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春意挂上了树梢-(课件).
春意挂上了树梢萧红萧红,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的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时年31岁。朗读全本,找出文中体现自然“春意”的句子。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天空打起朦胧的多有春意的云彩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橱窗里的花已经开了,草也绿了街树蹿着芽北方三月自然春意(通感)(色彩)(动词)文章是如何表现“春意”的?(嗅觉)(视觉)社会生活中有没有“春意”?文中写了哪些人的活动?汪林在文中是一个什么形象?作者从哪些方面塑造这个人物形?用意思何在?汪林是一位衣食无忧,心中只有自我,并不关心底层人民冷暖的小姐形象。透过她的活动,不难看出,她内心的快乐,她建立在殷实的物质基础之上的无忧无虑。“天真暖”,“又换一套衣裳”,她对天气的暖是敏感的,但她对被人间遗弃的人们的“冷”和乞丐的求助声、瞎人的琴声、角落的哀哭声是迟钝的,似乎他们不曾进入她的视野。作者从衣着、语言、活动等方面,寥寥数笔勾勒出汪林的形象,揭示出三十年代日伪统治下社会的冷酷,并且反衬出下层人民的辛酸和痛苦。1、叫花子街头乞讨。2、瞎人拉琴卖艺。3、汪林逛街晒太阳,谈情说爱,和外国人狂歌曼舞,享受夜生活。4、被人间遗弃的人们在墙角哀哭。感受不到春意对比少数社会上层人多数被人间遗弃的人快乐地享受春意1931年“九一八事变”,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本文写于1936年,硝烟散后的哈尔滨依然存在,春意依然挂上了树梢,外国人和一些中国富人照样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解读背景品味语言萧红在本文中的语言很有韵味,质朴之中不乏清丽,有些句子,语言朴素,却意味深长,颇具表现力。(1)那些穷人,他们挣扎在贫困线上,面对饥饿、面对死亡,他们嗅不到人间春天的气息。(2)作者从汪林这样的年轻人身上是看不到希望的。他们关注的问题都与自我生活、自我享受有关,他们嗅不到民族危亡的气息。作者向我们揭示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民族生存状态的不满和愤慨,以及忧虑和思考。探究:作者以“春意挂上了树梢”为题的含义萧红用饱含忧虑的笔触抒写了“春意”下的不平等,呼吁着真正的人间春意挂满树梢.民族的春天1934年,哈尔滨的春天好像也被日本占领者卡住了脖子,来得迟缓而又艰难。——陈玙《夜幕中的哈尔滨》我们不仅看到了作者悲天悯人的善良,同时也看到她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强烈的爱国情绪和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时代的烙印我们不能忘记,作为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该具有强烈的爱国情绪和民族意识。
本文标题:春意挂上了树梢-(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502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