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0古代汉语1绪论一、古代汉语及其性质和内容•(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就是古代汉民族的共同语)•1、时限(文字产生——关于古代汉语下限涉及汉语史的分期)•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综合考察,并以“语法作为主要的根据”,分汉语史为四个阶段:①上古期(公元三世纪)②中古期(公元四世纪至十二世纪)③近代(公元十三世纪至十九世纪鸦片战争)④现代(二十世纪五四以后)•吕叔湘先生认为,汉语史分期在第一层面上应该是二分的,以晚唐五代为界分古代和近代两个阶段,现代汉语只是近代汉语的一个分期,不能与古代、近代鼎足。•蒋绍愚主张三分:古代汉语(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后世作家仿古作品的语言);近代汉语(唐初—清初);现代汉语。•一般教材多以五四为界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两部分,即古代汉语的下限是五四,但不要绝对化。•2、古代汉语的形式•任何一种有文字的语言都有两种形式:口语和书面语。•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共同语和方言的差异。古代汉语也有共同语和方言的区别•古代称共同语为“通语”或“雅言”。《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说明古代方言很复杂,分歧也很大,西汉扬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著作。•吴语与中原雅言有很大差异。•北宋释文莹《湘山野录》:“开平元年,梁太祖即位,封钱武镠为吴越王……是年省茔垄,延故老……镠起执爵为席,自唱还乡歌以娱宾……时父老虽闻歌进酒,都不为之晓。武肃觉其欢意不甚浃洽,再酌酒高揭吴喉唱《山歌》以见意……歌阙,合声赓赞,叫笑振席,欢感闾里。”•齐语和楚语也是两种不同的方言。•《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古代汉语的定义•古代汉语就是古代汉民族共同语,它指的是有文字以后到五四以前我国汉民族所使用的书面形式的语言。(二)古代汉语的研究对象•1、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作家仿古作品的语言——文言文。•先秦时期的书面语是记录口语的,言与文基本上是一致的。•秦汉时期,口语发展得快一些,方言也更加复杂,而汉字记录的书面语言发展得很缓慢,其结果是书面语言与口语的距离越来越大。《后汉书·班昭传》:“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隋唐以后,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文言文(官方文体、科举考试),另一方面如唐宋八大家等文人也大力提倡并亲身实践(古文运动),使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成了正统的文学语言,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这种书面语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古文”,或称“文言文”。•2、六朝以后以北方话为基础形成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古白话。(三)古代汉语的研究内容•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传统小学的三个分支:文字、音韵、训诂。•语音(音韵学):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北音学等。•文字:古代汉字的产生、构造方式、字体的演变以及古代汉语用字的几种情况。•词汇(训诂学):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训诂学的有关理论及内容。•语法: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以及虚词的用法等。2(四)古代汉语的性质•不同学者认识各异:理论课?知识课?语言发展史?•王力先生认为,古代汉语是汉语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是一门工具课,“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王力先生首创了文选、通论和常用词三结合的古代汉语教学体系。二、古代汉语的特点•(一)语音方面(与现代汉语对比)•1、古无轻唇音(f):费县、番禺、逢蒙、孟贲、阿房宫•2、古无舌上音(“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杨倞《荀子注》:“赵,读为掉。”《说文解字》:“冲,读若动。”《经典释文》:“姪,大结反。”•3、古代辅音韵尾多。现代汉语有两个:n、ng;古代汉语有六个:m、n、ng、b、d、g。•4、古代有较多的浊音声母。现代汉语有辅音声母21个,大多为清音,只有四个浊音;古代汉语声母多,且有清浊的对立,三十六字母中就有十八个浊音。•5、古代的声调种类较多(平:阴平、阳平;上:阴上、阳上;去:阴去、阳去;入:阴入、阳入)(二)词汇方面•1、单音节词占绝对优势•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14)•这样做官也忧虑,隐居也忧虑,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2、有些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有些词古今意义很不相同,如:•其人天且劓。(周易·睽)•齐襄公与鲁公饮,醉之,使力士彭生抱上鲁君车,因拉杀鲁桓公,桓公下车则死矣。(史记·齐太公世家)•范睢拉肋折齿。(汉书·邹阳传)•有些词古今意义有微殊,如:•赦之,以劝事君者。(鞌之战)•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史记·项羽本纪)(三)语法方面•1、词类活用的现象比较多•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尝人,人死;食狗,狗死。(吕氏春秋·上德)•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2、句法结构中的词序有不少例外的情况•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吏二缚一人诣王。(晏子春秋·杂篇下)•3、虚词多,且用法复杂•“惟夫盖之乎者也于哉”等现在已经不再使用了。有的虚词用法非常复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战国策·赵策四)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子路率尔而对曰:……(论语·先进)•这些“而”的用法与现代汉语很不相同。三、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和作用(一)有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刘向《列女传·周室三母》:“太任者,文王之母……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于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篇,还有下句“仕而优则学”。“优”是“优裕、有余力”的意思。