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中西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社会背景〉先秦两汉时期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政治•经济哲学: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秦代专尚法家,汉代独尊儒术。〈社会背景〉科学文化:史学——《史记》、《汉书》文学——乐府诗、辞赋、散文科学技术——都江堰水利工程、蔡侯纸、浑天仪、数学、农学、天文历法等〈社会背景〉总之,从战国到秦汉在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环境等方面为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中医药学出现了发展高潮,中医学术体系建立!这个时代末,世界人口约有2亿5000万,其中半数以上住在西欧的罗马、西亚的波斯和中国的汉朝这三个大帝国中。波斯被亚历山大三世所灭,建立了西起希腊,东至印度的庞大帝国。〈社会背景〉亚历山大大帝坚持专制鼓励异族通婚亚历山大大帝铜像亚历山大的婚礼〈社会背景〉哲学大师柏拉图及其老师苏格拉底剧作家索福克里斯和阿里斯托芬史学巨匠希罗多德西方医学最初产生于古希腊以经验观察和思辨推理为基础的古典医学体系。〈社会背景〉亚历山大时期,解剖学和生理学积累了大量资料。罗马帝国时期,解剖学、生理学、药物学、临床医学取得诸多成就。〈社会背景〉先秦与秦汉医学中医理论的形成(重点)中国著名医家及其主要成就西方古典医学的奠基西方古典医学的发展【主要内容】掌握中医四大经典的主要内容与成就掌握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的主要医学就熟悉扁鹊、西方古典医学的奠基了解亚历山大医学了解古罗马医学教学要求第一节先秦与秦汉医学一、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一)马王堆汉墓图左:马王堆素纱襌(单)衣马王堆T形帛画1.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臂泰阳、钜阳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马王堆汉墓医书】【马王堆汉墓医书】2.《五十二病方》现存1万余字,分52题,医方总数283个;提到病名,现存的有103个,临证方面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外科尤为突出。所载方剂多种多样,载药247种,处方用药初步运用了辨证论治原则。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学水平,现存最早方书【马王堆汉墓医书】3.帛画《导引图》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动作姿态分类:1.呼吸运动;2.活动四肢及躯干运动;3.持械运动。图中标明了动作名称及防治的某些疾病。模仿动物动作的导引术式,是古代仿生学在医疗体育中的具体运用。《导引图》“以丈(杖)通阴阳”【马王堆汉墓医书】4.竹木简医书《十问》、《合阴阳》、《杂禁方》(木简)、《天下至道谈》多为古代养生学和房中术等方面的著作。养生原则:避风寒(遵循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调饮食起居,畅情志(控制喜怒哀乐),坚持操练气功导引,调适和节制房事生活。马王堆医书马王堆医书二、其他汉墓出土的医书(一)《脉书》1.与马王堆《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病死候》互为补充;2.部分病名在马王堆医书和《黄帝内经》中未有记载。3.最早用“流水”和“户枢”的比喻阐述人体运动有益健康。《引书》内容:1.四季养生之道;2.导引术式及其作用;3.致病因素、防治方法以及养生理论。与马王堆《导引图》互为补充,是研究气功、养生学珍贵文献资料。(二)甘肃武威汉简东汉早期古墓,挖掘简牍92枚;《治百病方》:保存医方30余个,药物近100味,详细记载了病名、症状、药物剂量、制药方法、服药时间,各种不同的用药方式及针灸穴位和针灸禁忌等。特点:1.体现了辨证论治思想;2.药物学、方剂学均达到相当水平。甘肃武威(东)汉简牍中山靖王墓出土医用文物第一节【小结】这一历史时期,中医学曾出现大批医书和著名医家,正是在这样丰富的积累之上,才产生了“四大经典”。第二节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一、《黄帝内经》!作者——黄帝?成书——上古时期?原自医学天才之手?篇卷、传承?基本内容?成就?(一)作者与成书《四库全书》:“其书云出上古,固未必然,然亦周、秦间人传述旧闻,著之竹帛。”时风盛行崇古之风,凡有撰著,皆托名先圣所作。托名黄帝与其臣子岐伯、雷公、伯高等以问答形式讨论医学问题。1、成书简称《内经》,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医经七家。《史记》中没有提到《黄帝内经》《史记》之后,《七略》之前的公元前1世纪内(一)作者与成书成书年代:战国至秦汉作者: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书中所引用的古代医书多达20余种,《内经》是在其他更古老的医学文献基础上撰成的。篇幅长短文字体例称谓2、名称“黄帝”“内”“经”“素问”“灵枢”3、传承情况篇卷:《素问》、《灵枢》各9卷,每卷9篇,全书共18卷,162篇。流传:《素问》——至唐代仅存8卷,唐代王冰补入7篇大论。宋代又补充2篇素问遗篇,《刺法》、《本病》,显系后人伪托之作。《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灵枢》——南宋时由史崧献出家藏旧。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二)主要内容与成就《素问》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理论论述了人的心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疾病预防等。《灵枢》着重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基本精神和成就1.注重整体观念2.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另外,《内经》对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内容也都有丰富的阐述。这些内容对中医学在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医学与哲学(1)强调整体观念①人是有机整体:有诸内必行诸外,指导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提壶揭盖”法治疗小便不利②人和天地自然是统一的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谓蕃(茂也)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阳光”;②人和天地自然也是一个整体发病不同季节发病不同;《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人体健康不仅与天气有关,而且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③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的影响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同郁)于上,使人薄厥(昏厥)。”