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3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3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卷一阅读9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8分)鸟巢杨文丰①鸟儿筑巢,是实用主义至上的。②鸟巢,巢内羽毛,草叶,巢壁。如果你从鸟巢内望出去,那巢外的天空,想来也是井口般圆圆,和井底蛙所观的天空形状当是相差无几的。③鸟巢,依靠外力而被高高擎.起,是力量与柔软的结合。至于托举鸟巢的主干枝条,与其他柔软所形成的合力,却又使鸟巢异常坚牢、结实,尽管一阵风来一场雨过,鸟巢会宛如慈母乳汁饱满的乳房般微颤.。④鸟巢与树林、草地、原野、河流和星空在悠久的农业社会里总趋于和谐或者基本和谐。如果连基本和谐都达不到,就不可能有鸟巢在地球村的代代传承了。⑤谁能断言鸟儿筑巢就没有自觉的艺术构思呢?⑥除了像米斗,若砚台,如酒爵,似农人编织的筐,鸟巢难道就不像人的指掌所合拢的形状吗?⑦多数鸟巢都不带顶盖。没有顶盖而上空,空如北京四合院、中国瓷器碗、花瓶和壶。依照国人的审美观,唯空者,方有艺术意味,如国画“留白”。唯空者,方成器,方可构成生活与艺术的空筐——啊,鸟巢,竟空出了哲学与艺术的意蕴。⑧而且,鸟巢含蓄的椭圆外形,还总趋“圆点哲学”。作为天地间的一个“点”,尽管小,却也孕育了一个个生命,演绎了一段段故事。晨间,鸟儿带着理想和希望离巢飞入广阔天地黄昏,带着谷粒、虫子、快乐和对家的眷恋,鸟儿从远方归来。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1)擎.起(2)微颤.A.(1)qíng(2)chànB.(1)qín(2)chànC.(1)qíng(2)zhànD.(1)qín(2)zhàn2.根据上下文,第②段方框处词语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1)柔韧(2)柔软(3)柔润A.(1)(2)(3)B.(2)(1)(3)C.(3)(2)(1)D.(1)(3)(2)3.根据上下文,第⑧段方框处标点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句号B.分号C.逗号D.顿号4.第⑧段画线句是病句。请根据文意加以改正。(2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8题。(12分)写作上的从小见大周国平①世界文学宝库中,有许多名篇是通过描述日常小事阐明大道理的。即使是那些宏大叙事的巨著,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占据大量篇幅的也是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人在一生中也许会遭遇大事,但遭遇最多的还是日常小事,不论伟大与平凡,概莫能外。因此,对于写作者来说,从小见大是一项重要的功夫。②怎样做到从小见大?要在平时练就“见”的眼力,还需在写作时如实写出所“见”。③大道理往往寓于小事之中。如何从小事中发现大道理呢?“功夫在诗外”,陆游此言说出了写作的普遍真理。意义只向有心人敞开,你唯有平时就勤于思考宇宙、社会、人生的大道理,又敏于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事物,才会有一副从小见大的好眼力。泰戈尔从一朵野花看到了造物主创造的耐心,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如此写道:“我的主,你的世纪,一个接着一个,来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同样的一朵野花,一个对宇宙和生命的真理毫无思考的人看见了,是什么感想也不会有的。④而写作不是写作时才发生的事情。平时生活中,心灵始终要保持一种活泼的状态,如同一条浪花四溅的溪流,所谓好文章不过是被抓到手的其中一朵浪花罢了。长期以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在生活中每遇到触动我的心灵的事,不论悲喜苦乐,随时记录下来,包括由之产生的思考。越是使我快乐或痛苦、感动或愤怒的事,我越不轻易放过,但也不沉溺其中,而是把它们当作认识人生和人性的宝贵材料。这样做的结果是,久而久之,我感到小与大之间的道路是畅通的,从小见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⑤当然,具体写作时,是要有技巧的,但技巧并不复杂。对所写的这件小事,要抓住它真正触动你的情境和细节,这实际上是小和大之间的关联点。要对这关联点着重加以描述,尽可能写得准确、细致、具体、生动,让读者感到,你被触动是多么自然的事情,他们在此情境中同样会被触动。这样的描述,己经隐含大道理了。对于从小事中体悟到的大道理,需作画龙点睛的表述,语言要简洁,切忌长篇大论;要质朴,切忌豪言壮语;最好还要独特,切忌陈词滥调。最佳的效果是,读者从你所描述的“小”中己经隐约见出了“大”,而在读到你的点晴之句时,仿佛刹那间被点破,发出会心的微笑。5.第②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6.第③段中,作者用泰戈尔的例子是为了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2分)7.对第④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写作前要注重平时积累。B.写作时保持心灵的活泼。C.写作前做好行文的构思。D.写作要能引发读者深思。8.阅读第⑤段,概括在具体写作时如何做到“从小见大”。(4分)(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10分)①在鲁迅先生家里做客人,刚开始是从法租界来到虹口,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一个钟头的工夫,所以那时候来的次数比较少,还记得有一次谈到半夜了,一过十二点电车就没有的,但那天不知讲了些什么,讲到一个段落就看看旁边小长桌上的圆钟,十一点半了,十一点四十五分了,电车没有了。②“反正已十二点,电车已没有,那么再坐一会。”许先生如此劝着。