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3章村庄整治村庄整治•村庄整治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奋斗的目标。•1)村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2)“生活富裕”来讲,村庄整洁是农民生活富裕的要义之一•3)村庄整治是乡风文明的载体•4)“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环境氛围•5)管理民主实际上是一种实践,是一种农民自主从干中学的过程第一节村庄整治原则和策略•1.1村庄整治原则•1)节约用地,保护耕地•2)统筹兼顾,远近结合•3)因地制宜,量力而行•4)合理利用,逐步改善1.2村庄整治的策略•1)调整用地布局•(1)改造旧生产区(2)新选生产区•(3)形成集中的生活区(4)形成村庄公共中心•2)改造旧建筑群•(1)调整建筑密度(2)改变功能性质•(3)建造新的建筑物•3)改善道路,完善交通网•4)改造供水、供电设施•5)改善环境第二节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2.1村庄整治规划编制的方法和步骤•(1)技术准备:查阅有关资料、规划实例,走访有关单位,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准备用品和用具等。•(2)现场测量:对整治规划区内的地形地貌进行测量,绘制村庄现状图。•(3)提出方案:按规划原则提出多个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选定最佳方案。•(4)编制规划:依据方案,编写规划纲要和绘制规划草图。•(5)征求意见:以会议形式向有关人员及上级主管部门征求意见,提交村民大会讨论通过•(6)完善规划:绘制村庄整治规划图,写出说明书•(7)张榜公布:2.2村庄整治规划编制的内容•1)确定村庄整治规模与建设期限•2)确定用地标准•(1)人均建设用地标准(2)建设用地标准•3)确定建筑密度和间距•4)确定各类公用设施•5)确定环境保护、防灾等各项措施•6)确定规划实施的目标、途径和先后顺序2.3村庄整治规划建设项目内容•1)公益性设施•(1)三水一路:排水设施、水塘、水井或供水设施,村内道路•(2)三室一场:托儿所、医务室、文体活动室,公共场所硬地铺装•2)准公益性设施•(1)三电一广:电力、电话、电信,有线广播电视•(2)三保二化:保护生态建沼气池,保护环境建公厕,保护清洁建公共畜舍;村庄绿化、垃圾归集化•3)其他相关设施•危旧房拆除,保留建筑整修,新建住房•编制村庄规划与实施方案的成果应达到“四图、三表、一书”的要求。•1)现状图•2)规划图•3)设施图•4)农房设计参考图•5)主要指标表•6)工程测算表•7)行动计划表•8)说明书2.3村庄整治规划成果•3.1村庄给水设施•1)水厂设计•(1)水量:生活饮用水应不少于100l/(人•天)的标准;生产用水按产品实际用水量计算,消防等不可预见水量按最高用水量的20%-30%计算。•(2)水质:为保证达到水质要求设置沉淀、过滤、消毒等工程设施•(3)水压:水塔一般设置在地形高处,水塔高度、水泵选择及用变频供水要满足水压要求•(4)水厂布置要点•(5)水厂施工步骤:①取水点施工②取水附属用房施工③建造水塔或储水池④铺设供水管道⑤通水试压第三节村庄整治建设•2)水厂的经营管理•(1)技术管理:•(2)经营管理•3)水塘建设•4)饮水净化的处理•(1)沉淀(2)过虑(3)消毒3.1村庄给水设施•1)村庄污水处理•(1)通过村庄排水工程整治,应逐步实现“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雨水及污水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沟渠或农业灌溉,应确保雨水及时排放,防止内涝。•(2)村庄的污水处理设施包括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3)有条件的村庄可采用管道收集生活污水•(4)村庄雨水排放可根据地方实际采用明沟或暗渠方式•(5)水沟渠的纵坡应不小于0.3%,宽度及深度应根据实际降雨量确定,宽不小于150mm,深不小于120mm•(6)排水沟渠砌筑可选用混凝土或砖石、鹅卵石、条石等•(7)加强排水沟渠日常清理维护•(8)南方多雨地区房屋四周宜设置排水沟渠,北方地区房屋外墙外地面应设置散水3.2村庄排水设施•2)村庄排水沟建设•(1)排水沟断面尺寸的确定•(2)排水沟坡度的确定•(3)排水沟用材料3.2村庄排水设施3.3村庄能源设施•农村能源建设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卫生善的积极措施。农村能源建设和发展,通过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能源设施是指太阳能和沼气的运用。