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儿童精神哲学》读书报告
儿童精神哲学PHILOSOPHYOFCHILDREN’SMINDS《儿童精神哲学》读书报告班长宝大人儿童精神哲学PHILOSOPHYOFCHILDREN’SMINDS•作者刘晓东从绪论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开始,带领着我们领略着孩子们的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国古代的本体价值,认识到研究儿童有助于了解成人外,还可以通过研究儿童的精神发展的轨迹来梳理人类的精神发展的线索。伟大的哲学家老子就曾指出,成熟的有智慧的圣人的精神状态是与儿童一致的;一个人到达人生智慧和真趣的极致,便是“复归于婴孩”,有一颗真纯朴素的童心。•在绪论中刘晓东也提到了复演,他认为儿童的精神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市对过去文明历史的复演。在进化过程中能最终保留在个体生物学层面的人类精神,肯定是最有利于种族生存与发展的最灿烂最有价值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精神文化,所以儿童携带着的这部分潜能在实现文化的冲击下,表现出神奇的美、巨大的创造性和无尽的可塑性。•心理学家霍尔说,儿童是成人之父,人类学家泰勒说,儿童是未来的人的父亲。儿童既是我们的前身又是我们的未来。儿童精神哲学PHILOSOPHYOFCHILDREN’SMINDS儿童精神成长导论儿童精神成长儿童的审美儿童的梦想儿童的道德儿童精神现象的历史生成儿童精神现象的永恒魅力总结儿童精神哲学PHILOSOPHYOFCHILDREN’SMINDS儿童精神成长导论本章作者从人类个体的精神成长和儿童的精神成长来说,在作者看来人类个体的精神发育之所以比其他高等动物发达,究其生物学原因,在于人类个体的基因编码系统具有近乎全开放的性质。这种生物学原因还决定了人类个体具有漫长的童年期。在漫长的童年期中,游戏和教育成为对儿童影响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游戏使个体内在的精神潜能逐渐现实化,而教育则使外部文化逐渐内化为个体精神层面上的内容,游戏和教育分别从内外两方面促成个体精神的发育和成长。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我们也可以认识到,我们的生物初级知识的获取都是天生性,无需训练的,这是由于远古祖辈的遗传造成我们学习尤其是儿童的知识获取时通过游戏,因为这个阶段的我们是复演的,我们学习着狩猎时期的祖辈们的技能,学着使用大肌肉等。儿童精神哲学PHILOSOPHYOFCHILDREN’SMINDS儿童精神成长导论人类个体近乎全开放的基因程序,使得人类个体的精神成长不只是像植物那样其基因信息在适当的环境下会自动展开,人类的精神成长既有一个由内向外表达的过程,又有一个由内向外的内化的过程。他有很严重的依赖性,要通过整个儿童期来学习、锤炼自己的本能,实现自己潜在的、天赋的资源。儿童的这种依赖性其实就决定了儿童要学习许多遗传编码中非特化的东西。儿童的学习也必须在社会环境之中。在后遗传学中,也提到过在环境中,人类的基因会受到影响造成改变。所以对于儿童而言,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同时他们也很脆弱。这其实在进化发展心理学中也提及到了。进化发展心理学提出“生物初级能力”和“生物二级能力”的假设。这两类能力以及相应的学习机制是不同的。生物初级能力是普遍的。儿童精神哲学PHILOSOPHYOFCHILDREN’SMINDS儿童精神成长导论人作为进化的产物,这种能力是物种特有的,是在所有生物学上“正常的”人类个体身上都存在的能力。无论在什么文化,无论在什么环境(除非是几乎绝对剥夺的环境,如狼孩和吉尼的环境),儿童都能获得生物初级能力。相比之下,生物二级能力主要在复杂的文明社会里出现,与学校等正式机构有着密切关系。儿童能够持续地接触像阅读、写作、复杂的算术等生物二级认知领域的环境主要是学校。因此,生物二级能力的获得依赖于儿童在特定文化情境中的发展。在没有文字的社会,人们不会自动地学会阅读,离开了学校等正式机构,生物二级认知能力是不会自发出现的。这与作者的观点不谋而合。同时这启示着我们要正确的教育儿童,不能够揠苗助长,也不可任其随波逐流。儿童精神哲学PHILOSOPHYOFCHILDREN’SMINDS儿童精神成长导论人类开放的基因编码系统也决定了儿童对双亲和其他成人以及文化环境的依赖性,儿童早期经验的获得,亲密感、安全感的获得都与双亲及其他成人和社会文化环境都有莫大的关系,而这些感觉、知觉、经验对儿童未来的发展、对其人格的完善都有重要作用。儿童的发展与人类的遗传因素息息相关,也与社会文化环境密不可分,其发展阶段有快有慢,也有着发展的关键期,成人必须尊重其发展规律,不人为的加速其发展,在其发展稍微缓慢的时候也不应去加以干预(正常情况下),因为一些研究似乎表明,儿童发展的较慢速度也许有利于最后更大的进展,所以,我们在面对儿童的时候,应更多的了解儿童精神成长的每个阶段特征,更加尊重其发展规律。