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古代汉语胡安顺第六单元
1古代汉语教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教研室第六单元文选吾日三省吾身《論語》【《論語》简介】《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在傳弟子編纂而成,成書約在戰國初期。全書共分二十篇,分別為《學而》《為政》《八佾》《裏仁》等,內容十分廣泛,涉及到儒家的政治思想、倫理道德、教育觀念以及處世原則等方面,是研究我國古代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的重要資料。據《漢書·藝文志》記載,《論語》在漢文帝時即被立於學官,置博士講授。到了唐代,《論語》被列入經部。南宋時,朱熹把《論語》、《孟子》、《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合為一書並為之作注,稱作《四書章句集注》,使《論語》的地位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成為一般人通經致仕的入門書。漢代初年《論語》有三種傳本,即《魯論》、《齊論》和《古論》。《魯論》為魯人所傳,《齊論》為齊人所傳,《古論》由古文字寫成,出自孔子舊宅壁中。《魯論》一直流傳到今天,《齊論》《古論》已佚。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最完整的《論語》注本是魏何晏的《論語集解》,這部書匯集了魏以前各家對《論語》的注釋。唐以後影響較大的《論語》注本主要有宋朱熹《論語集注》、宋人邢昺《論語注疏》以及清人劉寶楠的《論語正義》。今人楊伯峻的《論語譯注》通俗易懂,便於初學。2富與貴人之所欲也《論語》【题解】邢昺《論語注疏》:“此章廣明仁行也。”本章選自《論語·里仁》,注釋取自朱熹《論語集注》。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惡,去聲。○不以其道得之,謂不當得而得之。然於富貴則不處,於貧賤則不去,君子之審富貴而安貧賤也如此。君子去仁,惡乎成名?惡,平聲。○言君子所以為君子,以其仁也。若貪富貴而厭貧賤,則是自離其仁,而無君子之實矣,何所成其名乎?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造,七到反。沛,音貝。○終食者,一飯之頃。造次,急遽苟且之時。顛沛,傾覆流離之際。蓋君子之不去乎仁如此,不但富貴、貧賤、取舍之間而已也。○言君子為仁,自富貴、貧賤、取舍之間,以至於終食、造次、顛沛之頃,無時無處而不用其力也。然取舍之分明,然後存養之功密;存養之功密,則其取舍之分益明矣。士不可以不弘毅《論語》【题解】邢昺《论语义疏》:“此章明士行也。”本章選自《論語·泰伯》,注釋取自朱熹《論語集注》。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弘,寬廣也。毅,強忍也。非弘不能勝其重,非毅無以致其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仁者,人心之全德,而必欲以身體而力行之,可謂重矣。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謂遠矣。〇程子曰:“弘而不毅,則無規矩而難立;毅而不弘,則隘陋而無以居之。”又曰:“弘大剛毅,然後能勝重任而遠到。”3仰之彌高《論語》【题解】本章旨在讚美孔子的道德學問,選自《論語·子罕》,注釋取自邢昺《論語注疏》。正文相關語句後的小字是魏何晏的《注》,其中“孔”指汉孔安国。顏淵喟然歎曰:喟,歎聲。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言不可窮盡。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言恍惚不可為形象。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循循,次序貌。誘,進也。言夫子正以此道進勸人有所序。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孔曰:言夫子既以文章開博我,又以禮節節約我,使我欲罷而不能。已竭我才矣,其有所立則又卓然不可及。言己雖蒙夫子之善誘,猶不能及夫子之所立。【疏】顏淵至也已。○正義曰:此章美夫子之道也。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者,喟,歎聲也。彌,益也。顏淵喟然發歎,言夫子之道高堅不可窮盡,恍惚不可為形象,故仰而求之則益高,鑽研求之則益堅,瞻之似若在前,忽然又復在後也。夫子循循然善誘人者,循循,次序貌;誘,進也。言夫子以此道教人,循循然有次序,可謂善進勸人也。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者,末,無也。言夫子既開博我以文章,又節約我以禮節,使我欲罷止而不能。已竭盡我才矣,其夫子更有所創立,則又卓然絕異,己雖欲從之,無由得及。