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农业民俗概述农业民俗属于农业文明范畴,构成了物质生产民俗的基础和特色部分,以它特有的生态性与质朴性,为现代都市旅游者所喜爱。1、农业民俗的产生与发展农业生产活动相沿成习农业民俗。农业民俗是人类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与经验诸内容的模式化行为。就世界范围而言,农业生产大体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的演变,农业民俗也相应地经历了三个阶段的传袭与变化。由于历史、地理条件不同,不同民族、地区与时代的农业民俗存在差异。(l)原始农业民俗开始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是以磨制石器、木器工具为主,采用“刀耕火种”的游耕与锄耕方法,通过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西亚、北非、中国、印度、中美洲等地古老文明的出现,最初便同原始农业的发生有关。人类早期使用的工具为木棒,同时把石斧、石锄等经过磨制了的石器缚在木棍上,用来开荒掘地、种植作物。单个劳力不足,就靠许多人集合劳动,由此而形成了互助共耕的习俗。人们砍倒并放火烧掉地面的植物,将种子播到地面,依靠草木灰和土壤的固有肥力而使作物生长发育,坐享其成。这里的地力耗尽了,就易地而种。这便是原始的“刀耕火种”的游耕习俗,在今天的一些落后民族和地区仍然稀疏可见。由采集发展而来的原始种植业,最初主要由妇女承担,男子在后来才占主导地位。在更为广泛的地区产生了从捕猎动物到驯养动物的原始畜牧业,有许多民族部落开始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由于原始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低,以及收获的不稳定.人们仍然保留着采集与狩猎习俗,作为食物的主要来源。在我国,从母系氏族社会到夏商周三代,“五谷”、“六畜”已经出现,生产工具从木石工具发展到青铜工具,新的耕作制度逐步形成。(2)传统农业民俗传统农业是使用铁制农具,利用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以及自然有机肥料,凭借直接经验从事生产的农业。这一时期农业的典型特色是依靠经验的积累和传承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农业民俗事象。由原始农业演变为传统农业的过程,在西方是从奴隶制的希腊和罗马开始的,在中同则发端于春秋战国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的时候。由于铁制农具和畜力的使用,促使生产力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有了改变动植物生育环境的能力,摒弃了“刀耕火种”的游耕习俗而采取新的耕作方式。在欧洲,出现了以休闲轮作为主要内容的二圃制或三圃制的农业民俗;在中国,较早地形成了以耕、锄、选种、施肥、浇水、轮作复种、间作套种等方法密切配合的农作方式,有的地区出现了以放牧或游牧为主的畜牧业生产方式。(3)现代农业民俗现代农业是以实验科学为指导、工业技术为装备,以商业生产为目的的农业。自英国工业革命以后,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差异,一直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过程之中。尽管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初期已经完成了这种转变,但广大发展中国家却仍在继续。这时的农业生产除了还继续利用手工农具、畜力,以及使用自然肥料、沿袭一些传统农作方式以外,着重依靠机械、化肥、农药和水利灌溉等现代技术,工业部门为农业部门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与能源。不过,大量燃料、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染了环境与食物,引发了现代的农业危机,如英国的疯牛病、口蹄疫。这便促使现代农业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吸取传统农业经验,向绿色农业与生态农业回归。而伴随这一回归的过程,也必将在吸收传统农业民俗的同时,产生新的农业习俗。所以,现代农业民俗一方面承袭了传统农业民俗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农业生产与生活模式。原始的、传统的农业民俗大体包括了生产工具民俗、生产技术过程习俗和相应的人文仪式民俗,而现代农业民俗主要表现为生产习惯,褪去了神秘的信仰禁忌内容。2、农业民俗的类型农业是指人类利用生物(植物、动物)机能,通过社会劳动控制生物生命的过程,从而取得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的生产部门,主要包括了植物栽培和动物养殖两大类。