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十一章-清代的工艺美术
中国工艺美术史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艺术系李本全597351895清代的工艺美术第十一章•第一节概论•第二节陶瓷工艺•第三节染织工艺•第四节金属工艺•第五节漆器工艺•第六节雕塑工艺•第七节其他工艺•第八节吉祥图案•第九节结语授课提纲•1644年,明代封建王朝在农民领袖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的打击下,节节败退,很快灭亡。不久,农民起义军又被我国以东北地区为根据地的满族打败。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明代时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一带。明代末期。逐渐强大,建立了金国,历史上称为后金,后改国号为清,攻入北京后建立了清王朝。•清朝初期,由于农业生产的恢复,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发展,到乾隆时期出现了全国普遍的繁荣。欧洲资本主义的侵入,清政府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人民受者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一节概说•清代的工艺美术,不能笼统的认为是衰落的、不足取的,而片面持否定态度。从发展历史看,它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清代中期以前,继承明代的传统,不论在生产技术或艺术创造方面,都有所发展。中期以后,艺术创作方面走向了繁琐堆饰,格调不高,但生产技术仍取得一定成就。•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陶瓷、染织、漆器、雕刻等都有所发展。景德镇仍是全国制瓷中心。各个时期都有新的创造。釉色比前更为丰富,烧制技艺也比以前提高,历代都有御窑厂进行制作,民窑也在同时发展。染织方面,在江宁、苏州、杭州等地设立织造局,江苏、浙江的绸缎,四川的织锦,广东的纺织,都闻名全国。各个工艺品种,渐渐形成了独立的地方体系,具有各自的特色。清代工艺美术的生产,品种增多,并且的到了更普遍的发展•色彩知识:清代祭祀器物的色彩主要为蓝、黄、白、红四种颜色。清最初起兵之时,只有“清四旗”:黄、白、蓝、红。随着满洲、蒙、汉士兵的加入,队伍不断壮大,当时的努尔哈赤没有再选四种颜色,而是在原来四旗上镶了一个红边,红色镶白边,成为“镶黄、镶白、镶蓝、镶红”,加上原来的四旗,组成了八旗。•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为皇帝掌管。•下五旗:“镶蓝、镶红、镶白、正蓝、正红”为王贝勒掌管。•清代的陶瓷,继承了明代的传统,以景德镇为烧制中心,在生产技艺上,仍然有不少创造。•釉色方面:品种增多,更为丰富多彩。•彩绘方面:古彩、珐琅彩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青瓷的瓷色白而泛青,所以在青花制作中,产生更为和谐的艺术效果,成为清代陶瓷的主要品种。第二节陶瓷工艺•清代陶瓷艺术的突出成就之一是色釉和画彩的高度发展和完美结合。雅致优美的斗彩、灿烂绚丽的五彩、柔润调和的粉彩、绘制精致的珐琅彩,造成丰富的色彩装饰;单色釉色彩趋向鲜艳,色彩丰富艳美,前所未有。精代江西景德镇的官窑、民窑生产迅速扩大,产量激增,几乎垄断了全国瓷器消费市场。•一、景德镇窑•在全盛时期,景德镇的制瓷工人达二十余万人。清代在景德镇所设立的官窑可以分为三种。帝后、亲贵、王公大臣都各自有专窑。而景德镇的民窑在此时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其质量技艺,往往有超过官窑的。•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康熙青花花卉名称:五彩加金鹭莲纹尊制造年代:清代尺寸:高44cm,口径22.4cm,足径14.2cm现藏地点:故宫博物院这尊造型流畅优美,纹饰漂亮大方的彩瓷叫五彩加金鹭莲纹尊,出产于清朝康熙年间。最初尊为酒器,后来演变为陈设用品。此为宫廷内的陈列品,其外形像凤尾,又被称为凤尾尊。尊的画面分上下两层,中间有回纹和水纹隔开,通体的白釉为地,描绘了以荷花、鹭鸶为题材的荷塘景色。画工采用写实的手法,刻划了嫩绿的新叶,枯黄的残荷。莲花有红,有紫,有金,姿态生动,色彩艳丽高雅。