到了对图书制作上和推广上的一些不满,书要2011年才到版权期。之前也有别的图书公司和出版社的编辑联系过他,但是一听说版权要到2011年以后,就都没太热切。通过几次邮件沟通,我知道了这个书的大概情况(比如首版的签约条件,销售情况,她不满意的地方等等)并得到了作者的电话。摸底的工作顺利完成。因为我当时对这个选题很感兴趣,所以真的是很想做这个书,所以并没有像别的编辑那样一听还要等一年才到版权期就不那么积极或者放弃了。我继续主动进攻。我经常给作者打电话。在几次沟通的过程中,我对初版图书存在的问题又做了更详细的专业点评,然后把如果我来操作这个书,会怎么做得更好给作者不断洗脑。(这里我要说一下,并不是我真的比初版的编辑厉害。而是因为初版的图书毕竟是四年以前的东西,那时候的制作水平和编辑理念肯定不能和四年后比,再说拿着一个已经做好的东西去挑错,我相信就是一个新编辑也是能找到一些问题的。)但是作者毕竟不是专业人士,所以看我对她的书这么了解,所以对我开始信任起来。后来我便提出来这书我想能签过来重新出版。因为有之前的沟通基础,所以她对我很信任,没有出现什么障碍。然后就签了合同,条件也不高。只是在合同中把出版时间约定到了一年以后。合同签约后,我心里的石头落了一半地。我把自己的编辑思路与作者沟通,希望她能把故事后面的进展写出来。作者表示没问题,高高兴兴写新内容去了。虽然合同签了,但我真的不愿意再等一年,因为我担心一年以后大家对作者的关注会减弱。同时如果时间这么长,时间成本也有点高。我就给作者说,能否问一下初版的那家出版社,告知对方你已经和我这边签了再版协议,如果初版的图书不会再加印,同时也没有库存的情况下,能否提前签一个解约协议。后来出版社可能看选题已经无法挽回,同时书也没有什么库存,就同意了。回顾一下整个联系作者和与作者沟通的过程,我提炼出了几条,怎么得到作者信任和与作者沟通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遇到不同的选题和不同性格作者,方法也是千差万别。这里总结的只是就这本书的情况,对于一本市场图书的合作,本质上是一个商业行为。既然是商业行为,那就要遵循商业逻辑,通过卖方与买方的互相满足,来实现交易行为的达成。对于目的是希望多拿稿费的作者,你就和他谈钱,你能把他的书卖多少,他能挣多少,给他算账。想要名的人,你就给他谈你在营销推广、政府或者某个他希望能在其中产生影响力的人群中的资源和经验。对于只是自娱自乐型的作者,你就侧重和他谈书本身,谈创意、谈制作、谈印刷,体现你在这方面的权威性。只有找到需求,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得到了作者的认可,并不代表你就是唯一的选择。你只是在作者心中有了做这个事情的资格,你还要想办法证明你是作者最优的选择。你去和作者谈,你要能告诉作者,你能给他的,一定是性价比最好的(针对三类不同需求)。你是他的最优选择。任何沟通,第一印象和第一次的效果都非常重要。因为一旦第一次对方形成了一个成见,不管这个成见是好事坏,后面想要改编这种成见,会非常麻烦,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在展示自己与出版社的优势时,可以适当夸大,但不能满嘴跑火车,牛皮吹大了会圆不拢,就把一个好事变成坏事了。所以沟通中尽量做到真诚和实事求是。能展示的优点的充分展示,自己与社里面的短处与缺点,作者不问的,不要主动说,作者问到了,有选择的说,实在绕不过去了,那实话实说,并尽量把这些不足往行业的共性上去靠,让国家与产业本身去扛这个责任,让作者觉得这不是你的责任也不是社里的责任,这是国家的责任,政策的责任,这些问题都是行业共性问题,你和社里正在大力改进,并已经取得了哪些成就,然后给作者讲你和社里的在某个具体项目上的成功经验,又把这个话题绕回展示自己的方向上了。一定不要说假话。让作者感到你是对他的书本身或者他的人本身感兴趣,不是为了他的书能挣得钱来找他合作。中国一方面自己对钱看得很重,一方面却又不喜欢太功利的人。所以,虽然本质上你找作者合作是个简单的商业行为,但是你一定不能让对方觉得这就真的仅仅是一个商业行为。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有可能,建议大家还是首先建立这么一个认知,你真的是对作者感兴趣或者他的作品感兴趣,才从心理想和对方合作。先去认可对方,再谈合作。不然很可能发现这么一种情况,作者的人和作品完全是两种类型。你最开始是对他的作品感兴趣,但是和人一打交道后对这个人厌恶得不得了。然后在整个合作过程中两人都很别扭。闹的双方都很不愉快。这里为什么要特别
本文标题:畅销书策划与制作实战讲解祁定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17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