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批判理论之规范基础研究――从卢卡奇到哈贝马斯
批判理论之规范基础研究——从卢卡奇到哈贝马斯2003年7月21日来源:本站首发作者:陈波导论何谓“批判理论”?何种“规范基础”?1、现代性难题凸显批判理论之正当性。2、批判理论问题框架表明规范基础之重要性。3、马克思理论的哲学向度---规范基础的经典建构。3、理性批判反证清理(重建)规范基础之紧迫性。本论一、卢卡奇的综合:从总体到本体1、背景:韦伯的问题与欧洲革命的失败。2、总体辨证法:早期研究。3、社会存在本体论:晚年综合。4、评论:黑格尔框架的误区?二、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1、背景:意识形态批判热点转换的重要阶段。2、规范基础的传统理性向度。3、规范基础的心理学(本能)向度。4、规范基础的宗教(超越)向度。5、规范基础的审美向度。6、评论:主体哲学的无结果性?三、哈贝马斯对批判理论之规范基础的重建1、重建的背景:面对理性批判。2、重建的准先验层面:从理性到合理性。3、重建的元理论层面:生活世界的合理化。4、评论:程序化还是人性化?补论:理性批判与后现代解构1、笛卡尔式焦虑与基础奠基。2、后现代理性批判的进路。3、“后”过以后又如何?3、批判理论是否仍然可能?霍克海默在1937年的一篇题为《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的文章中,不仅奠定了社会研究所(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旨趣和研究纲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篇文章,使源于马克思的那一伟大的揭露性理论传统以批判理论为名获得了理论自觉。诚然,与经验解释性实证理论相比,批判理论带有实践倾向,能够获得更大的社会动员的革命效果,它属于实践理性范畴。然而,一种关涉“怎么样?”(赖尔对knowwhat和knowhow的区分)、诉诸主体能动性、负有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双重使命的理论纲领,受误读以至导致社会政治层面的相反效果的危险性又总是特别大,20世纪的人类革命性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点。我认为,使批判理论处于上述类似于两难困境的根本原因,当然有实践上的偏差,但就理论本身而言却与批判之规范基础(nomativefoundation)本质性相关。我的观点是:以当下社会现实为批判对象,以人类解放为未来指向的(社会)批判理论首要问题是对其规范基础的先行澄清,而批判理论至今并未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如今广泛关注的后现代之争以及文化批判等,其前设性问题即是理性批判与重建,而批判理论之规范基础问题正好集中于此。所以,本文论题从一个具体角度切入以便在深度与广度间达到某种平衡。导论何谓“批判理论”?何种“规范基础”?1.现代性难题凸显批判理论之正当性。简言之,我把与西方中世纪相对的资本主义社会称为现代社会,它的存在过程即现代化,它的文明即现代性。人文主义者和启蒙思想家设定的现代性诸理念(幸福、理性、自由、解放等),在现代化的实际历史进程中似乎并未真正实现。现今,作为现代性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业巳全面而彻底侵入人类生活世界,资本的逻辑使现代性价值走向反面。人类生存的现代性样式出了问题---现代性难题。人类反思性生存本质典型地表现在思想家对现代化历史的反思上面,不仅是现存在的实证性历史描述,更揭露性、否定性的批判,如帕斯卡对理性的诘难;伯克对法国大革命的置疑;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韦伯对理性化前景的悲观;以及尼采、海德格、弗洛伊德、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现代诸子。哈贝马斯认为他提出的是一种现代性的病理学,因而,现代性本身是不应抛弃的,它只是生病了,探明病因后更重要的是对症下药,使之康复,现代性是一项尚未完成但有待完成的计划。于是,现代性理论成为现代性社会批判理论。“当代人的自我认识并不是一种自称为永恒的逻各斯的、关于自然的数学知识,而是本来意义上的社会批判理论,是时时由对合理生活条件的关心支配着的理论。”现实社会存在虽是人的自觉活动的领域,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却表现为对人而言的一种盲目的必然性。所以对人的自觉生存而言,对现实的批判性反思就非常重要:现实的这种两重性意味着针对现实的理论必须是批判的。