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2009.6.8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数学的概念与特点•学前儿童初步数学概念的发展及特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任务与内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评价参考书目•林嘉绥等著:《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金浩黄瑾编著:《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课本)什么是数学数学是研究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的科学。数学的特点•抽象性•精确性•应用的广泛性。学前儿童初步数学概念的发展及特点•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及其特点•10以内初步数概念的发展及其特点•10以内初步计算能力的发展及其特点•学前儿童量的认识的发展及特点•学前儿童对几何形体的认识的发展及特点•学前儿童对空间方位认识的发展及特点•学前儿童对时间认识的发展及特点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学前儿童逻辑思维发展及其特点•学前儿童逻辑思维发展依赖于动作•学前儿童逻辑思维发展依赖于具体事物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从同化到顺应•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及其特点关于集合的基本知识:•特性:互异性、确定性和无序性。、•集合存在包含关系和相等关系两种。•集合运算:交集、并集、差集和补集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意义对集合的笼统感知是幼儿数概念发生的起始。学前儿童感知集合发展的特点•幼儿感知集合界限的特点•幼儿感知集合元素同类性的特点。•幼儿感知等价集合阶段性的特点•幼儿感知排成数图的集合特点10以内初步数概念的发展及其特点学前儿童计数活动的发展•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按群计数幼儿计数三种水平•死记硬背式的计数•理性的计数•持久等价的计数(数的守恒、等价的守恒)10以内数概念的发展特点•幼儿数概念的发生:辨数——对物体大小或多少的模糊认识;认数——产生对物体整个数目的知觉;点数——开始形成数概念。•幼儿数概念的形成: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动作感知——数量联系——简单实物运算)•幼儿数概念的形成标志:①掌握数的顺序。②理解数的实际意义。③掌握数的组成。掌握数的组成是形成数概念的关键P26—2710以内初步数概念的发展及特点学前儿童数概念发展的阶段•对数量的感知动作阶段(3-4岁)•数词和物体数量间建立联系阶段(4—5岁)•简单的实物运算阶段(5——6岁)学前儿童数概念形成的标志(三个指标)•说出数目的名称;•知道某数在自然数序中的位置;•知道这个数的组成。10以内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及其特点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动作水平的加减•表象水平的加减•概念水平的加减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4岁前:基本上不会加减运算•4岁以后:借助于动作将实物进行加减运算•5岁以后:利用表象进行加减运算•5岁半以后:运用数的组成进行运算,运用表象解答口头应用题,达到按数群运算的程度。第五节学前儿童对几何形体认识的发展及其特点整个数学由两个概念构成一个是数,一个是形。学前儿童的几何认识包括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认识两部分。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的一般特点•从拓朴图形到几何图形•需要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抽象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五、认识几何形体的发展特点发展顺序:平面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立体图形:球体—正方体—圆柱体—长方体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的年龄特点3-4岁(小班)•1)对平面图形具有较好的配对能力•2)大部分小班幼儿对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能达到正确认识的水平。4-5岁(中班)•在小班教育的基础上,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能力进一步发展5-6岁(大班)•进一步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能认识一些基本的立体图形,做到正确的命名并知道它们的基本特征pptdesign.blogbus.com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总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分类目标:知识、能力、情感•层次目标: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学期目标、活动目标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掌握初步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学前儿童思维能力•培养学前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数学教育的环境和物质条件1、掌握初步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初步知识1、感知集合及元素:如交集,并集,差集;1和许多的关系。2、认识10以内数和初步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3、初步学习10以内加减法4、初步认识一些简单的几何形体。5、初步认识一些常见的量:如,会比较和区别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宽窄和厚薄等。6、空间方位和时间方位的一些简单知识:如,空间的三维性:长、宽、高。时间的顺序性和持续性。技能1、对应2、计数3、简单加减4、自然测量2、发展学前儿童思维能力•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依靠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促进幼儿思维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有意识地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观察、注意、记忆等能力的培养,也是学习数学所不可缺少的。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数学是研究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的科学。•数是数学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形成数学概念是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基础,是学习数学的第一步。实物概念与数概念在幼儿形成中前者来的容易。学前儿童的数前教育一、物体分类的教学1、分类的意义:感知集合,计数的基础,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2、分类的形式:名称、外部特征、量的差异、用途、材料、数量、关系等3、分类目标:小班(名称、外部特征或量的差异),中班(外部特征或量的差异,数量),大班(用途、关系、两维、自由分类)4、分类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幼儿操作、游戏、日常生活(观察、思考分类形式、交流分享、计数结合)二、比较两组物体相等与不等•1、意义:感知集合、计数基础•2、教学目标:一一对应,感知“多、少、一样多”•3、教学方法:重叠法,并放法•4、注意事项:先相等后不等;先重叠后并放;右手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无须计数;游戏情景;增加或去掉三、区别“1”和许多•1、意义:感知集合,计数基础•2、教学目标:区别1个和许多个,了解1个和许多个的关系•3、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多通道感知;寻找;分合怎样设计“1”和许多的教学活动?