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总体评述:西马是当代各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股影响较大的。这股思潮的产生,发展及其理论上的变化都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西马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无产阶级革命没有按照马克思的预言首先在西欧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反而在落后的俄国率先成功,西欧革命从此走向低潮的情况下,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范围内产生出来的既反对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又反对第三国际的“机械决定论”,又开始属于国际共运内部的“左倾”思潮逐步演变为国际共运之外的一股社会思潮。性质上左翼激进主义思潮。(补充)2、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20世纪历史文化背景下,共产党党内外一批知识分子植根于时代变化并以西方哲学视野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和分析社会现实的产物。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既不同于第二国际又区别于第三国际;他们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态度,既不同于资产阶级思想家又区别于传统马克思主义。因此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地域性限制——产生于并发展于西方;又有特定思想内涵——与正统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不同;既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又批判马克思主义,宣扬马克思主义开放性、多元化,主张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来解释、补充、重建马克思主义,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既批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又批判现实社会主义。从总体上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具有国际性影响的西方社会思潮之一,又是一种具有非马克思主义倾向的非正统马克思主义。3.西马和新马范围大小不同,新马既包括西马,又包括在苏共二十大以后在东欧卢纶接出现的一些“异端”理论,如波兰的克拉科夫斯基,捷克斯洛伐克的可喜可,匈牙利的布达佩学派,南斯拉夫的“实践派”。一般来讲,东欧理论届的“异端”大多是从本国出发,论述夺取政权后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产生的新问题,如“社会主义人道主义”问题等。而西马则侧重于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论述。有联系,南斯拉夫的实践派就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组织上都同法福学派关系密切。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在流传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理解,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用法:1.纯粹地域性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西方国家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包括西方国家共产党的理论。2.在地域性概念前提下,强调特定思想内涵,突出它与列宁主义的对立: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向列宁主义政治体系挑战的哲学理论体系。3.在地域性概念前提下,强调主题转换:西方马克思主义从政治经济问题转向文化与意识形态问题,认为它既包括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又包括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4.非地域性的意识形态概念:凡是超越第二国际科学社会主义、第三国际列宁主义、第四国际托洛斯基主义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论它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可以称之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他的产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在开始时,“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共产国际所属党内一股“左”的思潮而出现最初,“西方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给自己起这么一个名称,更没有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马克思主义”自诩,而只是作为共产国际所属西方国家某些共产党内的一股“左”的思潮而出现。一战所造成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空前的灾难后果,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日益尖锐和深刻,他促使西方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到社会主义革命中寻找出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更极大地鼓舞了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从1918-1923年间,在德国、巴伐利亚、匈牙利等国相继发生革命和起义,但最终都失败了。在西方国家革命相继失败的情况下,资本主义体系相对稳定下来,而被资本主义包围的社会主义苏联开始相应的修订其内外政策,共产国际也据此而在其所属各国的共产党内推行“布尔什维克化”的政策和措施。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国际所属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内产生一股“左”的思潮,否认资本主义已经相对稳定,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批评苏联共产党的内外政策,批评共产国际,乃至列宁的一些观点。“左”的思潮在理论上强调重新发现马克思原来的设计,强调暴露马克思主义黑格尔根源,强调把人的主观性不是手段而是革命目的的本身的核心作用。由于这股思潮在卢卡奇1923年发表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得到第一次系统的表现,因此,卢卡奇被后来称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但应指出,这股思潮在开始时并没有自称或被人称作西马,只是在1955年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梅劳-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一书中首次出现,一方面强调西马同列宁主义对立,又一直追溯到卢卡奇1923年得书以后,人民才把这股思潮称作西马。这股思潮从产生时起,就不仅被第二国际抨击,而且也受到共产国际的批判,各国共产党一般都把他称为“修正主义”“异端学说”。它的代表或被开除出党,或者作自我批判,或者只能远离工人运动,在学术的范围内进行研究,被资产阶级视为“马克思主义”。直到1968年“五月风暴”以后,这种状况才发生了根本变化。•后来,被五月风暴推到了历史前台。五月风暴,(一)1968年3月22日,法国巴黎大学农泰尔学院学生为抗议政府当逮捕那些因反对越南战争而向美国在巴黎的企业扔炸弹的学生。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巴黎的一些大学相继发生了一些风潮。