③鲁迅先生好像听了所讲的什么引起了幻想,安顿的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④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蒙蒙的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⑤以后也住到北四川路来,就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⑥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端到旁边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⑦有一天约好我去包饺子吃,那还是住在法租界,所以带了外国酸菜和用绞肉机绞成的牛肉。就和许先生站在客厅后边的方桌边包起来,海婴公子围着闹得起劲。一会把按成圆饼的面拿去了,他说做了一只船来,送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不看它,转身他又做了一只小鸡,许先生和我都不去看它,对他竭力避免加以赞美,若一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⑧客厅后没到黄昏就先黑了,背上感到些微的寒凉,知道衣裳不够了,但为着忙,没有加衣裳去。等把饺子包完了看看那数目并不多,这才知道许先生我们谈话谈得太多,误了工作。许先生怎样离开家的,怎样到天津读书的,在女师大读书时怎样做了家庭教师,她去考家庭教师的那一段描写,非常有趣,只取一名,可是考了好几十名,她之能够当选算是难的了,指望对于学费有一点补足,冬天来了,北平又冷,那家离学校又远,每月除了车子钱之外,若伤风感冒还得自己拿出买阿司匹林的钱来,每月薪金十元要从西城跑到东城……⑨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那一天吃得是很好的。⑩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合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因为鲁迅先生的胃不大好,每饭后必吃脾自美胃药丸一二粒。(节选自萧红《回忆鲁迅先生》)9.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强调时间虽然已经很晚,但是鲁迅夫妇与朋友谈兴正浓。B.表现作者既想继续谈话又担心太晚没车回家的矛盾心理。C.从侧面反映了许先生担心谈话太晚妨碍鲁迅休息的心情。D.从侧面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朋友的热忱、耐心和包容。10.第⑨段画线句运用比拟手法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11.赏析第⑩段画线句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4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8分)蠢人(俄)屠格涅夫从前有过一个蠢人。他一向过着安静、快乐的日子;可是渐渐地听见了外面流传的谣言,说他到处被人当作没有头脑的傻瓜。蠢人觉得不好意思,他开始烦恼地想着,用什么方法去消灭这种讨厌的谣言。后来他的愚蠢的脑子忽然想到了一个主意……他毫无迟疑地实行起来。他在街上遇见一个朋友,那人对他称赞一个有名的画家……“得啦吧!”蠢人叫道,“那个画家早已过时了……您还不知道吗?我万万想不到您会这样……您太落后了。”朋友吃了一惊,他马上就赞成蠢人的意见。“我今天读了一本多好的书!”另一个朋友对他说。“得啦吧!”蠢人叫道,“您怎么不害臊呀!那本书一点儿用处也没有;大家老早就不读它了。您还不知道吗?您太落后了。”朋友吃了一惊,也就赞成蠢人的意见了。“我的朋友某某是个了不起的人!”第三个朋友对他说,“真是个高尚的人物!”“得啦吧!”蠢人叫道,“某某是个出名的流氓!他骗过他所有的亲戚的钱。这是谁都知道的。您太落后了。”第三个朋友也吃了一惊,他赞成蠢人的意见,跟他那个友人绝交了。这以后不管谁在称赞什么人和什么事,他的回答总是这一类的反驳。有时候他还会责备地加上一句:“您还相信权威吗?”“太狠了!太毒了!”他的朋友开始这样批评他,“可是他多聪明啊!”“他口才多好!”另一些人会接着说:“啊,是啊,他有才干!”后来,一家报纸的主编聘请这个蠢人去主持他的报纸的评论栏。蠢人开始在报纸上批评一切的人和一切的事,他的态度一点儿也没有改变,连他那叫嚣的口气也是一模一样。现在,他这个曾经痛骂过权威的人自己也变成权威了,年轻人都崇拜他,害怕他。这些可怜的年轻人,他们不这样又怎么办呢?虽然照一般说来,人不应当崇拜别人……可是一个人处在这样的地位,要是不去崇拜他,就会被认为太落后了!蠢人们在胆小的人中间才走运。12.画直线的段落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13.对本文的艺术特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B.以时间先后顺序展开故事。C.采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D.以环境描写渲染人物心理。14.依据文意,在波浪线处设计蠢人与第四个朋友之间的对话。(4分)15.评价这篇小说的思想意义。(150字以内)(8分)(五)默写。(5分)16.(1)不忍登高临远,_____________,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2)___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3)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4)起舞弄清影,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5)_____________,断桥头卖鱼人散。(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7-19题。(7分)[双调]折桂令归隐(元)汪元亨叹天之未丧斯文,剑气丹光,酒魄诗魂。名利秋霜;荣华朝露,富贵浮云。看青山、玩绿水,醉田家瓦盆;采黄花、摘红叶,戏庄上儿孙。随分耕耘,过遣晨昏;竹几藤床,草舍柴门。17.【双调】是作品的___________。(1分)18.对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开头的“叹”字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悲哀和凄凉。B.“斯文”在作品中是指儒家推崇的道德文化传统。C.“剑气丹光”、“酒魄诗魂”描摹了作者的豪气和才情。D.后三句连用三个比喻,表现了作者对功名利
本文标题:2013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335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