还有纷飞的彩蝶,漂亮的翠鸟和鹭鸶,再加上水草浮萍的点缀,整个画面充满了静中有动的意境,金彩也运用恰当,是清代陶瓷艺术中难得的精品。清康熙(1662--1722年)高44厘米口徑12厘米足徑13厘米了无意味与雍正朝柔和平缓的色调不同,由于康熙帝時烧造的溫度较高,因此器物的色彩比較浓艳,色度较高,被称为“硬彩”。這种景德镇御厂经辦的“官窑器”,是采取搭烧的方式,在民窑中占据最好的位置烧成的,被称为“官搭民烧”。但细细比对器作,不知为何御厂制品烧制远不如民窑。故有诗說﹕“明明官窑,而画稿了无意味。《五彩百碟瓶》清康熙青花开光洞石牡丹纹盘清康熙青花开光仕女牡丹纹瓶一对粉彩荷莲纹罐清雍正粉彩梅花纹碗清雍正粉彩雉鸡牡丹纹盘•乾隆珐琅锦地人物瓶(1736-1796)。•采用西洋画法,绘西洋仕女、山水松树风景等,•为典型的广州珐琅外销产品。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清乾隆珐琅彩双环瓶•粉彩转心瓶清五彩龙凤碗名称: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万寿无疆纹碗尺寸:直径16.8cm介绍:“子孙永宝”四字二行篆书款,乾隆本朝口微敞,弧腹,圈足。外口沿处饰一周夔龙纹带饰,主体在蓝釉地上饰缠枝莲纹,间有四个圆形开光,内写“万寿无疆”四字;近足处饰镀金莲瓣纹一周。外底正中刻“子孙永宝”四字篆书款。此件掐丝珐琅碗工艺精细,色彩艳丽,鎏金保存完好。掐丝珐琅工艺是将铜丝焊接在铜胎上,双勾出纹饰轮廓,再填红、蓝、绿、黄等彩釉,此品种在当年清宫造办处籹作的御用器。香港敏求精舍的藏家诵先芬室收藏有一对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万寿无疆碗,工艺和装饰内容完全一样。清瓷景德镇仍为清代的制瓷中心。康熙时期:刚健,装饰多用人物雍正时期:逸丽清秀,富有装饰性,流行花鸟乾隆时期:富丽繁密,细致精巧,尚奇巧、重模仿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一、丝织•(一)产地:江南、四川、广东•(二)种类:(1)锦:云锦、蜀锦、回回锦等•(2)缎:罗纹缎、金丝缎、大云缎、阴阳段、鸳鸯缎、闪缎等•(3)绸:宁绸、宫绸、纺绸、川大绸、鲁山绸、曲绸、汴绸等•(4)绉:线绉、平绉、湖绉等•(5)罗:金银罗、春罗等•(6)纱:库纱、芝麻纱、亮纱等•(7)绢:大绢、小绢、生绢、熟绢等•(三)南京云锦•种类:状花、库锦、库缎三种。第三节染织工艺名称:折枝玫瑰花金宝地妆花缎制造年代:清材料:丝自元以来,织物加金盛行,明、清也不例外,此款即为织金织物,底用捻金线和黄丝线织成,故名“金宝地”,玫瑰花则以“挖花妆彩”的妆花工艺织作,是清代南京云锦中名贵品种,也最显赫,纹样是清代流行的“折枝花”,纹与前两者风格不同,多处采用晕色方法,有的花蕊中点缀白色或加金银线,花纹立体效果更加明显。名称:石青缎绣云雁纹补子制造年代:清材料:丝规格:37×37厘米收藏地:沈阳故宫博物院清代补子是官员补服区分官级的标志,其纹饰和形制承袭明代而来。据《大清会典图》载,清代文、武、官补子作正方形,长宽在30厘米上下,主纹文官饰飞禽,武官饰走兽,主纹都置于底纹之上,底纹大多为云纹、如意云纹。此款系清代四品文官补,补面满绣四方连续云纹,左上角盘针绣一轮红日,平金绣银雁飞翔穿云向日,既象征“忠于君王”,又寓意“指日高升”,云纹以深蓝、浅蓝、月白三色线绣,色阶过渡自然不着痕迹,云雁绣工更精美异常,雁两翅下,绒羽与尾羽一线一缕,纤毫不乱,整只云雁顺纹样走势运针,以针代笔,运针自如,蓝与银相照,墨地金边,设色协调,绣工精湛,文雅中见秀丽。清代织绣品风格由明代的豪放浓重趋于清秀淡雅,工细程度超过前代,大体分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主要仿唐、宋、明代花色;中期纹样趋于自然真实,色彩处理常用褪晕手法,浓淡渲染,文雅秀丽;后期则大多数纹样繁复琐碎,用色稍杂乱,用金过度。此款补子代表了清中期的典型风格,是个中珍品。红木雕花镶嵌缂丝绢绘屏风尺寸:288cm×680cm年代:清康熙晚期至雍正初故宫流失屏风在澳门拍卖,估价一千万美元。此件『紫檀透雕龙纹花卉屏风』则采用了木雕、缂丝画、描金彩漆、宫廷画四种工艺制作而成,是极为难得的清宫旧藏之宝。此屏的最初发现,因左右两边的屏风上各绣了六十个『寿』字,故传为乾隆皇帝六十寿辰而作。然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样的推断显然是太过保守了,这件屏风的珍贵价值远非如此。大量的证据表明,这件屏风的制作,绝不会晚于雍正朝。这是令人振奋的发现。清代五彩织成锦《极乐世界图》•整体观之,通幅「极乐世界庄严图」,人物众多,景物繁复,但通过设计者细致的安排,形成一幅结构严谨,左右对称,敷色鲜艳,树木宫殿与圣众菩萨之间,虚实互补,列序有秩,将《阿弥陀经》等净土诸经所阐述的极乐世界胜妙景观,钜细靡遗的呈现出来。