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单选题1.近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绘有孔子画像的一块屏风上,记载有“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的文字,据此推测孔子应生于公元前566年。而比墓葬要早文献资料《史记》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前551年)对此,下列说法比较准确的是( )A.墓葬出土的实物属于一手资料,比文献资料记载要可靠B.《史记》记载早于海昏候的时代,应更加接近历史事实C.孔子出生年代史学界早有定论,出土文物不应影响过去结论D.尚需考证孔子屏风画像及文字记载的信息来源及出处2.近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主椁室出土的漆器屏风,屏风反映孔子的身高为“七尺九”(1.82米)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有六寸(2.21米或1.91),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A.度量衡不一是出现身高不一的原因B.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C.历史记载必须经考古发现才可证实D.考古资料往往比文献材料更真实3.对人性的看法,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礼义是圣人所制定用以扰化恶性,而使之变为善,但又不主张纯粹的感化。这说明他倡导( )A.发明本心B.知行合一C.礼法并施D.重义轻利4.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屏风”上写有“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告诉了我们孔子三十岁时的准确纪年。由这一时间节点可以推算出孔子出生于鲁襄公七年(公元前566年)这一记载比《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的孔子出生时间早十五年。由此可见( )A.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接近历史真相B.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伪C.《史记》记载的孔子出生时间不准确D.历史真相需要多种方式去研究5.“术者,因任面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入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宫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这一主张的主要影响是( )A.有利于保护小农经济B.确立了法家主导地位C.有利于加强君主专权D.确立了依法治国理念6.“尚法而无法,下修而好作,上则取听于上,下则取从于俗,终日言成文典,反紃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不可以经国定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慎到、田骈也。”其中反映出( )A.诸子百家相互诘难的态势B.对法家思想主张的直接否定C.对儒家思想主张的全面肯定D.对道家思想主张的理性评价7.近代学者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说:“今无慈惠廉爱,则民为虎狼也;无文学,则士为牛马也。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他评价的应是( )A.孔孟的仁义之道B.老子的辨证思想C.韩非的重刑理论D.墨子的非攻主张8.古代书院从诞生开始便向社会下层和民间士子开放。即便如元明清时期好多书院改为“官办”也没有改变这一特点。书院招生不设门槛,入学无户籍限制,只要有志于学业的,不分贫富,不论地域,均可入学。这表明古代书院( )A.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B.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C.反对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D.承担了传承国家学术文化的责任9.“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其中“经”的地位较高。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重文轻武观念渐趋兴盛B.民本思想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10.宋代叶梦得在《石林家训治生要略》中提到:“人之为人,生而已矣。人不治生,是苦其生也,是拂其生也。”将家训文化提升到治生思想的高度。以下对宋代家训文化发展的原因探究具有说服力的是( )A.宗法“家国同治”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B.君主专制加强对思想统一要求超越前代C.社会发展推动士人阶层认识自我的结果D.治家思想受时代风尚的影响发生新转型11.朱熹《朱子语类》中讲:“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先已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直待有了君臣父子,却旋将这道理入在里面”。以下解释忠实于材料原意的是( )A.理是万物之源,存在于人的心中B.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与天地同理C.格物致知是认识天理的必由之路D.天理与人心本质上没有根本区别12.王阳明说:“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哉!”王阳明旨在说明( )A.强调要正心诚意B.重视知行合一C.求理应于吾心中D.宣扬格物致知13.“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在宋明以后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但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对三纲的解释是: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明朝(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市民文化开始兴起C.思想界对理学的批判D.民主启蒙思想的萌发14.《时宪历》系明末徐光启等以“西洋新法”编制而成,清顺治元年由传教士汤若望上呈清廷,被定名为“时宪”,予以颁行。后引起中国儒生和钦天监旧官员的不满,导致理学与西学之争,《时宪历》遭到废除,传教士也受到打击。材料反映了( )A.文化冲突阻碍社会进步B.西方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C.程朱理学思想日益僵化D.