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现代性的后果》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现代性的后果一、抽象体系与亲密关系的转变1、抽象体系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了大量前现代秩序所缺乏的安全。对抽象体系的信任既是时空延伸的条件,也是现代制度(而非传统世界)所提供的日常生活中的安全的普遍性条件。在现代性条件下,就本体性安全而言,这种嵌入进抽象体系的常规是关键性的,然而,这种情况也造成了脆弱的心理奇特方式。2、亲密关系的转变包括以下几层意思:①现代性的全球化倾向与日常生活中的地域性时间之间的一种内在关系。②自我构建作为一种反思性的“项目”,是现代性的反思性的一个基本部分;个人必须在抽象体系所提供的策略和选择中他或她的身份认同。③建立在基本信任之上的自我实现的趋势:这种基本信任在个人化的情境下只有通过自我向他人“敞开胸怀”才能得以确立。④个人和作为“关系”的情感纽带的建构受到相互自我开放的引导。⑤对自我实现的关心,不仅是个人对几乎无法控制的带威胁性的外部世界的自恋式的防卫,而且部分地也是向全球化影响对日常生活环境冲击的一种积极调适。二、信任与个人关系在个人的早起发展过程中,对自我认同的稳定环境和周围环境(本体性安全)的基本信任,最初并不是建立在一种事物或事件的连续意义上的。相反,如我们注意到的,它是从对个人的信任中派生出来的,而且,它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建立起一种无疑会持久存在于生活中的信任他人的需要。对个人的信任建立在回应和它所包含的相互关系之上:相信他人的诚实是自我诚实和可靠干的一种最初来源。对抽象体系的信任为日常的可信赖性提供了安全保障,但是它的性质本身决定了她不可能满足个人信任关系所提供的相互性和亲密性的需要。现代性对大规模的官僚组织的控制和“大众社会”的一般影响所导致的结果,是私人领域被“非制度化”了。换句话说,公众生活领域“过于制度化了”,其结果是个人生活变弱了,市区了原有的固定参照,由此人类的主体性发生了转向,在自身内部去寻找意义和稳定性。三、现代世界中的风险与危险1、风险强度。我们风险强度的东西肯定是跟我们今天生活于其中的环境“可怕的外表”的基本要素。现今全球所有危险中,核战争显然是潜在的最直接和最可怕的危险。2、风险环境。风险环境在世界范围扩张,所有脱域机制都使具体的个人和团体失去对事物的控制。3、风险经验。风险被非专业人士普遍承认为风险,这个事实是现代世界和前现代世界之间发生断裂的一个主要标志。四、现代性的现象学有两种关于生活在现代性社会中的感受是什么的设想在社会学文献中占统治地位,但它们似乎都不够准确。一是韦伯的设想,根据这种设想,理性的束缚越来越牢固,它把我们囚禁在官僚程序的毫无个性的牢笼中。第二个设想来源于马克思和其他许多学者。现代性是一个怪物。他觉察到现代性的影响多么具有破坏性,并意识到它是多么不可逆转。现代性的现象学,每一种都以一种内在的方式与书本前面的讨论密切相关:①非地域化与再嵌入:疏远与熟悉的交叉点。②亲密与非个性:个人信任与非个人纽带的交叉点。③专业化只是与对知识的再占有:抽象体系与日常生活中的知识能力的交叉点。④隐私与卷入:实用主义的接受与积极行动的交叉点。现代性是“非地域化”的,地点变得变幻不居。可这是一种符合的或者矛盾的经验,而不仅仅是共同体的失落。非地域化的一个特征是我们进入了全球化的文化与信息环境之中,这意味着熟悉性与地域性不再像从前那样始终联系在一起了。五、日常生活中的脱技能化与再技能化专业化知识是现代性条件下亲密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表现为五花八门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建议,而且也出现在大量的书籍、文章和电视节目所提供的如何建立和搞好“关系”的技术信息中。六、评价与反思1、吉登斯认为当代社会正处于激进现代性时期,而未进入现代性,这一点我非常认同。在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意义上来说,后现性指的是一种不同于现代性基本制度性特征(如资本主义、科层制、民族国家等)的社会秩序,在那里,人的生活方式与当代社会应有质的不同。至于当代哲学、文学、绘画、音乐等领域出现的种种潮流只能被称作后现代主义,它们实则是现代性种种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虽然对现代性做出了种种反思和批判,但本身没有超越和挣脱现代性。比如,现代压抑的城市生活给很多人造成痛苦,艺术家把这种痛苦转化为先锋艺术,而这些“痛苦”被商品化之后反而被创造它的城市生活所消费,这成为了“痛苦”再生产的条件。这是个典型的资本主义逻辑。2、吉登斯现代性动力论的核心是脱域机制。