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13讲)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工人阶级政党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了解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认识它的创建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意义。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作为新文化的一部分被引入中国;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教学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动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但新文化运动也是有局限性的。正是这种局限,使一部分先进分子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产生怀疑,推动他们去探索挽救危亡的新的途径,为他们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合宜的土壤。※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过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另一个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大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先进知识分子的桥梁作用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条件才成熟。下面,我们来考察一下,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是否具备以及是怎样才具备这些条件的。首先,来分析一下马克思主义是怎样在中国社会里广泛传播的。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1.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前面已经讲到,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之一,在于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事实正是这样,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在进步知识界中得到传播,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此时的李大钊与陈独秀一起,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在社会上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第一次向中国人民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陈独秀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在上海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号召青年从事“宣传运动”、“工人运动”。在李大钊、陈独秀即著名的“南陈北李”的推动下,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恽代英、瞿秋白、周恩来、赵世炎、董必武、陈潭秋、李达、李汉俊等一大批先进青年和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也分别经过各种努力,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形成。他们通过各种报刊纷纷向中国人民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1920年,进步青年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随后马克思、列宁的一些著作被陆续翻译出版,介绍到中国来。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通过比较、思考,逐步划清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并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具体地说,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主要由三种类型的人物所组成:首先,是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代表人物为李大钊、陈独秀。他们在五四运动之前,就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在中国当时的思想界颇有影响。五四运动以后,他们由提倡“民主”与“科学”转而开始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成为了中国社会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其次,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代表人物为毛泽东、周恩来等。毛泽东(1893—1976年),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毛泽东加入湖南起义的新军。1913—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1918年秋,第一次到北京,开始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后,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发表了《民众大联合》一文。1919年,第二次到北京,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的书籍。1920年发起组织新民学会和俄罗斯研究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从此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周恩来(1898—1976年),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绍兴人。1917年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五四运动中,在天津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20年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同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还有杨匏安、蔡和森、瞿秋白、邓中夏、恽代英等。再次,是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代表人物为董必武等。这些人原来与孙中山一起搞革命,后来逐渐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2.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从一开始就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重视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及其革命立场,明确而坚决地同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划清了界限。修正主义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资产阶级思潮。19世纪90年代首先出现于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代表人物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E·伯恩斯坦。当时,马克思主义已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取得领导地位,伯恩斯坦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提出对马克思主义系统进行修正,故名修正主义或伯恩斯坦主义。修正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普遍真理,是相当完整的资产阶级的观点体系。1896年10月—1898年6月,伯恩斯坦以《社会主义问题》为总标题在《新时代》上发表一系列文章,指责马克思主义含有空想成分,已经过时。1899年又发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全面论述了修正主义的观点:哲学上背弃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唯心论和庸俗进化论对抗辩证法;政治经济学方面修改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否认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竭力掩盖帝国主义矛盾;社会主义学说方面,反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特别是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并提出“运动就是一切”的口号,认为最终的目的算不得什么,主张阶级合作和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的社会主义,传播改良主义和机会主义思潮。修正主义是资产阶级世界观及其影响在工人运动中的反映,它的社会基础是当时欧洲一些国家工人运动中普遍存在的工人贵族阶层和因破产而流入工人阶级队伍中的小资产阶级。它一出现即成为国际现象。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尖锐对立,列宁和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曾对它进行了批判。修正主义为第二国际的考茨基等机会主义领袖所接受,并得到第二国际各国党多数领袖的支持,成为当代民主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第二,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从一开始,就主张用马克思主义去研究和解决中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做到“有的放矢”,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第三,提出了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五四运动直接目标的实现,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广大劳动群众的巨大力量,因此,在五四运动以后,他们主动到群众当中去,“向农村去”、“到民间去”都是当时流行的口号,先进的知识分子主张从事群众运动,走与劳动群众相结合的道路。3.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中国先进分子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继承了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和科学精神,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并赋予其新的涵义,使它们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发扬。所以,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已经由前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旧文化斗争,发展为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文化运动了。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1.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此后,工人阶级多次举行了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与卖国军阀的政治罢工。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有先进的理论来指导,需要组建代表本阶级的政党来领导,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任务提上了日程。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陈独秀等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1920年初,他们便交换意见,并相约分别在北京和上海进行筹建活动,开始酝酿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事情。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也引起了共产国际的重视。1920年4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到中国,分别会见了李大钊、陈独秀,讨论了中国的建党问题,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于是,中国的几个大城市的共产主义者们,纷纷建立了地方的共产党组织。中国工人阶级政党的最早的组织,是在中国工人阶级最密集的中心城市上海建立的。1920年8月,陈独秀与俞秀松、李达、李汉俊、陈望道等在上海成立共产党的发起组织,名叫中国共产党,并自觉地担负起发起、筹名、组织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成为各地共产主义者进行建党活动了联络中心。1920年10月,李大钊与张国焘等成立“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被推为书记。几乎在同一时间里,从1920年秋至1921年春,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同时,在日本、法国留学的中国先进青年也在当地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由于这些党的地方组织当时名称并不统一,后来习惯通称为共产主义小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把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进步分子组织了起来,为建立全国性的政党作了组织上的准备。2.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成立后,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进一步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每一种新思潮的传播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也遇到了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挑战,其主要表现为1920年下半年同梁启超、张东荪为挑起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和黄凌霜、区声白挑起的关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与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五四运动以后,在梁启超、张东逊与马克思主义者之间发生过一场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论战。梁、张的主要观点是,当时中国受帝国主义压迫,经济窘困,目前最为迫切的问题是发展资本主义,先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现时还不配将社会主义革命,还不需要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的党,这些等将来才有用。实际上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无政府主义从极端个人主义出发,鼓吹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任何组织纪律,反对一切权威和国家。1919年2月,无政府主义者黄凌霜在《进化》月刊上发表《评〈新潮杂志〉所谓今日世界之新潮》一文,把马克思主义歪曲成所谓“集体主义”加以攻击,其实质是反对建立无产阶级政党。1920年春,无政府主义者们在《奋斗》杂志上连续发表题为《我们反对布尔扎维克》和《为什么反对布尔扎维克》的文章,向马克思主义公开挑战。鉴于无政府主义的猖狂进攻,陈独秀等党的创始人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指出,不能抽象地反对一切强权,反对一切国家。在一个团体、一个社会内,人人都要绝对自由,那是办不到的,也是不可能的。这次论战持续了一年之久。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通过论战,帮助一批倾向社会主义的进步分子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推动他们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2.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为了能够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工人运动,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自觉地深入到工人群众当中去。他们一方面直接接触工人,与工人打成一片;一方面出版各种工人刊物,如《劳动界》、《劳动音》、《工人月刊》等,向工人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促使两者的饿结合。经过这样的努力,工人阶级的觉悟得到了提高,组织性进一步加强。3.进行关于建党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广泛传播和中国工人运动大发展的情况下,各地的共产主义者对建党问题展开了讨论。总之,通过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创建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了。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经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酝酿、筹备,成立全国性的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完全成熟。在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初步结合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31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时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李汉俊的住宅)举行。参加大会的代表12名,代表党员53名,他们是:李达、李汉俊(上海),张国焘、刘仁静(北京),毛泽东、何叔衡(长沙),董必武、陈潭秋(武汉),王尽美、邓恩铭(济南),陈公博(广州),周佛海(日本东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562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