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西文化差异研究学习组长:夏丹制作:刘旭资料收集:姜琪、王义伟、禹亚绒指导老师:马淑萍了解西方风俗习惯不同的国家文化不同、起源不同、习惯不同、风俗不同,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西方文化。中西文化简介增强英语学习兴趣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在古代,春节、清明节(古代称三月节)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情人节(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复活节(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万圣节(纪念教会所有圣人)、圣诞节(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中国漫长。VS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对菜的口味非常重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而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比较注重菜肴的营养价值。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碗筷具有很强的象征性,一双筷子缺一不可。送情人筷子,表达成双成对,永不分离的决心。送亲朋筷子,表示贴心的关心对方的生活。送合作伙伴筷子,代表相互依存的协作关系,团团圆圆;十八世纪法国因革命战争爆发,由于法国的贵族偏爱用四个叉齿的叉子进餐,这种“叉子的使用者”的隐含寓意,几乎可以和“与众不同”的意义画上等号。于是叉子变成了地位、奢侈、讲究的象征,随后逐渐变成必备的餐具。从茶与咖啡看中西方不同文化咖啡在西方人的生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无论是在学校、公司还是商场都有人拿着咖啡杯乐在其中。而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承载着人情和文化,蕴藏着五千年的历史。茶和咖啡,有着不同的内涵、历史,因此也代表了中西两方文化的差别。西方饮酒的礼仪体现出对酒的尊重,饮用葡萄酒要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调动各种感官享受美酒。在品饮顺序上,讲究先喝白葡萄酒后喝红葡萄酒、先较淡的酒再浓郁的酒、先饮短年份的酒再饮长年份的酒,按照味觉规律的变化,逐渐深入地享受酒中风味的变化。而对葡萄酒器的选择上,也是围绕着如何让饮者充分享受葡萄酒来选择的。让香气汇聚杯口的郁金香型高脚杯、让酒充分舒展的滗酒器、乃至为葡萄酒温度而专门设计的温度计,无不体现出西方人对酒的尊重,他们的饮酒礼仪都是为更好的欣赏美味而制定的。在西方极少见到餐桌上互相敬酒,大家通常都是各喝各的。只有在某些特定场合,大家才会一同举杯。这样的时刻通常是在某人致辞之后,大家交相举杯,祝福某人,为某人某事庆贺。而中国饮酒礼仪体现出对饮者的尊重,谁是主人,谁是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都有固定的敬酒次序。敬酒一般选择在主菜吃完、甜菜未上之间。敬酒时将杯子高举齐眼,并注视对方,且最少要喝一口酒,以示敬意。敬酒时要从主人开始,主人不敬完,别人是没有资格敬的,如果乱了顺序是要受罚的。敬酒一定是从最尊贵的客人开始,敬酒时酒要满,表示对被敬酒者的尊重。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敬酒要主动,而且讲究的是先干为敬。而行酒令、划拳等饮酒礼仪,也是为了让饮酒者更尽兴。显然,中国酒文化深受中国尊卑长幼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在饮酒过程中把对饮酒者的尊重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中国VS西方龙文化中国龙能够升云起雨,是神秘莫测的神兽,是权力的象征、正义的象征。形似鳄鱼,身披鳞甲,长有巨爪和翅膀,能游水能飞行,还能喷火,凶猛异常,破坏力极大。一正一邪导致中西文化差异巨大。一中国注重理论的、宏观的指导,粗线条地讲道理;西方更注重具体的、微观的指导。我们有不少父母,只从道理上讲该怎么做,如果孩子做错了,稀里糊涂打一顿,打完了孩子还不知自己错在哪儿。在国外不少家庭中,孩子无论犯了大错小错,也要受到惩罚,比如:不让看电视,或几天不许到外面和小朋友做游戏等,就是孩子想做的事不让他做,让孩子在他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中来体验对与错。孩子就从这各式各样的体验中,明白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什么是对的,做什么是错的,从而一步步明白做人的道理。中国教育太过单一,而西方则强调多样性教育。德国与日本在二战后都成为废墟一片可是在短短几十年内就又重返世界舞台,再一次成为世界性强国。这些都源于西方先进的教学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中西教育方式差异中国人的思维是圆形的或者可以说是螺旋形的,中国人在说话做事时,把思维发散出去还要再收回来,尽量避免直接切入主题,常常委婉的间接的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目的。而西方人不同,他们认为事物是独立的,一切事物都在向前变化。所以直线型的思维使得他们认为直接表达优于间接表达,开门见山,不用无关的信息掩盖自己的真实观点。这就很容易解释上面的中国人和美国人书写信件方式的不同了。导致中西方的思维方式的差异的原因很多,这里只谈其中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地理环境,中国是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较少受到来自自然的压力,人们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然而居住在封闭环境下的人们,缺少了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和竞争,内向保守。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喜欢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这种内向型的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而西方国家大都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喜欢探索自然。同时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居住在沿海地带开放环境下的人们,由于经常与外界交流和竞争,思维外向,思维视野不受地域限制,重视空间,同时也注重现在和未来。正如梁启超所言,濒临河海的民族“精神勇猛”,有“活气”,敢“进取”。外向型思维导致了他们求新、求变、好动的性格。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本文标题:中西文化差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398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