中国的传统历法更加精确15.2015年12月8日,应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用中文发表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向世界十次提到“中医药”。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藏,下列有关中医药知识对应准确的是( )A.《黄帝内经》——西周时期问世、战国时期编订,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B.针灸疗法——其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我国祖先独创,近代以后方为世界所知晓C.《本草纲目》——是对13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D.《伤寒杂病论》——汉张仲景作,奠定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16.在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中藏有一幅明初(1389年)绘制的绢绘本巨型世界地图,题为《大明混一图》,其地理覆盖范围包括亚、欧、非三大陆。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正确地绘出了非洲大陆的形状。据此推断,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西交通扩展为此地图的绘制奠定基础B.郑和的远航为此地图的绘制提供了线索C.当时中国地理知识处于世界较先进水平D.当时中国海外贸易范围已覆盖欧亚非地区17.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指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据此可知,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是( )A.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B.儒学强调入与自然和谐相处C.八股取士禁镏人们的思想D.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18.《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题材差别很大,一属历史演义,一属英雄传奇;其主人公,一是帝王将相,一是绿林豪杰。然而,明朝人熊飞和杨明琅将二者予以合刻,题曰《英雄谱》,认为这两部小说的创作宗旨是一致的,即( )A.意主忠义,旨归劝惩B.区别尊卑,明确等级C.谄媚于上,以邀荣宠D.修身齐家,治平天卜19.《辞海》解释汉字的某种字体时称:“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该字体开端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使用到现在。该字体是( )A.隶书B.行书C.楷书D.草书20.天人关系是思想家们的重要关切点。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天行有常,人道有为”,有的主张“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有的得出“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是( )①荀子②王夫之③董仲舒④芝诺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21.“究天人之际”是思想家们永恒的追求,在同一时代的中国和希腊都出现过飞跃,下面是思想家们流传下了许多著名的观点或名言(表2):国别人物观点或名言国别人物观点或名言希腊泰勒斯万物皆源于水中国孔子“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孟子人之初,性本善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从上述材料反映出古希腊思想家和中国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是( )A.都重视对人和自然的研究B.都重视对自然和客观世界的研究C.都重视对人类自身或人性的研究D.都重视对人性和人的道德品质研究22.关于人的道德修养,东西方思想家大都有白己的见解。有的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有的提出“‘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有的却明确主张“自私心是人类的天性”。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①西塞罗②苏格拉底③朱熹④李贽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3.有学者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 )A.世俗清醒的世界观并未出现B.亟待改变传统的基督教信仰C.用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D.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24.米开朗基罗创作的西斯廷教堂壁画《末日审判》,描绘了世界末日来临时基督召集万民,善者升入天堂、恶者打入地狱的情景,全画均以现实生活中人物为模特。这反映当时( )A.基督教原罪说渐趋动摇B.禁欲主义观念趋于淡化C.绘画的选材逐渐生活化D.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弘扬25.马克思·韦伯认为:宗教改革并不意味着解除教会对日常生活的控制,相反却只是用一种新型的控制取代先前的控制。这里“新型的控制”指的是( )A.虔诚的信仰B.教会的仪式C.真诚的善行D.神父的指引26.路德认为“主教们和诸侯们”构成了“德国”,而路易十四则声称法兰西国家“完全属于国王本人”。两者都主要忽视了( )A.正统主义B.平等主义C.自由主义D.民族主义27.(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公元500年至1500年间中国文明在哪些方面优于世界文明。(8分)(2)根据材料一、二,概述中国元素为世界文明的转变所做的贡献。(6分)(3)综上,对“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这一观点,谈谈你的认识。(4分)28(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行八铢钱,又行五分钱。文帝以五分钱太轻小,更作四铢钱,亦作半两使用;并放民私铸,经铸造的铜钱,自与生铜不同。几种货币并行于市,民必信其重者,而疑其轻者;信其铸造精良者,而疑其铸造粗恶者;所以物价因之增长。汉武帝即位后。初铸三铢钱,又铸赤仄,又将鹿皮造成皮币,又用银锡造作白金三等,纷扰者久之。后来乃将各种铜钱取销,专铸五铢钱。既禁民私铸,并不许郡国铸造,而专令上林三官铸。谓水衡都尉属官均官、钟官、辩铜三令丞。币制至此,始获安定。直至唐初,才另铸开元通宝钱。自此以前,历朝所铸的
本文标题:历史必修三试题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376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