2.批判理论问题框架表明规范基础之重要性批判理论家们把自己的理论范式追溯到马克思。如果马克思理论是统一的话,如果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对现代社会的结构--功能分析、对历史进化的唯物主义论述、对阶级斗争及无产阶级革命论证等等有一基础性前设的话,那么,这就是关于人类存在的生存论分析。如果马克思是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革命家,那么,马克思首先是哲学家。他关注的本质问题是人-----现实的、感性的人的生存状况以及怎样达至、达至怎样的解放。马克思哲学是人类生存(创造历史)以求解放的理性自觉。人类作为类存在物,他在现实生存实践中面临三个本源性世界关系,即人与自然、社会、精神的关系,他要创造自由的生活和历史,他要反思性地设定自已生存的目的和前途,他对自已以往和现有的生存状况有一个基本评判,其内在标准即是人之所以或应该是什么的反思性观念,这个观念成为人类能动性自觉生存的结构性要素:规范基础。它既是理论性的,又是实践性的,并由此产生出社会批判理论对人类生存状态的评判,同时作为生存目标,它是人类指向自由之实践发展的生存论(本体论)要素。这是对人的“终极基础论证”(阿佩尔),作为规范基础,它不是纯粹经验陈述,而是包合“应该”的价值断定。马克思在《巴黎手稿》、《费尔巴哈论纲》等著作中以“自由王国”、“共产主义”诸观念确立了人类生存规范基础的哲学论说。第一部分马克思理论的哲学向度——规范基础经典建构的当代阐释理论文本的意义是在理解和阐释过程中生成的,一个半世纪以来对马克思理论的解读和应用已形成一个复杂的马克思主义传统。马克思理论的内容指向和实践品格表明,谈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现实性”和“新发展”对现代人的生存而言是紧要的,但更紧要的仍然首先是对马克思理论进行当代阐释。马克思理论的基础是哲学,一种人的哲学。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开创了一种新的实践哲学①,马克思哲学作为社会批判理论其“规范基础”是由人类存在的生存论分析提供的②。我们不能把马克思哲学理解成一种科学,也不能理解成一种关于存在者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在马克思给西方思辨意识哲学带来冲击,强调真正的实证科学方法论革命以后,人们似乎更关注于其方法论的实证科学性,并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名称将其概念化。实际上,马克思方法论的所谓消除哲学的要求,只是一种方法论的“指向”,即要求从真正的、现实的人的生存(存在)出发去批判性地阐释人类的生存和命运。这一论题本身是哲学的,是实践理性范围的哲学。在却除了实证主义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所谓“当代”阐释应在当代诠释学特别是“诠释学的实践哲学转向”的语境中加以概念化③。这种诠释学的参照系自德国浪漫主义到精神科学传统,再到胡塞尔生活世界的现象学关注和海德格尔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以及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实践哲学转向、哈贝马斯对批判理论的重建,已形成了一种区别于当今占支配地位的自然科学实证方法论的规范性思辨研究④,即在语言层面上人类生存的反思性自我理解。当然,这既是对人类生存之真理性存在的澄明,也是对实践智慧内含的“善”(自由、理性)的规范设定,由此,阐释性实践哲学必然导向一种诊断性的批判理论。一、实践哲学的存在诠释学向度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1条中,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确立了实践范畴的人类生存论意义,正如科西克所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界域……它是一种有着本体论意义的事件。”(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170页)对马克思而言,人类的类本质历史性地展开于其生存方式过程中,人们生产和再生产其物质生活本身采取劳动的形式,人的世界、人的历史都是物质实践的产物,人的存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哲学。我把所谓诠释学维度一般性地理解为人类自我理解的哲学向度。