依据农业生产对象,广义农业民俗包括了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副业民俗,而以种植业民俗为核心,如下图(广义农业民俗示意图)所示。采猎民俗(天然生物)→生产民俗(人工生产)→副业民俗(农产品加工业民俗)↓↓采集民俗—————→种植民俗——————种植业民俗采林伐木民俗———→植树造林风俗————林业民俗狩猎民俗—————→畜禽养殖民俗————畜牧业民俗捕鱼民俗—————→水产养殖民俗————渔业民俗注:其中种桑养蚕民俗既含有种协民俗成分,又含有养殖民俗成分(1)种植业民俗种植业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种植业民俗是狭义农业民俗(或农耕民俗),为农业文化的主要内容。从具体民俗事象来看,包括植物种植和动物养殖在内的农作民俗大致包括了生产工具民俗、技术过程习俗与相应的人文仪式民俗两大方面,涉及到作物种类、作业方法、农具使用、生产的信仰、禁忌与仪式。(2)渔业民俗渔业民俗是鱼文化的主要内容。早在原始渔猎时代,便产生了捕鱼民俗,延续至今;后来,出现了水产养殖业,形成了渔业养殖民俗。在沿海、内河与湖泊地区,捕鱼养鱼是主业,居民被称为渔民;在一些非渔业经济区,往往渔农兼作,捕鱼养鱼被当作副业。无论怎样,在捕鱼养鱼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习俗惯制,人们遵循它们,无疑是因为它们有着重大的技术价值和心理价值。渔业民俗可分为工具民俗、技术过程习俗及其相应的人文仪式,也可分为捕鱼过程习俗、渔民特有习俗、船俗。(3)林业民俗林业民俗当然是林业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林木采伐和林木栽培的习俗惯制。有关林木采伐风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人类用石刀、石斧砍削树枝以造房屋的活动;有关林木栽培风俗开始于对道路、疆界标识的需要。我国商周之际,便出现了人工植树,表现在“列树以表道”(《国语·周语》),“为畿(国都附近地区)封而树之”(《周礼》),即种植护路树、表里程的行道树和表明疆界的疆界树。这样便改变了原始社会只伐不种的局面,真正意义上的林业开始诞生。林业风俗包括采林代木风俗、植树造林风俗。(4)畜牧业民俗畜牧业民俗是养殖业民俗的一大类别。养殖业包括了水产养殖、桑蚕养殖、畜禽养殖(役畜〈用来耕地、运输等的家畜,如牛、马、骡子、驴、骆驼等〉、肉畜和家禽,积累了丰富的民俗事象。其中畜牧业民俗主要指畜禽养殖民俗,包括生产工具、设备。以及技术操作和人文仪式几方面的民俗事象。(5)采集与狩猎民俗在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时代,采猎一直是农业生产的辅助方式,采猎民俗仍在人类社会中代代相传,而以少数民族地区与山区为盛。在工业化与现代化的今天,由于都市人们对绿色食品与原始野味的喜爱,促使着采猎民俗的存在和发展,并成为现代人热衷的户外活动之一。(6)副业民俗(农产品加工业民俗)副业是相对主业而言的。就整个农业经济而言,农业副业主要是指相对种植业和养殖业而言的农产品加工业,实际上已经属于传统手工业范围了。但就某个区域和家庭而言的副业,往往又是这个区域和家庭主业之外的其他行业,如在种植业经济区,渔业可能是副业,而在渔业经济区,种植业可能是副业。长期以来,农产品加工业也随着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而发展,一方面形成了固有的技术操作过程及其相应的人文仪式,另一方面也生产出了各地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民俗产品。例如,我国南方有碾米和舂(冲)米习俗,北方有磨面习俗,并逐步由家庭加工业发展为专门的磨坊业,敬奉雷公老爷,认为抛洒粮食是伤天害理的事,雷公会发怒行雷惩罚,或打死人,或使家中天火烧,所以过去每年6月24日从事饮食业的人一起到雷公庙烧香磕头,企求雷公宽恕,即俗谓“雷公会”。3、农业民俗的特征同手工业、商业、服务业民俗相比较,农业民俗主要体现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1)地域性、季节性、行业性“不违农时”和“因地制宜”是农业生产的两大基本原则。农业自然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最基本的原料与场所,也为农业地域分工与季节差异奠定了基础,从而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与地域性,也决定了农业民俗的季节性、周期性和地域性。在我国,由于气候分植物种植动物养殖布有着明显的地带性,自北而南,自西而东,干湿冷热状况不同,因而土壤与植被也呈明显的地带性差异。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为界,其东南部是季风区,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民俗明显;其西北部是非季风区,自然景观以草原与沙漠为代表,农业生产以牧业为主,牧业民俗明显。