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读《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有感
读《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有感读《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有感------让孩子进行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真是一本好书。因为朱永新老师的推荐,我才像看小说一样地拜读了此书。可能是水平和视角的问题,我觉得读懂作者的意图不是那么的容易,有些地方要多次反复看,才明白。朱老师特别表明作者戴维珀金斯在美国相当有名,是美国着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资深教授。本书主要是倡导让孩子学习对未来有生活价值的知识,这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学习,太过注重灌输知识其实是不可取的,也是无效的学习。本书围绕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展开四个方面的探索:辨别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选择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为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而教;建构具有生活价值的课程。什么才是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呢?或者换成学生的问法,就是我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最简单的回答是因为考试要考,这个回答太无聊也太不负责任了。也许有人会回答是因为对你以后有好处,但这个回答也很难有说服力。作者多次提到二次方程的问题,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学过二次方程,可是,成人之后,除了专业的教师,很少有人用过二次方程。类似的例子多着呢,还有人调侃过高数,说你买菜需要高数吗?试问有几个人在生活中用到了中小学时花了很多功夫学习的知识呢?是不是也有人抱怨,有些人没读过什么书,如今混得比我们好得多。是没读过书的人能力不如我们吗?不是。哎!我的想法是内心的丰盈不是用成功和实用性可以表现而已。戴维珀金斯认为,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也就是说,既不是关于阅读、算术这样的基本生存技能,也不讨论一个人在工作以后因为职业需要必须学习的专业技能。因为这两块知识,不存在异议,每个人都值得或者说必须学习。而从小学到高中这12年里,到底什么知识值得学习就不是那么确定了,有必要反思。在全书的第一章里,珀金斯教授首先剖析了他认为现在传统的学校教育教的内容存在的三大问题。一个是过分重视学业成就,通俗点说,就是各学科的考试分数,而不管这个分数的高低意味着什么。第二个是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这个概念可以用北京十一校的特级教师魏勇的话来解释,就是凡能百度到的,一定不是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第三个问题是过于强求专业知识,而忽略了与生活有关的软知识。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可能是个解二次方程的高手,却经常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些80%的人一用就灵,是中国人就转的文章。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观点:教育应该塑造的是业余的专家,他们能够自信地、正确地、灵活地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业余专家可能在解二次方程上不具有专业技术能力,但是很清楚知道平均数、标准差这些基础概念,也能将这些概念应用在对一些统计数据的评判上。这些观点,我比较认同,作为一个资深的初中数学老师,我也不喜欢通过数据来简单地量化学生的优劣好坏。许多品质应该在做的过程中得以了解,教育应该重过程,轻结果。有人经过努力学有所成,如果他学会了二次方程也许就很有自信地学习其他知识。我觉得其中的思维品质还是有益于人的成长的,现在的数学新课改已经变成重思维方法,轻技巧死读就是很好的为未来学的很好说明。珀金斯教授在书中讲到他看到过一个老师组织学生用跳舞的方式来学习细胞的有丝分裂。学生从教材里写的有丝分裂的各个步骤中提取线索,自己来编舞,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枯燥的、教条式的生物知识。这看起来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实践创新。但是作者指出,这种方式的确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有丝分裂这个知识点,但却没有回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学习有丝分裂和学生的生活和未来到底有什么联系?这种情况说的很现实。反观我们听过的、见过的、甚至参与过的类似的课堂教学实践,很多时候,我们为之叫好,仅仅是因为它的形式更新颖,而忽略了它在教学目标上是否有所突破。尤其是数学课堂的思维导向,更应该值得关注。而不是平庸热闹的花样。我跟作者一样认为值得学习的知识是对学习者的生活和未来有关和有用的知识,有助于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持续学习的能力。珀金斯教授还进一步将这个定性的标准分解成了两个更有行动指导意义的标准。第一个是:值得学习的知识应该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全局性的理解。那我们该如何判断对某种知识的理解是否具备全局性呢?作者给出了四个标准。四个标准是:1)全局性理解应当有助于呈现物理、社会、艺术等不同世界的运转机制。也就是说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越多样,越透彻,就越能丰富我们对事物理解,越能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案,越能相互理解沟通,越智慧。2)全局性理解应当能够指导我们采取有效的专业行动、社会行动、政治行动。也就是说,知识是有用的,不论是个体生活,还是参与社会生活。3)全局性理解应该敦促我们变得更有道德观,更有人性,更有同情心,更愿意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习就是学书本知识,对自然的敬畏、对他人的尊重、对美好的向往。事实上,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可以和培养人的心性有关,就看老师怎么教了。4)对某项知识的全局性理解在真实生活的很多方面会找到应用的机会,并且可以迁移到其他知识领域。总之,教育不是为了将来的生活在做准备,教育就是生活本身。我很认同作者提出的值得学习的知识的标准,而我同时也在想这样的标准在实践层面上可能会遇到的挑战。比如说如何平衡学习者当下的需求和未来的需求?如何平衡学习者自己认为的需求和教育者认为他们有的需求?如何适应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而最现实的一个问题是:我们作为一线老师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转变为孩子进行面向生活面向未来的教学呢?作者在后面几章里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最低一个层次,教师可以在现有的教学内容里尝试按照上面的两大标准设计教学方式,这是点。中间一个层次,作者乐观地指出,在我们熟悉的每个学科中都包含着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内容,所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转化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我们可以在整个学科范围内做调整,这是线。更高一个层次,可以跨学科,进行主题单元式学习,这种方式其实也是面向生活面向未来的学习的天然要求,这是面。每一个层面的转变,都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因为值得学的知识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而且每一种知识都要按开放问题的方式来教学,都要实现全局性的理解,所费的时间也比原来的直接灌输要多得多。作者的建议是聪明的采样,就是不要求面面俱到,在关键领域选取关键的知识点就可以。作者的这些建议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鼓励和倡议,实践中将不可避免的遇到许多挑战,比如如何培养老师学会新的教学方法?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为本的知识结构,新的能力为本、应用为本的知识结构又是什么样的呢?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具备了我心目中一本好书的各种特质: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有独特的见解、有有趣的案例、结构清晰、文字晓畅,能把人们隐约感觉却难以表达的东西用简洁的语言说清楚。我准备有空再研读一遍。
本文标题:读《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有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331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