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国食品安全取得的成就
一、中国食品安全取得的成就(1)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不断提高。1995以前,监测样本为90万个,1995年后一般为120万~170万;数据表明,中国食品卫生平均合格率1982年61.5%,而1994年82.3%,2001年到达88。6%。其中,粮食、酒类、罐头、水产品、食物、油、乳制品等13类产品抽样合格率达90%以上。2003年,卫生部对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9类279种市售食品进行了抽样检测,结果合格种类有232种,合格率达97%。2001~2004年,农业部门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对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深圳以及山东省的寿光市的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蔬菜产品进行了连续检测,蔬菜农药残留率平均超标率为37.5%、16.4%、15.0%和9.0%。2004年比2001年下降了28.5个百分点。(2)初步建立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国政府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主要由国家药品监督局、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卫生部、国家工商局、商务部和科技部共同负责。其基本特点是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负责。为了理顺食品安全管理职能,国务院于2004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了各个政府部门的责任。近年来,各部门实施了一系列旨在确保食品安全和质量行动计划,取得了一定成效。200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制定了《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实施方案》。200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又制定了《关于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议的若干指导意见》。并在厦门等5个城市开展了肉类、粮食、儿童食品三个行业的食品安全信用建设试点。(3)食品安全检测监测体系基本构架已形成。卫生部门已经建立并正在逐步食品安全监测系统,包括食品污染物监测和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截至2003年底,农业部门已在全国建立了280个国家级和部级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中心,并指导全国三分之一的地市县建立了以快速检测为主的农产品产品安全站。目前,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在全国共建立了2500个食品、农产品检测技术机构;建立了28个涉及农产品、食品的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两个国家级涉及食品检测分析的研究所;21个省(市、区)、5个计划单列市、2000多个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有农产品、食品监督机构。(4)食品安全科技得到快速发展。五十年余来,食品理化分析技术手段从简单的目视比色发展到原子吸收、气象色谱、液相色谱、荧光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质谱、红外灯现代分析技术,从一般定性分析发展到能对100多种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一般成分分析到对杂质的分析。中国多残留检测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已能从大米、茶叶、果汁等食品中同时检测100种农药;在兽药方面,农业部门已建立了两个兽药残留国家基准实验室,已经发展了近50种单个兽药在饲料和动物源性产品中残留的测定方法。(5)食品安全法规体系不断完善。目前,中国形成了以《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法律为基础,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食品标签标注规定》、《食品添加剂管理规定》以及涉及食品安全要求的大量技术标准等法规为主体,以各省及地方政府关于食品安全的规章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二、中国食品安全面临的挑战(1)微生物污染和化学性食物中毒是影响中国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微生物污染包括细菌性污染、病毒和真菌及其毒素的污染。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在全世界每年数以亿计的食源性疾病患者中,70%是由于食用了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和饮水而造成的。2000~200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对全国部分省市的生肉、熟肉、乳和乳制品、水产品、蔬菜中的致病菌污染状况进行了连续的主动监测,结果表明,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仍居首位,占39.62%;化学性食物中毒占38.56%;动植物性和原因不明的食物中毒均占10%左右。在微生物污染中,细菌性污染是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问题最多的一种污染。在食品的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原料受到环境污染、杀菌不彻底、贮运方法不当以及不注意卫生操作等是造成细菌和致病菌超标的主要原因。(2)投入品供给、农业产地环境、防疫体系、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仍然存在安全隐患。滥用或不当使用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致使农产品药物残留及有害物质超标。在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产量占70%,在有机磷农药中高毒品种的产量又占70%。