在东部秦岭一一淮河一线以北是旱地区,以南是水田区,反映在种植业民俗上,作物种类、耕作方式、耕作制度、生产工具和信仰禁忌等方面自然也存在差别。在季节上,农业民俗通常以一定的周期周而复始地反复出现,这个周期一般以年为单位反复,如二十四个节气、各种农业节庆、生产程序等;但也有以季节为单位循环的,如一年二熟制、三熟制农业,二年三熟制农业的习俗便是如此。此外,不仅在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之间的习俗各不相同,而且不同作物栽培、林木采伐和培植、鱼类捕捞与养殖、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习俗也多种多样,又使农业民俗表现出行业的差异。(2)功利性农业生产是为了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财富,伴随农业生产存在的一系列农业民俗现象自然主要是为了农事活动的顺利、农业生产的丰收,体现着强烈的功利性目的。尽管一些农业娱乐习俗源于娱神、娱人的需要,但最终目的在于庆祝丰收的同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从技术过程到人文仪式,从时序、节令到节日娱乐,从占天象、测农事到祈福禳灾,从禁忌到信仰,无不寄托着人们对农事顺利的渴望与希求。(3)技艺性农业民俗包括了生产工具、技术操作与人文仪式几个方面,其中技术操作民俗实际上就是手工技艺。手工技艺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状况,比如,秧扯得好坏、插得好坏,对水稻的生长影响很大。又如,关于农田灌溉,最初人类种田是靠“天河水”进行灌溉的;后来,为了抵御干旱,在淮河以南地区出现了同水习俗;再后,随着木制技术的进步,人们造出了水车(筒车与翻车)灌水;近现代出现了更为先进的电动抽水机,灌溉方式也由以前的漫灌转变为喷灌与滴灌等多种形式。(4)稳定性农业生产方式与工业生产、商业交易方式相比,稳定性占据了显著的位置,一些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代代相传,相沿至今。例如,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习俗仍然在我国和世界一些落后民族与地区广为存在;历史流传下来的,诸如护苗、除草、灭虫与抵御旱涝的各种方法,生产过程中对土地、用水和肥料的管理习俗,以及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和设备,仍在乡村的农业生产中占居主导作用,千年不变。在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农业生产习惯尽管也发生了变化,但其中许多合理的经验仍然值得借鉴与发扬。在对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呼声中,现代农业需要在更高层次上向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回归,如反对使用化肥,倡导使用绿色有机肥料即是一例。(5)经验性农业民俗主要表现为原始农业民俗和传统农业民俗。在近现代科技对农业指导以前,传统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依靠农民代代积累和传承下来的经验指导,农业技术操作呈现出极大的盲目性、经验性与神秘性。无论是选种、播种、栽培与田间管理,还是收获、运输,储藏和产品加工,莫不以经验为依据。(6)田园性农业民俗与自然的山水风光紧密相联。在广阔的乡村,山水风光构成了乡村的自然景观,农业民俗则主要构成了乡村的人文景观,自然与人文因了浑然一体.形成动静结合的乡村画卷。而且,在许多民族的传统农业民俗中,十分强调自然与人类的协调,如汉族的“天人合一”观念,少数民族如侗族的环保意识,更使这些民族的农业民俗表现出生态性、质朴性和田园性特征。我国农村的传统习俗与生态环境互为一体,整个田园经济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循环中呈现出宁静、朴实与和谐的氛围。二、中国汉族农业民俗汉族是典型的以家庭种植和养殖为主的农业民族,拥有悠久的农业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经验,形成了多样的农业民俗事象。我国地域辽阔,地形高低悬殊,地貌复杂多样,地带分布明显,气候差别极大,各地农业生产特征各不相同,农业民俗也千差万别。在大兴安岭——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为我国传统以农耕为主的汉族聚居区域,农业民俗以农耕为核心内容。东部农耕区范围广阔,各地农耕方式存在差异,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汉族农业民俗主要呈现出南北差异。1、北方农业民俗在我国
本文标题:农业民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543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