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建模总则:应包含大项目实施的模型拆分原则、文件命名规则、统一的建模基准规则,如模型定位基点设置规则、轴网与标高定位基准规则等。构件命名规则:建立各种建筑、结构、机电构件模型的命名规范。这虽然会增加设计师的工作量,但将对BIM模型从设计、施工到运维全过程的数据检索与传递带来极大的便利,是BIM模型信息能够得到全过程高度重用的必要条件。其命名可采用分类编码的方式,定制多个关键字段,以便后续的查询和统计。例如,墙的命名规则中可包括类型名称、类型、材质、总厚度等字段,还可以包括内外层面厚度、结构层厚度、描述等字段。构件的主要参数设置规则:约定不同建筑构件的主要参数设置规则。参数类别及名称设置的规范,不仅会影响到构件自身的外观、统计等,还会影响到构件间的关联关系及软件系统的自动识别能力与处理效果。构件之间的空间关系规则:约定不同建筑构件间的模型空间关系及连接要求等。除上述构件命名、参数设置外,构件间的空间关系也将影响构件的外观、数据统计等。例如,平面上墙和结构柱的关系,剖面上结构板、梁、墙的空间关系等。如果考虑后续这些构件工程量的精确统计,则建模时必须约定墙在柱间打断,墙的顶部要到梁底或板底,而不应简单的打在板顶的标高位置。专业间交叉设计的建模重用规则:设定交叉设计的建模重用规则可以有效提高模型的重用率,保证模型信息的一致性,提高设计效率,减少重复劳动。例如,结构专业可以复用建筑专业的楼梯,电气专业可以复用水暖电专业带电的阀门和设备。结构建模:如果结构专业采用了某些特殊的结构形式,比如地下室使用了板较厚的无梁楼盖,结构柱有柱帽,这些对管线布置影响很大,需按照真实的结构形式和尺寸仔细创建精确的模型。设备管线建模:设备管线的建模和调整、避让实际上是同时进行的过程,无法截然分开,这也是专业内的协调过程。通常都是一边建模一边调整、避让,这里分为两个步骤是为了方便说明两者不同的技术要点。设备管线使用机电专业BIM软件进行建模。应按照设备专业施工要求分系统进行,如送风管、排风管、给水管、排水管、喷淋水管、动力桥架、照明桥架等,各系统可设置不同颜色以便区分。合理的建模顺序应按照从上到下、从大到小进行,以减小后期调整避让的难度和工作量。管线调整避让:为了避免管线碰撞并控制净高,管线之间的避让是不可避免的。在建模的过程中就需要随时查看管线的空间关系并及时进行调整。在局部区域完成建模后,要及时使用软件工具的碰撞检查功能,发现并消除碰撞。充分利用BIM模型的三维特点可以精确地控制、调整管线的位置和高度,为满足设计净高要求,在多管交汇的地方要进行非常精细的避让。这种管线综合模型的局部三维轴侧视图对于以后施工现场帮助极大。管线排布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1电气管线在上,水管在下2给水管线在上,排(污)水管线在下3风管尽可能贴梁底排布(有交叉时则排在中下位置)4管线排布需要考虑安装的空间、运行操作空间和检修空间5管线排布需综合考虑支吊架位置管线调整避让应遵循以下原则:1水管避让风管2有压管道避让无压(自流)管道3可弯管道避让不可弯管道4小管径管道避让大管径管道5冷水管道避让热水管道
本文标题:revit建模规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502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