•有批判地继承要求有选择。(二)便于今后更好地从事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工作•《曹刿论战》一文中有些地方就是值得商榷的:•“曹刿请见”有教材注“见”为xian,不妥。3•“公与之乘”有教材认为是双宾语句,不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教材如此标点,不妥。•《中国语文》78年1期文:“轼高而窄,人无法登,登而立不稳”。应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组织群众”和“宣传群众”关系不同,后者是为动用法•“晒衣服”和“晒太阳”关系不同,后者是使动用法•自圆其说(使动用法)、瘦身、美容(使动用法)、是古非今(意动)、心不在焉(兼词)•救人(帮助),救火(制止)是反训(美恶同辞)•《孔乙己》:“回”有四种写法(异体字):回、囬、囘、其实,回还有一种甲骨文的写法:孔乙己的名字来自古代小学生的描红字帖:“上大人,孔一已,化三千,七十仕。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四、怎样学习古代汉语(一)认真阅读文言作品,掌握第一手材料。•1、精讲•课堂讲授不少于20篇,要求熟练掌握知识点,熟练背诵(讲后第二周提问,接龙式背诵)。•2、精读•讲授以外的教材篇目,要求有批注,有语言要点归纳。(一学期抽查两次,计入平时成绩)•3、泛读•大量阅读先秦散文和后代的一些名篇,以培养语感为主。(《左传》、《战国策》、《吕氏春秋》、《诗经》、《离骚》、诸子散文,秦汉后散文可选读名篇)(二)掌握有关古代汉语知识•文字:了解常用汉字的繁体、异体(见《现汉》字表)•词汇:掌握常用词的本义、引申义及用法(每个单元后都有,作为平时作业,自己整理。要求:在教材上批注或用软皮本摘抄,每天五个词,一学期检查两次)•语法:几十条语法规则(一提就知,且能随口举例)(三)勤于练习我们每周都会给大家布置一篇短小的白文标点翻译,每个学习内容结束后也会给大家留一些练习题,有关考试的内容和题型尽在其中,期末不再复习和重复。(要求:准备一个作业本,一学期批改两次。)(四)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典故•阅读古书时的困难有时并不在字、词、句,而在于文化方面:•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赠卫八处士》)•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姬姓。(史记·商君列传)•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名琰)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后来把代别人做文章叫“捉刀”。(五)多查工具书•1、文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人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2、词汇•《尔雅》、《方言》、《释名》;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词典》3、虚词•清代刘淇《助字辩略》;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近人杨树达《词诠》;杨伯峻《古汉语虚词》;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4、音韵•沈兼士《广韵声系》;周法高《新编上古音韵表》;•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5、特殊工具书•《诗词曲语辞汇释》张相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国古今人名大辞典》4•《古书典故辞典》参考书目•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2.唐兰《中国文字学》3.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4.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5.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6.赵克勤《古汉语词汇学》7.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8.李方桂《上古音研究》9.王力《汉语音韵学》10.唐作藩《音韵学教程》11.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思考和练习一•一、你准备怎样学习古代汉语?•二、你认为学习古代汉语有用吗?•三、标点并翻译下面一段文字。•卫人迎新妇新妇上车问骖马谁马也御曰借之新妇谓仆曰拊骖无笞服马至门扶教送母灭灶将失火入室见臼曰徙之牖下妨往来者主人笑之此三言者皆要言也然而不免为笑者蚤晚之时失也(战国策·宋卫策)•这是一个寓言故事,通过一个新娘子过门时的言行说明:说话要看时机和场合,否则即使很中肯的话也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弄巧成拙。第一章:文字部分第一节汉字的起源及形体的演变一、汉字的起源(一)关于汉字起源的几种传说结绳说《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说文解字·叙》:“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庄子·胠箧》:“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郑玄注《周易》:“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八卦说郑樵《通志·六书略第五·论便从》:“文字便从不便衡(横),坎、离、坤,衡卦也,以之为字则必从。故(坎)必从而后能成水,(离)必从而后能成火,(坤)必从而后能成。八卦名(相传为伏羲所作):乾(天)、震(雷)、兑(泽)、离(火)巽(风)、坎(水)、艮(山)、坤(地)仓颉造字说《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奚仲作车,苍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然而非主道者。”《韩非子·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公厶之相背也,乃苍颉固已知之矣。”《淮南子·本经训》也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二)汉字起源于图画郑樵在《通志·六书略》里就曾指出:“书与画同出。”印第安女子奥奇布娃画在红松树皮上的情书:(元):头也。“勇士不忘丧其元。”()(天):颠也。《山海经》记载: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三)汉字的产生时代及汉字体系的形成51、汉字的产生时代距今约八千年前的甲骨契刻符号。《光明日报》87年12月17日刊载消息:“在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甲骨所显示的契刻符号,早于安阳殷墟的甲骨卜辞4000多年,领先于素称世界最早文字的古埃及纸草文书。……其上契刻符号形体个别与殷墟卜辞的字形近似。”仰韶文化(距今六七千年)是中国新石器文化中的一支主
本文标题:古代汉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403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