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读《中国史纲》后感从阅读《中国史纲》开始,张荫麟先生影子就若隐若现,仿佛就像一位指引者,带着我从先秦到东汉一路走过来。而先生也由陌生到熟悉,由敬佩到感动。本书是20世纪30年代为高中学生撰写的历史教材,受到学界最高称赞,称之为“一本良好的读物”。为何会有这样高的评价?为何有这样深刻的体会?下面就从自己阅读本书的过程体会中一点一点去给大家分享。先从对通过网络和书本等途径对张荫麟先生的认识,再对阅读本书的一种自己认识来给大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张先生短暂的人生却给后人留下了让后人一部从先秦写至东汉的一部通史,虽短小精悍,却处处体现出先生“博雅能文”。先生是一位英年早陨的天才,他学贯中西,精通文学、史学、哲学、社会学。正如张其昀说:“《中国史纲》一书是呕心沥血的著作,他常常工作至午夜以后,因此就深伏了病源。本书价值,识者自有公评,即就文字而论,亦用力至勤。世人多惊羡其文笔之粹美,以为胜过一般文学创作,不知其字字珠玑,皆为潜心涵泳几经锤炼而后成。”陈可艰先生所言:“读《中国史纲》,既是享受文学,又如亲历历史,其乐无穷”。虽然没有陈先生这样深刻的体会,但也有自己的简单认识。很欣赏张先生的对比手法,把不同的事物经行比较后让读者一目了然的对这两者产生了深刻的认识,《中国史纲》一书中同样有很多运用非常传神的地方。留给我影响最深的是本书第六章战国时代的思潮中对孔子和墨子两位传奇的思想家的对比。“在战国及汉初,孔、墨是两位常被并称的大师,同以德智的崇高和信徒的广众为一般学人所敬仰,虽然汉以后孔子被人捧上神坛,而墨子则被人忘记了”,再在总评的基础上细数两者之不同,“就学术和生活而论,孔、墨却是相反的两极。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孔子不辞养尊处优,而墨子则是恶衣粗食,脐手眠足的苦行者。孔子不讲军旅之事,而墨子则是以墨守著名的战士。孔子是深造的音乐家,而墨子则以音乐为应当禁绝的奢侈。孔子不谈天道,而墨子则把自己的理想托为‘天志’;孔子要远鬼神,而墨子则相信鬼神统治着人世。孔子卑视手艺,对于请‘学稼’、‘学圃’(种园)的弟子樊迟曾有‘小人哉’之讥;而墨子则是机械巧匠,传说他曾创制过一只能自飞的木鸢。”这样的对比,让我不仅了解到思想家的思想内涵,而且看到了他们中最具代表最具特色的思想个性,让我们并没有体会到一般史料的那种严肃和死板,而是一种通俗活泼的语言风格经行了对比归纳总结,让我更深入、透彻的去了解了这些人物。同样欣赏着张先生那种对历史真实的严谨态度,读史书是我对前人的生活、文化、社会背景的了解的一种途径,通过学习研究对自己的生活经行着指导,所以史书可以明鉴。而张先生在《中国史纲》中就是这样轻传说,重实证的态度来给我们描述这这样一幅一幅画面。如第一章第二节中对商朝历史的描述就是通过实证出发,用了不到四百字来述说,“商朝从成汤创业以后,六百年间,可考的大事,除了六次迁都,除了对鬼方的大战,除了最后自接间接和亡国有关的打击外,便是五度山盛而衰的循环”,其中还分析了商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商朝末年,一种叔世的颓废和放纵弥漫了整个商人社会。狂饮滥醉的风气普遍于君主、贵族和庶民。这是他们亡国的主因。”这个分析建立在周公“小知稼稿之艰难,惟耽乐之从”的评价之上。也就是说,对商朝的灭亡,同时存在文字记载和传说,而张先生采用的是见于史册的周公之辞。正如本书前言中王家范先生所说“文笔流畅优美,运思遣事之情深意远,举重若轻,在通史著作中当时称绝,后也罕见。”这一评价恰如其分,总之,处在战乱时期,心系国家民族命运的张荫麟,在其史著中表达着对时局的关切,对民众的关怀,从社会心理角度分析着历史的选择,用实物叙说着历史的真实。先生的这样一部真正生动的必真实的史纲,让更多人对历史的认识,让更多人多历史的考证,我也一样,读完后,不管对自己的文学的写作水平,或者是这段历史对自己的一些思维上的影响都有一定的作用。
本文标题:阅读中国史纲读后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439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