此图正中为西方三圣像,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均结跏趺坐于大莲花座上。正中的阿弥陀佛,双手结禅定印,掌上置有盖莲台。阿弥陀佛宝髻高耸,端身正坐。两旁观音与势至都以微侧身倾向正中的阿弥陀佛。•二、刺绣•(一)分类:欣赏品和日用品•(1)欣赏品:镜片、壁饰等•(2)日用品:衣裙鞋帽、被褥床枕、家具饰件、配饰小品等•(三)名绣:苏绣、粤绣、蜀绣、湘绣、京绣,此外还有鲁绣、汴绣等。二、刺绣•一、景泰蓝•乾隆时期景泰蓝最为繁荣。“圆润坚实,金光灿烂”,作工超过明代。色彩有天蓝、宝蓝灯,并新创粉红、绿、黑等色。第四节金属工艺东珠耳环:耳环为黄金托,每只嵌有三颗东珠。清代后妃戴耳环有等级,穿朝服皇后要戴镶有三颗东珠的,妃嫔戴一对珍珠,平时随意。银镀金嵌珠簪子头花头花•二、画珐琅•也称为铜胎画珐琅,它是与明代掐丝珐琅相比较而言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个是掐丝显现花纹,然后添珐琅料;一个是涂上珐琅之后,再在上面画出花纹。•造型为杯、盘、盒、炉、瓶等•装饰花纹:绘画式的,有花卉、山水等•色彩丰富:红、粉红、黄、土黄、浅黄、绿、浅绿、蓝、浅蓝、紫、黑、白、赭、雪青头花头花•三、铁画•也称为铁花,用铁片仿制各种书画,如山水、竹石、败荷、枯木等•形成了制作中心,北京的雕漆,扬州的螺钿、福建的脱胎等。•(一)北京雕漆•(二)扬州螺钿•(三)福州脱胎第五节漆器工艺名称:脱胎菊瓣形朱漆盘制造年代:清材料:漆规格:径14.2厘米,高3厘米收藏地: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是清代中期的漆器工艺的高超技艺的反映。脱胎漆器曾经一度失传,乾隆时期再度复兴,但乾隆过后,更难觅其踪迹。脱胎漆器的工艺非常特别,一般是在泥模或木模上用夏布或其它织物以大漆裱上涂挂灰漆,至一定厚度时再脱去内模,而后再髹内层,经过十数道工艺,制成的漆器轻巧美观,耐酸碱腐蚀,耐热。此盘菊瓣边、菊瓣足,壁薄如纸,厚约半毫米,入手极轻。整盘光素无纹,唯盘心以刀刻填金隶书乾隆题七言律诗一首,款署“乾隆甲午年御题”。足内髹黑漆,刀刻填金楷书“大清乾隆仿古”双行直款。清代漆器天球瓶•一、玉雕•二、石雕•三、竹雕•四、其他小品雕刻•五、彩塑第六节雕塑工艺清代翠玉白菜玉山用料产自我国新疆和田密勒塔山,为致密坚硬的青玉。玉上雕成峻岭叠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苍松,洞穴深秘。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结队的劳动者在开山治水,此景即用夏禹治水之故事。玉山正面中部山石处,刻乾隆帝阴文篆书“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十字方玺。玉山背面上部阴刻乾隆皇帝《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下部刻篆书“八徵耄念之宝”六字方玺。玉山底座为嵌金丝山形褐色铜铸座。乾隆皇帝钦定用内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图》画轴为稿本,由清宫造办处画出大禹治水纸样,由画匠贾全在大玉上临画,再做成木样发往扬州雕刻。大禹治水图玉山,清乾隆,高224cm,宽96cm,座高60cm,重5000kg。名称:菊瓣形玉盘制造年代:清材料:新疆和田碧玉规格:高2.8厘米,口径25.4厘米收藏地:北京故宫博物院玉盘圆形、撇口、浅腹、菊瓣形圈足。盘如盛开的菊花,共琢出五层花瓣,由内至外,花瓣依次放大,瓣数逐层递增。盘壁其薄如纸,可以透光。器体厚度均匀,抛光技术卓越,从中可见乾隆时期玉雕工艺的高度发达。此盘是苏州琢玉高手的手笔,形制仿自痕都斯坦玉器。痕都斯坦,是一个地名。其地在新疆西南,西藏之西。据学者考证,具体地域应在今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大部和克什米尔地区。十七、十八世纪这一地区为印度莫卧儿帝国统治,因此痕都斯坦玉器,也被称为印度玉,西方称为莫卧儿玉。它包括十七、十八世纪莫卧儿玉器、土耳其玉器及少数新疆产玉器。痕都斯坦玉雕,选用新疆和田、叶尔羌等地的纯色软玉,制作碗、盘、杯、壶等实用器皿,带有明显的伊斯兰风格。造型与纹饰常取自当地的
本文标题:第十一章-清代的工艺美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521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