言己雖蒙夫子之善誘,猶不能及夫子之所立也。子貢問政《論語》【题解】本章旨在宣揚孔子注重誠信的思想,選自《論語·顏淵》,注釋取自邢昺《論語注疏》。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孔曰:“死者,古今常道,人皆有之。治邦不可失信。4【疏】“子貢問政”至“不立”。正義曰:此章貴信也。“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者,此答為政之事也。足食則人知禮節,足兵則不軌畏威,民信之則服命從化。“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者,子貢復問曰:若不獲已而除去,於此三者之中何者為先?“曰:去兵者,孔子答言,先去兵。以兵者兇器,民之殘也,財用之蠹也,故先去之。“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者,子貢復問:設若事不獲已,須要去之,於此食與信二者之中先去何者?“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者,孔子答言,二者之中先去食。夫食者,人命所須,去之則人死。而去食不去信者,言死者古今常道,人皆有之,治國不可失信,失信則國不立也。叔孙武叔语大夫於朝《論語》【题解】邢昺《論語注疏》:“此章亦明仲尼之德也。”本章選自《論語·子張》,注释略。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大同《禮記》【《禮記》簡介】《禮記》是一部解釋和補充《儀禮》的資料匯編,共十七篇,近十萬字,屬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多數出自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之手。西漢時期,《儀禮》取得了經的地位,與《周易》、《尚書》、《詩經》、《春秋》等經書並立於學官,置博士講授。《儀禮》的內容是關於冠、婚、喪、祭、飲、射、燕、聘、覲等禮的具體儀式,瑣細而枯燥。禮學家在傳習《儀禮》的同時,編寫了一些對經文的解釋、補充和闡發的參考資料。西漢學者戴德將這些資料輯錄成書,世稱《大戴禮記》,共八十五篇。其後戴德的從兄之子戴勝刪定《大戴禮記》為四十九篇,世稱《小戴禮記》,這就是流傳至今的《禮記》。東漢時,鄭玄給《小戴禮記》作注,使《禮記》的影響得到擴大,後逐漸擺脫從屬《儀禮》的地位而獨立,5唐時被列入經部,與《左傳》一起稱為大經。《禮記》雖然沒有《周禮》、《儀禮》那樣完整的體例,但內容豐富,思想深刻,文字通暢易懂,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和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獻,其地位和影響後來超過了《儀禮》和《周禮》,明代時五經中甚至包括《禮記》而沒有《儀禮》。《禮記》通行的注本是東漢鄭玄《禮記注》和唐孔穎達的《禮記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題解】本文描述了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會和人際關係,雖然只是一種空想,但文中提出的“大同”思想和“天下為公”的思想對後人包括對近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都產生過重要的影響。本文選自《禮記•禮運》,題目是後加的。昔者仲尼與(yù)於蜡(zhà)賓①,事畢,出遊於觀(ɡuàn)之上②,喟然而歎。仲尼之歎,蓋歎魯也。言偃在側曰③:“君子何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④,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⑤。①與:參加。蠟賓:蠟祭的陪祭者。蠟:古代年終祭祀百神的大典。②蓋:語氣詞副詞,表測度。觀:古代宗廟或宮殿兩旁的闕樓。③言偃:孔子弟子,即子遊,名偃,吳國人,以文學見長。④大道句:據東漢鄭玄《注》,指五帝時代的社會制度。三代:夏、商、周三代。英,指夏、商、周三代開創者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的時期以及周公時期。⑤逮:趕上。有志焉:有志於宣揚當時的社會制度。或說“志”指記載當時社會情況的書籍。焉,兼詞,相當於“於此”。“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①。選賢與能,講信脩睦②,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zhǎng)③。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④,男有分(fèn),女有歸⑤。