兽药安全性较低,滥用和超标使用现象严重。饲料中添加违禁药品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农业环境污染,直接造成了食品中重金属含量超标。产地环境需要加强治理。重大动物疫情频繁发生,直接威胁着人民健康。由于防疫机构不健全,手段落后,检验设备不完善,中国畜牧业疫病时起时伏。一些疫病重新抬头,呈地方性流行或流行性发生。目前,中国动物疫病尤其是人畜共患病的情况呈现范围扩大的趋势。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仍然存在安全隐患。从生产环节来看,农户生产规模狭小,经营分散,农产品分级和包装技术水平低,溯源管理困难;在食品加工环节,大量家庭作坊式的小型食品企业根本不具备生产合格产品的必备条件;在流通环节,由于包装、储藏、运输等设施落后和管理不善,造成食品的二次污染。另外,食品摊贩仍然占有很大比重,由于监管跟不上,从而成为传染病的传播中心。(3)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证认可体系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适应性。许多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没有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都亟待提高。目前,中国的绝大多数食品标准还属于非常具体的质量指标与卫生(安全)指标相混合的食品标准,造成监督困难,消费者也缺乏判断依据。标准体系仍不完善,很多重要标准尚未制定出来,相当一部分标准远低于国际水平。例如,在牛奶检测要求中,澳大利亚要求微生物每毫升超过50万就不能食用,按照这个标准,国内只有30%~40%的牛奶能够达标,又美国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3%~5%,中国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不低于30%。中国的乳业与发达国家相差巨大,然而若采用分级制度,因会触犯各方利益,而困难重重。(4)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完善。中国虽然制定了关于食品质量的总体性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但这些法律对食品质量安全仅做了一些概要性规定,没能充分反映新形势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另一方面,虽有相关部门,如国家药品食品监督局、工商局等依法管理,然而部门过多,责任分配不清,管理机制不够完善而导致了对食品安全的管理效率不高、执法力度不够等现象。(5)食品安全科技成果和技术设备与国际差距较大。长期以来,中国的食品科技体系主要是围绕解决食物供给数量建立起来的,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相对较少。目前,还没有广泛地应用与国际接轨的危险性评估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现行食源性危害关键检测技术仍然比较落后。中国食品安全控制技术也比较落后,清洁生产技术和产地环境净化技术缺乏且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目前,中国开发新型农药、化肥、兽药、饲料、食品添加剂、调味剂等投入品的能力较弱,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设备方面,检测器品种不全,微型热导检测器和微型电子捕获检测器,色谱柱和软件功能等差距大。而色谱柱、高性能色谱填料几乎全靠进口,色谱柱种类较少。(6)新产品、新技术给食品安全造成了潜在威胁。近年来,各种外来食品,新兴食品和各种各样的保健品充斥着食品市场。由于相关法律的不健全和管理的漏洞,很多此类食品都未经过系统严格的检验和危险性评估后就投放市场。比如我国近年来各式各样的保健品,其中有很多以中药为主打产品,在调查150种保健品中,能够检测出有效成分的保健品占61.3%。其中还有很成分可能含有未知的毒性,这都给我们的健康造成了一定隐患。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给食品带来了很多机遇与挑战,还有一系列农药、催熟剂、生长剂,安全性都未得到确定。近年以来,中国食品问题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社会热点话题,是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安全问题。从“毒奶粉”、“毒香肠”、“染色馒头”到最近的“瘦肉精山羊”,从食品加工生产市场的不规范,利弊驱逐良币到法律监管的不足和漏洞;从各种食品毒性危害到整个食品产业信用危机,一系列问题逐一出现在公众面前;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该何去何从?中国的食品产业该如何挽救?这不仅是一个国家民生、民权的问题,更是一个民族良心、道德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国家开始出台一系列法律、管理措施整治食品安全问题,可收效甚微,各种问题依旧层出不穷。如何从源头上规范、治理食品安全问题,这将使中国社会认真思考的问题。摘要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是人赖以生存的头等大事,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食品的种类和口味也由原来的单一、匮乏逐渐发展到多元、丰富的现状。然而,近几年来,从“三聚氰胺事件”到“瘦肉精山羊”,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影响到了人民的身体健康、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的发展。本文文章将从中国食品安全取得的成就和中国食品安全面临的挑战来方面来浅谈现今中国食品安全的状况。关键词中国食品安全现状成就挑战参考文献吴永宁主编《现在食品安全科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贾敬敦陈春明主编《中国食品安全态势分析》,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3韩俊主编《中国食品安全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食品安全与卫生论文中国食品安全现状梁帅0905100418
本文标题:中国食品安全取得的成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448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