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专题一古代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中国古代史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先秦、秦汉时期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3.文化上:在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文学领域,《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在科技领域,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2第2讲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期魏晋、隋唐、宋元时期(公元220~公元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在隋唐和宋元得以继续发展,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2.经济上:魏晋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3.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都推动了文化的发展。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明清时期(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工业3文明潮流的时期。1.政治上: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不利于中国古代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2.经济上: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3.文化上:一方面,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地抨击。4.对外政策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大潮流。专题二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近代化的曲折历程【知识回归】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①王族②缴纳贡赋③地方割据④分封制⑤血缘⑥中央与地方⑦小农经济的分散性⑧三省六部制⑨郡县制⑩御史大夫○11科举制○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疑难点拨】1.专制主义不等于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而中央集权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实行君主专制。2.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存在本质区别: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是民主的体现。3.封建社会形成地方割据的根源不是地方存在独立性:封建地方割据的根源在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因此,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不可能消除封建割据。4.古代皇权至高无上,皇位独尊,但并非毫无约束:古代皇权存在众多制约因素,例如相权、地方豪强势力,“天人感应”“民贵君轻”等思想观念,“祖宗家法”等,都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制约。5.分封制是对郡县制的否定:分封制是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决定社会等级;郡县制是按照地域关系进行管理,淡化了血缘关系。【高频考点】1、相权的变迁2、选官制度二、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繁荣5①封闭性②铁犁牛耕③井田制④精耕细作⑤基础⑥制瓷⑦春秋战国⑧私商⑨坊市制度⑩商帮○11工场手工业○12小农经济○13资本主义萌芽○14自然经济【疑难点拨】1.对“耕作方式”的内涵理解不清:“耕”指农田的开垦技术及方式和农业工具的发明与使用方式,而“作”指农业的经营技术模式。此外,“耕作”还应包括农业的“组织经营方式”。2.小农经济不等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3.对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不够全面:(1)进步性: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2)弱小性:少数行业,少数地区,稀疏而微弱。(3)缓慢性:始终处于萌芽状态,未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4.对古代手工业的地位理解不清:至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到明朝中后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5.“海禁”政策不等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严禁私人出海贸易,是在官方主持下进行的对外贸易措施,主要是对内的防范。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对外商在华活动采取严格限制的措施,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高频考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2、古代的中外交流——丝绸之路与陶瓷之路。项目形成原因路线主要城市地位6丝绸之路纺织特别是丝绸技术的掌握及提高提供技术条件;开明的对外政策;“张骞凿空”和西域都护的设置创造了条件长安——河西走廊——新疆——中亚、西亚——欧洲敦煌、楼兰、龟兹、于阗、疏勒对外贸易是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刺激了沿海商业城市的兴起和繁盛;到汉代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国度,而是世界交通网络的东方中心陶瓷之路北方战乱、南方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造船、航海技术提高;开明的对外政策向东:朝鲜、日本向西:马来半岛、印度、非洲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3、图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腐朽没落的君主专制制度及政策束缚阻碍社会进步,是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根本原因专制制度官营手工业海禁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资本主义萌芽阻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腐朽没落的君主专制制度及政策束缚阻碍社会进步,是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根本原因专制制度官营手工业海禁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资本主义萌芽阻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化成就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7①仁②礼法并用③无为而治④中央集权⑤非攻⑥天人感应⑦理⑧客观唯心主义⑨格物致知⑩致良知○11君主专制○12工商皆本○13明清小说○14小篆○15风俗画○16元杂剧【疑难点拨】1.孔子的“仁”不属于政治范畴:“仁”就是“爱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护,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2.韩非子“法治”的实质是“人治”:韩非子主张“法治”,维护君主的最高权威,实质是严刑峻法下的“人治”。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比较脆弱,使进步思想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使早期民主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也难以传播。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化折射时代:不同时期的文学和艺术形式具有不同特色,这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如汉赋、唐诗在很大程度上是汉唐大一统、社会经济繁荣在思想文化上的体现;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反映了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8中国近代史【通史坐标】【阶段特征】9第4讲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1.政治上:一方面,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大量的近代企业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3.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礼仪受到冲击,呈现出中西碰撞与交融的特点。4.思想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第5讲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0从甲午中日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1895~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1.政治上:伴随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步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2.经济上: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由于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黄金时期”。3.思想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4.社会生活上:伴随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中国在社会习俗和服饰等方面出现向文明化方向发展的现象,如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西式婚礼的出现和中山装的流行。第6讲近代文明的新发展与近代化的曲折前进——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11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1919~1949年)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1.政治上: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先后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国共两党的关系影响了中国的政局。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遭到了摧残。3.思想上: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毛泽东思想形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4.社会生活上: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物质生活、交通通讯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发展迟缓。【知识回归】一、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时代潮流12①南京条约②马关条约③自然灾害④永安建制⑤发展资本主义⑥西方民主思想⑦中华民国⑧民主共和观念⑨政治民主化⑩爱国主义精神○11反帝反封建○12北伐战争○13工农武装割据○1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5挺进大别山【疑难点拨】1.不能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失败:辛亥革命的失败主要指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不能正确区分“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中国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中国共产党在名义上接受国民政府的领导,共同抗日,但是中国共产党拥有自己的政府、军队等。3.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失败并不能说明武装起义斗争方式的失败:大革命失败后,武装反抗国民党是完全必要的,其留下的最大教训是“城市中心道路”走不通,应该从城市转入农村,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4.20世纪前期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两大矛盾汇流集中体现为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新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成为两大指导思想;中国社会各革命阶级和阶层组成统一战线,共同进行反帝反封
本文标题:历史复习思维导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357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