考虑到社会因素的影响。(2)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人的生理、病理变化也不例外。五行学说最大特点是说明人体脏腑及各器官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相关的几种哲学思想阴阳(《周易》):五行(《尚书·洪范》)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2.重视脏腑经络脏腑经络学说——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古人也是通过解剖来认识人体内脏结构的。《内经》论述的脏腑经络学说,构成了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辨证论治最重要的理论基础。3.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原则病因:内外合邪病机:病理变化、疾病传变、寒热虚实治疗:调整阴阳、标本缓急、正反逆从、补虚泻实、三因制宜等预防疾病诊断:望闻问切(三)影响《黄帝内经》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初步确立,其后中医学发展均是以其为理论基础,这是中医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本著作。二、《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或《八十一难》,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杂病论·自序》。西汉末期至东汉成书,作者仍无定论。以问答形式编撰而成,共81个问题,“举黄帝岐伯之要旨而推明之”,包含了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输穴、针法等内容,也是一本有影响的中医书籍。提出“无形三焦”说。提出“左肾右命门”说;最早提出“奇经八脉”名称、循行路线、功能特点、病变证侯、与十二经关系等;贡献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影响继承了汉以前的医学成熟对《内经》理论的重要补充《难经》三、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首载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本草”:最早见于《汉书》,按着以草药治病为本的经验,就用“本草”作为药学著作的命名。成书:约是秦汉以来许多医药学家不断搜集药物学资料,东汉时期成书。作者: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流传:唐初失传后人从宋《证类本草》、明代《本草纲目》等书中辑复、整理成书。辑复本:清·顾观光本,日本·森立之本,清·孙星衍、孙冯翼合辑本较为完善。内容和成就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日生一草,草治一病,上应天文,中应人道,下法地理”。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上品:120种为君,多营养滋补药,无毒可久服,如人参、大枣、甘草、枸杞等。中品:120种为臣,有毒或无毒,能抑制疾病兼补虚弱。如黄芪、百合、沙参、黄连,五味子等。下品:125种为佐,有毒,药性强烈,属攻治疾病的药物,如大戟、芫花、甘遂、乌头、附子、狼毒等。2.概括记述中药学基本理论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表明其主次关系和配伍的法则。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等。完整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提出了药物七情和合的理论。3.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如“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饮食而在夜。”4.论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5.我国研究制药化学的滥觞丹砂(HgS汞)、胆矾(CuSO₄·5H₂O铜)成就: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系统总结了秦汉以来用药经验,集东汉以前药物学大成。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必读书。书中对药性、功能主治的描述准确,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直至今日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支柱。但书中也掺杂了一些神仙道教思想。《神农本草经》四、《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张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人(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长沙——唐·甘伯宗《名医录》“官至长沙太守”元·吕履《长沙用药十释》;清·黄元御《长沙药解》;清·陈修园《长沙方歌括》;日本《长沙证汇》张仲景师承:同郡张伯祖——宋·张杲《医说》:“独好方术,诊处精审,疗皆十全,为时所重。”医圣:明代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称仲景曰圣”。中国临证医学、辨证论治奠基人,现代个体化治疗方案运用的第一人。时代背景:东汉末年,约150年~219年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植《说疫气》:“家家有僵尸之痛,户户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王粲《七哀诗》:“出门无所见,白骨蔽于野。路有饥女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伤寒论》序:“余宗族素多,向馀二百。建安(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史料记载,张仲景生存年代几十年中,自然灾害就有20余起;从汉桓帝刘志到汉献帝刘协的70余年中,流行性疫病17次。左图医圣张仲景右图张仲景诊病张仲景医圣祠伤寒的涵义:广义——泛指外感病;狭义——感受寒邪。《伤寒论杂病论》中的伤寒是广义的,包含了感受风、寒、暑、湿、燥、热多种病邪所发生的外感病。包括许多急性传染病在内。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要录》等古代医经、经方,联系临床实践著成《伤寒杂病论》。流传:《伤寒论》——晋·王叔和整理,得以保存;宋代,校正医书局校订《伤寒论》使成为定本;明代,赵开美刻书出版了《翻刻宋版伤寒论》流传至今。《金匮要略》——北宋王洙从翰林院蠹简中找到《金匮玉函要略方》,将伤寒部分删除,整理出版为《金匮要略方论》。内容和成就1.《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以六经论伤寒,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使得
本文标题:中外医学史2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310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