我认为这是非常有创见的,它确实是现代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特征。但是要用它来概括现代性的总体属性,是有些勉强的。脱域机制难以解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种种后果(包括贫富分化),也难以概括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而以上两点是公认的现代性的重要标志。而且我认为吉登斯在此处出现了一些逻辑混乱,他把脱域定义为现代性的动力似乎是为了突出自己理论中最具原创性的部分,但他又不能抛弃经典理论,因而把资本主义和工业主义定义为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这似乎又倒置因果之嫌。我个人觉得前者更像后者的结果:正是资本的持续扩张创造了大规模复杂性交往的实际需求(比如金融市场),正是生产领域日益细密的劳动分工和社会结构中的科层制产生了所谓的专家系统,而工业主义下的技术进步(互联网等)使时空的延伸在事实上成为可能。因此脱域更像是现代性的特征之一。另外,我对所谓的知识的反思性的重要程度也表示怀疑。我认为迄今为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步还没有强大到直接影响社会制度性变革的程度,它们只是通过推动经济变革间接地塑造历史。即使是启蒙运动甚至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也不是天然的知识性反思的结果,社会内部结构性矛盾的变化起着远未重要的作用。3、很多人指责吉登斯的理论有欧洲中心论的嫌疑,我认为这是无法否认的,他丝毫没有提及现代性与不同文明的关系。这里我提两点:一、今天的被称为现代性的东西有很多是西方文明的自身个性发展的产物,这不等于其他文明的发展仅有这一种模式。只不过由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打断或者暂时压制了其他文明独特的发展道路,但不能说未来这些原有的可能性不会发挥出来。二、即使是今天的现代性也有非西方文明的成分,例如根据弗兰克的理论,世界经济体系原本就是东亚的创造。4、吉登斯的分析缺乏历史感。我认为这正是今天的社会学家与马克思的差距(我说的是总体上,我承认吉登斯对马克思的很多批评是合理的)。马克思通过经济史透视社会史,不仅追溯了重大社会问题演变规律,还对历史发展的各个环节给出了系统性的解释。尽管这种宏大叙事在今天遭到了质疑,但理论家至少应该说清各种社会现象的源流,以及历史中那些部分可以用因果律来解释,那些地方纯粹是自组织的偶然性造成的。比如,吉登斯要用脱域解释现代性,他首先应该追溯脱域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以及脱域通过何种具体的方式使世界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如果这一切仅仅源于钟表的产生,那就太令人震惊了。5、我赞成吉登斯的乌托邦现实主义以及他对乌托邦基本原则的描述。我们必须保持对现有社会的批判力和对未来社会的想象力,但任何改造都必须与现实的社会要求相结合,并尽可能降低风险。在某种意义上,我承认传统社会主义失败的必然性,但不可否认苏联和中国几十年的伟大实践确实在某些方面创造了人类理想的图画,例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教育实践中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正是对资本主义微观社会的批判和超越。我想这里离有一处吉登斯着墨不够的地方,那就是对现代社会所造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批判,尽管这些观点来自于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但毫无疑问,乌托邦必然是彻底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的社会。另外,我不赞同吉登斯把希望寄托在发达国家的社会运动,甚至是跨国公司身上。未来乌托邦意味着对当今市场经济的重大改造,而发达国家是世界经济体系的受益者,可以通过转移矛盾来释放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相反,在亚洲、拉美等文化深厚的边缘地区,矛盾较为集中,工农群众与进步知识分子的结合更有可能接近历史的出口。
本文标题:《现代性的后果》读书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267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