貨惡(wù)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⑥;力惡(wù)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⑦。是謂大同⑧。①為公:天下爲人民所共有。②據清人王引之之說,“與”通“舉”。脩睦:加強和睦的關係。③所長:“所”字結構,義為成長的條件。④矜寡:老而無夫爲鰥,老而無婦爲寡。矜,通“鰥”。孤獨:幼年父母雙亡或喪父的人稱孤,老而無子6的人稱獨。⑤分:指職事,谋生的职业。歸:古稱女子出嫁爲歸。⑥惡:厭惡,不願意看到。不必句:並非想據為己有。⑦謀閉句:權謀欺詐被止息而無法出現。作:發生。亂賊:犯上作亂者。外戶:外出時只是將門拉上。孔穎達疏:“扉從外闔也。”戶,單扇門。⑧大同:儒家空想的一種最完美太平和睦的社會,與小康社會相對。“今大道既隱,天下爲家①。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爲己②。大人世及以爲禮③,城郭溝池以爲固,禮義以爲紀④,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⑤,以賢智勇,以功爲己⑥,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⑦。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⑧。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衆以爲殃⑨。是謂小康⑩。”【注釋】①既隱:消失以後。既,副詞,表示事情已經發生。天下為家:天下變成了私家的財產。②貨、力句:使用財貨和出力都是為了個人。貨、力,用作動詞。③大人:指天子諸侯。世及:父親把君位傳給兒子叫“世”,哥哥把君位傳給弟弟叫“及”。世,義同“繼”。孔穎達疏:“世及,諸侯傳位自與家也。父子曰世,兄弟曰及,謂父傳與子,無子,則兄傳與弟也。”禮:制度。④溝池:指護城河。固:堅固的防守。紀:法紀,行動準則。⑤以:“以”後省去賓語“之”,指禮。正、篤、睦、和:均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立田裏:建立田地和廬舍制度。里,指廬舍,住宅。以賢二句:根據禮義標準把勇敢機智的人視為賢人,把為自己謀私視為有功。賢、功,分別為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⑥用是:因此。用,介詞,作用同“由”。⑦由此句:就是從這種形勢中選拔出來的人物。選,用作名詞。⑧著:表彰。其:指臣下和百姓。義:合理的事。考:考察。或說義為成全。著(有過):使顯現,揭露。刑仁:學習仁義。刑,“型”的古字,學習,效法。講讓:提倡禮讓。常:指長久不變的法令制度。⑨不由此:指不依禮辦事。勢:權位。以爲殃:把不依禮行事視為災禍。⑩小康:小安社會。對大同社會而言。康,安。小康社會不及大同社會,但也屬於較好的社會,故稱小康。7好學近乎知《禮記》【題解】本文論述的是如何修身治國的道理,提出了治理國家的九條原則,即修身、尊賢、親親、敬大臣、體群臣、子庶民、來百工、柔遠人和懷諸侯。其中把修身作為治國的基礎列在第一條,認為修身的方法是好學、力行和知恥,要達到的目標是智、仁、勇,由此可以看出儒家對自身修養的重視以及儒家修身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本文選自《禮記·中庸》,題目為編者所加。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①。知斯三者,則知所以脩身。知所以脩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②,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③。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④,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不眩(xuàn)⑤,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⑥,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①知:“智”的古字。乎:介詞,作用同“于”(於)。②為:治理。九經:指九種原则。③子庶民:愛護百姓。子,用作動詞,象對待自己的子女那樣愛護。來:使動用法,使……來。百工:指從事各種手工業的工匠。柔:懷柔,撫慰。遠人:指附屬國。懷:安撫。④道:道德。孔穎達疏:“‘修身則道立’者,謂修正其身,不為邪惡,則道德興立也。”遵賢則不惑:孔穎達疏:“以賢人輔弼,故臨事不惑,所謀者善也。”⑤諸父:父輩,長輩。昆弟:兄弟。不眩:遇事不迷。眩,本義為眼花,引申为迷惑、迷乱。⑥士:指入仕的知識份子。報禮重:回報國君的禮重,指為國君任患死難等。古漢語語法(
本文标题:古代汉语胡安顺第六单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403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