儿童精神哲学PHILOSOPHYOFCHILDREN’SMINDS儿童精神成长导论儿童的认知儿童的审美儿童的梦想儿童的道德儿童精神现象的历史生成儿童精神现象的永恒魅力总结儿童精神哲学PHILOSOPHYOFCHILDREN’SMINDS儿童的认知认识的本质就是适应。认识或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马赫、皮亚杰、胡克、坎贝尔等把人看成一种生物,认为认识的本质就是一种适应,甚至认为人的认识具有生物学价值,这种观念非但没错,而且对于认识“认识”概念具有方法论上的重大意义。人的认识是一种生物的认识,但又高于一般生物的认识。同时承认这两个方面才能真正全面地把握人的认识。在认识中,作者告诫我们:要正确地把握人的认识,首先应当从把握认识的进化史入手,在认识进化史研究中把握认识的一般属性,然后在此基础上把握来源于认识进化史而又高于进化史中一般生物认识的人类认识。这其实与我们所了解到的进化中的心理学不谋而合。首先我们是生物,我们掌握的是生存的基本技能,而其后则是在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通过教育等方式学习认识。儿童精神哲学PHILOSOPHYOFCHILDREN’SMINDS儿童的认知在这里作者以为生物认识在进化过程中开始是有机体的整体感应,然后逐步过渡到植物特别是动物的行为适应,然后又达到了目前人所具有的最高水平的认识形式——思维。他认为人的认识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进化的过程,且必须遵循这样的一个过程。在这里作者将认识的进化史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生物感应的认识阶段,即微生物的认识;二是生物感应—行为适应的认识阶段,即植物与一般动物的认识;三是生物感应—行为适应—运算系统的认识阶段,即人的认识。从作者的分类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人的认识中,不仅具有认识的自我认识,还具有生物感应、行为适应诸形式的认识,而且这一切的认识都可以成为再认识的对象。我们人类的认识其实是有生物中进化而来的。在生物遗传胚胎学中,我也了解到其实人类首先学会的是生物体的一半知识和技能。同时从胚胎的成长我们也可以发现这样的一种情况。儿童精神哲学PHILOSOPHYOFCHILDREN’SMINDS儿童的认知从认识的进化史看来,儿童的认识只限于人所特有的认识形式。由于认识阶段的不同,儿童使用的逻辑和成人是不一样的,第一是泛灵论,儿童会把很多成人看来没有生命和灵魂的东西看成有生命和意识的,二是目的论,在儿童的世界里,总是会有很多“为什么”,但在成人看来,儿童的好多“为什么”是毫无意义的。殊不知,这也是儿童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方式,是儿童发展需经历的阶段。三是实在论,儿童只承认现实的东西;四是人为论,儿童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在面对孩子看似幼稚的问题,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儿童的精神成长。儿童精神哲学PHILOSOPHYOFCHILDREN’SMINDS儿童的认知儿童有自己的哲学,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哲学不仅存在于社会历史的运动之中,而且还存在于人类个体的生命运动里。其次,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是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因而每一个人都有其自己的哲学。如果我们承认哲学就是爱智慧,那么儿童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哲学家,因为他们是爱智慧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好奇心和困惑的意识,他们能从独特的角度提出一般成人根本无法提出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儿童也有自己的哲学。这个也被许多哲学家所认可的。儿童精神哲学PHILOSOPHYOFCHILDREN’SMINDS儿童的认知那么什么是儿童的哲学呢?柏拉图说过,哲学产生于惊异。从这些角度,我们不难理解,因为儿童总是充满问题,也可以说是惊异,对于这些,我们并不陌生,比如儿童会经常问:“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月亮为什么要跟着我们走?”。我们会经常听到类似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领悟和感叹都是对儿童对周围世界或自我的积极探索、思考、认识和解释,他们就是儿童的哲学。在作者看来,儿童的哲学有其特点和规律。