四、物体排序的教学•1、意义:数序、数学知识、思维能力•2、排序形式:次序规则(量的差异,数量);特定规则(外部特征、量的差异、数量、位置)•3、教学目标:小班(大小、长短3—4),中班(量的差异、数量、数字1—6),大班(量的差异、数量、数字1—10、特定规则)•4、教学方法:次序规则排序教法特定规则排序教法(范例和口头提示,幼儿独立排序)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项目及范围1.感知集合2.10以内的数3.10以内的加减法4.简单的几何形体知识5.量的初步知识6.空间方位初步知识7.时间初步知识4.简单的几何形体知识4.1概念•点、线、面的集合称为几何图形。•人们将物体抽象而得到几何体的概念,简称体。•体由面所围成,面与面相交于线,线与线相交于点。•初等几何分为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两部分。平面几何是研究由点、线二元素集合而组成的平面几何图形的度量性质和基本的位置关系。立体几何是研究由点、线、面三元素集合而成的空间几何图形的度量性质和基本的位置关系。4.2注意•对于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图形,幼儿是常常混淆在一起的。•从几何学的角度看,人们认识几何形体的顺序应当是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从面积到体积,也就是说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但幼儿对形体和实物的认识是从整体的轮廓开始的。5.量的初步知识•度量是表示物体的量。即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宽窄、厚薄、轻重等,叫度量。幼儿对物体大小的理解往往是绝对的。认识往往也是模糊不清的(直至6岁)。6.空间方位初步知识•所谓空间方位,是指物体的空间的位置。有三种情况:第一,我与它,第二,它与我,第三,它与它。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方位知觉是往往以自己为标准的。或者说以自己为中心来定位的。7.时间初步知识•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是物质运动、变化的持续的表现。时间是抽象的。古希腊哲学家奥古斯丁对时间下过定义。它的周期是用“秒、分、时、昼夜、周、月、年、世纪和纪元等测定的。•三种“钟”:物理钟、生物钟和心理钟。•时间是相对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及方法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1、数学课2、游戏3、其他教育活动中的数学教育4、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5、数学角(区)游戏•使用各种材料和玩具的数学游戏•建构游戏中的数学教育•角色游戏中的数学教育•玩沙、玩水游戏中的数学教育•体育游戏中的数学教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方法1、操作法2、游戏法3、比较法4、启发探索法5、讲解演示法1、操作法概念•操作法是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作用•是儿童在头脑中构建初步数学概念的起步,是儿童获得抽象数学概念的必经之路。注意事项•明确操作目的•为幼儿操作活动创设必要的物质条件•给予儿童充分的操作时间,切忌走过场。•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应向幼儿说明操作的目的、要求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要观察儿童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讨论操作的结果。操作是手段,不是目的。•操作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不同年龄的儿童提出不同的要求2、游戏法概念•游戏是幼儿的活动,教育的重要手段。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主动的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自愿性、主动性是游戏主要特点。游戏没有社会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游戏法的实质是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与平时的游戏活动不同,其目的在于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有实际体验,有愉快感,轻松感。种类1、情节性的数学教学游戏2、操作性的数学教学游戏。3、运用各种感官的数学教学游戏4、口头数学教学游戏5、竞赛性数学教学游戏6、数学智力游戏注意事项1、可以组织全体幼儿进行,也可以是小组或个别的活动。2、在运用时,还要和其他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切忌盲目追求兴趣,不利于教学目的完成。3、在教学中,各班运用游戏的分量应有所不同,要具体的分析。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对年幼的儿童,可以较多地以游戏方法进行教学,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语言智力的发展,在大班采用游戏的方法应相对减少。其目的有利于符号学习。但有的人持不同的观点。3、比较法•概念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有效手段。比较法是通过对两个(组)两个(组)以上物体的比较,让幼儿找出它们在数、量、形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的一种教学方法。比较法是幼儿数学教学中教与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分类1、按比较的性质可分为简单的比较和复杂的比较2、按比较的排列形式可分为:1)对应比较(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就是将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和另一个集合中的元素一一进行对应比较,看看两个集合的元素是否相等。2)重叠比较:用右手从左到右地将一组多数量的物一对一地叠放在已排好的另一组多数量的物体上面,比较多少,一样多。3)并放比较:用右手将两组多数量的物体从左到右地排成两排,一对一地上下对齐,比较多少,一样多。4)连线比较4、启发探索法(发现法)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靠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他们去探索并获得新的知识的方法。•原则与要求:1、启发探索法适用于各个年龄班,并应贯彻在教学的全过程。2、启发探索法应与操作法结合进行。3、教师要善于提问4、应让幼儿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地探索问题。5、运用启发探索法要面向全体,个别对待。5、讲解演示法•概念1、讲解法是讲授法的一种形式。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法;但仍有广泛的使用价值。主要应用于讲授新知识,有时也用于巩固旧知识。2、优点:1)能在较短的时间让幼儿学习较多的知识——集中性。2)语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自由性3)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和需要,进行讲解,教师确定要讲什么,少讲什么,突出讲什么,重点讲什么,可以灵活掌握——灵活性
本文标题:幼儿数学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281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