虽然海德格尔构想“基础存在论”(fundamentalontologie)有更源始的抱负,意在重提存在的意义问题来克服西方在者形而上学,但只有通过此在之在世的生存分析存在的真理才得以显现,而这一问题的所指正合于马克思早期思想对“出发点”的寻求⑤,于是出现对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比较研究。(较早的有马尔库塞,后有柯西克、哥德曼等。)但由于海德格尔把自己的存在哲学与萨特等人的实存哲学明确区分开,所以,我们在此也不能一般性地如萨特那般用某种存在者性的人论去填补马克思理论的“人学空场”。马克思实践哲学本身即为人的哲学,其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层面的分析本身是对人的把握,通过把握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人的现实性、具体性才得以把握⑥。实践哲学的这一诠释维度可一般性相应于此在非本真在世之“沉沦”状态,只不过马克思对人之更源始因而更完整的在世结构并未仔细展开。换言之,“基础本体论”对此在“在世界中存在”的揭示,以及“存在之真理”的绽放与澄明,这一整套运思可以为马克思实践哲学关于人类生存独特性(本性)的理解做出贡献。海德格尔在后期重要著作《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对马克思哲学作了较高的评价。他首先分析了存在的属人的独特性,指出了思想和语言对存在的生存论意义,然后认为人道主义“就是要沉思和忧切人是合人性的而不是非人性的,不是不人道的,亦即不是在他的本质之外的。”(海德格尔《路标》商务版P374)这里对人性,亦即人的本质的追问就是非常重要的,海氏提出了这个问题:“可是,从何处并且如何来规定人之本质呢?”(同上P374)海德格尔认为马克思理论应是一种人道主义。因为:“马克思要求我们去认识和肯定‘合人性的人’”。而且马克思对人性,人的本质的回答是一种社会性的回答,马克思:“在‘社会’中发现了合人性的人,对马克思来说,‘社会的’人就是‘自然的’人。”(同上P374)我们知道,马克思《费尔巴哈论纲》第6条明确表述了这点,马克思的见解使他的人道主义与西方哲学中的人道主义区别开来,因为后者是以形而上学方式来理解人性的。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中的人道主义提出了不同的人性概念,而不同的人性理解就是不同的人道主义,实现人道(即自由)的道路也有不同,但其形而上学方法论却是一致的,即:“人道的人的人性、人道都是从一种已经固定了的对自然、历史、世界、世界根据的解释角度被规定的,也就是说,是从一种已经固定了的对存在者整体的解释的角度被规定的。”(同上P376)可见,海德格尔对马克思人类本质论之非形而上学特征的观察是非常中肯的,同时也表明他与马克思在这一问题层面和着眼角度的某种一致性。海德格尔对存在的关注也必然使他要对人道主义问题进行关注和思考,而思考的重点显然在于对人性的本质的理解上,这个问题直接与此在的在世结构有关,而海氏当然是反对把人性理解成某种“固定的”本质(马克思称之为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即反对理解成某种“存在者”。他明确指出:“对人之本质的任何一种规定都已经以那种对存在之真理不加追问的存在者解释为前提,任何这种规定无论对此情形有知还是无知,都是形而上学的。”(同上P377)所以,这种形而上学的人道主义对人的理解是没有理解“人的存在”以及“存在的真理”,海氏的问题是寻求一种:通向人之本质的正确道路。(同上P379)形而上学是某种“存在者性”(实体性抽象)指向的思维,而实践哲学则是对存在(生存)社会性、历史性的展开和理解⑦。“人是什么?人所是的这个‘什么’(Was),用传统形而上学语言来讲,即人的本质(wesen),就基于他的绽出之生存中。”(同上P381)但海氏认为这里的“生存”(existentia)不能作萨特式的“实存主义”的理解:“人之绽出本质基于绽出之生存,这种绽出之生存始终区别于形而上学所思考的existentia。”(同上P382)因为传统理解的existentia的共同本质是:现实性——如其所是地在,这是动物的存有,而非人的存在。形而上学对人性(本质)的追问方式是错误的,它先行假定了一种现实性的人格性东西,对这一东西的追问使形而上学“错失又堵塞了存在历史性的绽出之生存的本质因素”。(同上P383)如:“萨特是在形而上学意义上看待existentia和essentia的”,(同上P385)所以:“将来的思想必须学会去经验和道说存在。”(同上P389)海德格尔对人之生存的运思亦是辩证的,他把“被抛”确立为生存的现实状态,
本文标题:批判理论之规范基础研究――从卢卡奇到哈贝马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458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