因此,教育对儿童哲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二是儿童主体的发育受外部教育、文化的影响,但这种影响要通过儿童主体的内部建构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儿童的哲学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以上这些看来,儿童所处的环境对其发展是有重要影响的,不仅是教育、文化对其的熏陶,更对儿童自身心智的成熟、对儿童建构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显得十分重要。儿童精神哲学PHILOSOPHYOFCHILDREN’SMINDS儿童的认知从伟大科学家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儿童时期接触科学对他们后来取得伟大的科学成就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实通过很多伟人的儿童成长经历,我们可以发现,个体在儿童时期对自然进行科学探索,可以强化个体对周围自然界的探索精神,使儿童内在的求知欲望燃烧得更为炽烈,为将来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要如何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让他们能够保持这种状态,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其实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并不是把现成的科学结论告诉给儿童,而是使儿童成为渴求了解世界的探索者和发现者。作为一名教育者,在生活中、教学中我们要让儿童感受到科学探索的乐趣,培养他们的探索兴趣。儿童精神哲学PHILOSOPHYOFCHILDREN’SMINDS儿童精神成长导论儿童精神成长儿童的审美儿童的梦想儿童的道德儿童精神现象的历史生成儿童精神现象的永恒魅力总结儿童精神哲学PHILOSOPHYOFCHILDREN’SMINDS道德是对个体行为规则的规定,这一规定使个体之间相互协调,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我个人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不同于法律约束的另一种对人类社会具有约束力的规则,它是从人类开始群居之时到近现代长时间下沉淀下来的具有促进社会更好发展,人类更好生存的一种规则。但是由于这种规则要求人类自我约束,强调人类需要自我约束和控制力,使得当今快节奏的人类生活慢慢丧失了对其的遵守和自我约束。儿童的道德儿童精神哲学PHILOSOPHYOFCHILDREN’SMINDS对于人的本性,孔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可是在荀子看来“人之初,性本恶”。可以也有人说,人的本性其实是环境影响的。那么儿童的道德是怎么发生的呢?在作者看来道德是交往行为的逻辑。因此,儿童道德的发生实际上就是儿童对这种行为逻辑的逐步建构。儿童对交往行为逻辑的建构,实际上就是去认识这一系列的行为规则。儿童对行为规则的建构实际上是道德认识的发生。作者以为儿童的道德认识是儿童对“外部道德主体”之行为规则的构建。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有一定的规律,并受到智力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儿童的道德儿童精神哲学PHILOSOPHYOFCHILDREN’SMINDS美国心理学家佩克和哈维豪维斯特将儿童道德发展氛围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前道德的,二是自利的,三是顺从的,四是良心的,五是利他主义的。科尔伯格也把个体道德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一是前习俗水平,包括阶段(1)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服从准则,避免惩罚。阶段(2)朴素的快乐主义:获得奖赏和别人的好感。二是习俗水平,包括阶段(3)以人际关系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避免遭人谴责和惹人不悦。阶段(4)以法律和秩序为定向:避免执法当局的指责以及由此产生的内疚。三是后习俗水平,包括阶段(5)维护契约的道德定向;遵从公正无私的执法者,不违反大多数人的意愿和幸福。阶段(6)坚持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避免受到良心的谴责。我比较赞同科尔伯
本文标题:《儿童精神哲学》读书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230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