(二)有千百万人积极参加,工人支持学生运动,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占领工厂的情况。法国学生,工人起来造反,造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官僚资本主义社会的反,5000多万人口的法国,有1000万人起来造反,整个法国瘫痪了,还有,美德意的国家也在闹,这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发达资本主义以来第一次巨大的社会震荡,震动了全世界。五月风暴所出具和反应,所试图解决的,就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状况和矛盾。而半个多世纪以来,西马思潮的理论家在其著作中所力图考察分析或者是朦胧中预示,也正是这种状况和矛盾,他们所提出的,也正是适应于这种状况,解决这种矛盾的种种反感,正因为这样,学生和工人把西马奉为子女的思想武器,这样以来,就引起了全世界对西马的注意和研究。(具体在理论)道德,背景:社会历史背景:(理论p7)一战导致无产阶级革命浪潮,十月革命成功,建立苏维埃政府。西欧也爆发但是遭到失败。总结一下,当时第三国际(1919年3月在列宁领导下成立,总部设于莫斯科。)内部及苏联共产党人大多数领导人问失败在于缺乏成熟的党的领导,这些国家无产阶级国家政府刚建立,没有足够的革命经验。但是西方国家一些共党领导人不同意这种说法,(第二国际是罪魁祸首第二国际不是各国党的上级组织,各国党是独立自主的。它没有发表过成立宣言或纲领性文献,而是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党指出行动方向。)原因在于存在着无产阶级意识危机,资产阶级统治带有整体性的性质。资产阶级不仅依靠国际暴力,而且更多是凭借意识形态的控制。因此矛盾并不是那么尖锐,资产阶级在思想,精神,文化等意识形态方面的统治对广大人民有一定的欺骗性和适应性,不满但没到推翻的地步。他们认为西方革命走总体性道路,要搞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革命。夺取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的优势,争取人民重新具有革命意识。重新探讨马克思关于革命的思想,关于思想,精神,文化在革命中的作用。重新追溯黑格尔的来源问题。(必讲)可以说如何对待思想,精神,文化等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在革命中的作用和地位是西马产生的直接原因。思想渊源:(论丛P6)政治上,渊源于卢森堡,出生于波兰,战斗在德国的女理论家,革命家。对列宁建党原则,无产阶级专政学说都提出过的批判。认为列宁建党原则实际是无情的,极端集中主义的,结果党的中央委员会成立真正的集体的核心,其他组织不过是党中央的执行工具。他认为无产阶级运动任何时候都与紧紧依靠群众的运动。党的集中制不应该建立在党的战士对中央机关盲目,机械的服从上。依靠无产阶级;罗莎·卢森堡(1871年—1919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著名政治活动家和理论家,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1871年3月5日,罗莎·卢森堡出生于俄属波兰边界附近的一个小城,3岁那年全家迁到华沙。1880年就读于华沙某中学。1887年毕业后,成了“第二无产阶级党”一个下属小组成员。次年10月,该党遭到破环,不少成员被捕,她曾流落外地,大约1889年底到了苏黎世。在一段时间内,她曾借居在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卡尔·柳别克家,这对她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起了不小作用。1890年,罗莎·卢森堡在苏黎世大学社会政治系学习,翌年5月成为该系正式学生。在校期间,她除了努力学习规定课程外,还刻苦学习马克思、恩格斯著作。1892年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1893年7月她与约基希斯创办了《工人事业》杂志,第二年3月又创建了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为了做德国占领区波兰民族的工作,卢森堡取得德国国籍,于1898年5月迁居柏林。到柏林后,她积极参加社会民主党的竞选活动,多次在集会上发表演说,表现了杰出才能,受到了党的信任。1905年波兰革命斗争起,卢森堡于12月亲自到华沙参加斗争,翌年3月被捕。7月获释后,去彼得堡等地会见列宁,交换关于革命战略和策略方面的意见。1907年,代表德国和波兰与立陶宛社会民主党前往伦敦参加了俄国社会民主党在伦敦召开的第五次代表大会。罗莎·卢森堡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史上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理论家和革命家,她把一生献给了社会主义事业。在反对修正主义、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暴风雨中,艰苦磨难的革命生涯。她始终英勇斗争,不畏强暴,显示了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正如她所说:“要有耐心和勇气,我们还要活下去,我们还要经历惊天动地的事呢……”(对此入狱直到逝世)评价:卢森堡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著名的领袖人物,公认的革命活动家、理论家。她的伟大品格,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真诚和献身精神,没有人怀疑过。列宁曾列举了卢森堡一生所犯的“错误”,仍认为“她始终是一只鹰”。列宁还引用了俄国一个寓言的两句话:“鹰有时比鸡还飞得低,但鸡永远不能飞得像鹰那样高。”1904年2月5日,列宁写了《进一步,退两步(我们党内的危机)》,阐述了他的建党思想,指出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是无产阶级的最高组织形式,党必须按照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等等。。列宁认为:“要利用党章条文锻炼出比较锐利的武器来反对机会主义。机会主义的根源愈深,这种武器也就应当愈锐利。”卢森堡认为“党的章程本身也不能成为防止机会主义的武器,它仅仅是党内实际上存在的革命无产阶级大多数用来施加决定性影响的形式上的手段。”卢森堡看到列宁这个著作后写了《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问题》一文,对列宁的书提出批评”。与列宁在建党思想上最重要的分歧是集中制问题。她并不反对俄国社会民主党实行集中制,在沙俄的专制恐怖统治下,一个战斗的工人政党,如果没有纪律和集中制,就没有战斗力,她与列宁的分歧是在党内如何实行集中。她认为列宁所主张的是“无情的集中主义”,是“极端的集中主义”,其结果“中央委员会成了党的真正积极的核心,而其他一切组织不过是它的执行工具而已”。她说:“工人群众还没有做到的对党的机关的活动和行为的公开监督反而可以由中央委员会对工人阶级的活动实行的监督来代替,那就是错误的。”从理论上说,卢森堡的这些意见是正确的,问题在于全体党员的意志通过什么形式和渠道集中到中央去,中央又以什么方式保证不歪曲执行全体党员的意志。但卢森堡的建党思想侧重在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增强党的活力,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确实有许多闪光之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时,卢森堡还被关在德国布勒斯劳监狱中,但她非常关注这个革命,次年秋季在狱中写出《论俄国革命》手稿。她满腔热情地歌赞这个革命,她:“他们的十月起义不仅从实际上挽救了俄国革命,而且也挽救了国际社会主义的荣誉。”她认为“列宁和托洛茨基以及他们的朋友们是第一批给世界无产阶级作出榜样的人”。同时,她对这次革命中的土地问题和民族问题也提出自己的看法,最有争议的是她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的意见。她认为,无产阶级专政“在于运用民主的方式,而不是在于取消民主”,“不是一个党或一个集团的专政”,“这一专政必须是阶级的事业,而不是极少数领导人以阶级的名义实行的事业,这就是说,它必须依靠群众的积极参与,处于群众的直接影响下,接受全体公众的监督……”。她还有一句名言:“只给政府的
本文标题:西马的基本介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441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