•1)太阳能•(1)太阳能热水器(2)太阳能温室•2)沼气的能源利用•(1)沼气池的建设•①必须规划好沼气池的建设用地•②要选择合理的建池材料•③要请合格的沼气技工建池•④必须购买合格的沼气设备•⑤要安装出料器•⑥把好沼气池的质量检验关。•2)沼气的能源利用•(2)科学管理与维护•(3)安全出料、检修•已出料的沼气池,不管是否产气运行,均不准轻易下池进行出料或检修。3.3村庄能源设施•1)粪便处理设施•村庄内的环卫设施主要包括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和公共厕所。村庄中至少设置1个固定的垃圾收集点,大型村庄至少设置2个固定的垃圾收集点。村庄内应相应设置公共厕所,数量根据村庄规模确定。3.4村庄环境保护设施•2)垃圾处理设施•(1)垃圾收集采用“每户分类收集—村集中—镇中转—县处理”的模式。•(2)生活垃圾及其他垃圾均要及时、定点分类收集,密闭贮存、运输,最终由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3)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70m,生活垃圾收集可放置垃圾容器或建造垃圾容器间。•(4)垃圾收集点、垃圾转运站的建设应做到防雨、防渗、防漏,保持整洁,不得污染周围环境,并与村容村貌相协调•(5)医疗垃圾等固体危险废弃物必须单独收集、单独运输、单独处理。•(6)村庄垃圾填埋场原则上由城镇统一规划设置。3.4村庄环境保护设施•村庄公共活动场所设置:•(1)整治现有公共活动场地,通过地面铺装、配置广告橱窗、阅报栏、旗杆、灯具等完善广场功能•(2)尚无公共活动场地的村庄,通过村庄整治予以配置,场地位置要适中,面积按每人0.5—1m2计算。•(3)地表水丰富地区,结合现有水面整治利用或修建公用水塘,并定期维护,及时清淤,保持水面清洁,不断改善堤岸亲水环境。•(4)中、东部地区由于河渠较多,公共水塘宜结合自然水体设置,保护原生植被,人工护坡宜采用当地材料修砌。3.5村庄公共活动场所•村庄居住建筑整治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严格按照村镇建设用地标准和建筑面积标准进行村庄整治。•(2)整理村内废弃的宅基地、闲置地,配套必要的公用设施,重新加以综合利用或作为新宅基地分给新建房户•(3)影响村内主要道路通行的农房予以拆除,废弃的危旧柴房或其他闲置附属用房也进行拆除,质量较好的闲置房或附属用房根据规划进行转让,或改造作为生产养殖房等。•(4)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如已选新址建房,原宅基地应退还集体。3.6村庄居住建筑整治建设•1)明确保护要求2)开展资源调查•3)编制保护规划4)严格保护措施•(1)严格贯彻《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规,继承和发扬当地建筑文化传统,体现地方的个性和特色•(2)对始建年代久远、保存较好、具有一定建筑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和祠堂、庙宇、亭榭、牌坊、碑塔和堡桥等公共建筑物和构筑物,均要悉心保护,破损的应按原貌加以整修。•(3)加强保护村庄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街巷,其道路铺装、空间尺度、建筑形式、建筑小品及细部装饰,均应按原貌保存或修复。•(4)寻于村庄内遗存的古树名木、林地、湿地、沟渠和河道等自然及人工地物、地貌严加保护,不得随意砍伐、更改或填挖。•(5)历史文化建筑及街区周边新建建筑物,其体量、高度、形式、材质、色彩均应与传统建筑协调统一。•(6)保护历史标志性环境要素,包括街巷枢纽空间、古树、古井、招牌等物质要素和街名、传说、典故、音乐、民俗等非物质要素两大类。3.7村庄传统文化和建筑的保护•1)村庄防灾减灾措施•(1)根据村庄周围的地形地势,采用“避”、“抗”等有效措施,减小由于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对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的威胁。•(2)高度重视公共安全•(3)在区域范围内设置泄洪沟、防洪堤和蓄洪库,防洪设施结合当地江河流域、农田水利设施统一考虑。•(4)拆除危房,并按当地抗震设防烈度,对不安全的农房进行加固。•(5)在村庄的迎风面,种植防风林带或采取挡风墙等措施以缓解暴风对村庄的威胁和破坏。•(6)按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村庄应设突发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临时隔离、救治室。•(7)农宅、公共建筑、工业厂房等规划设计进行消防安全布局•(8)结合农村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工程等同步建设消防水源、消防通道和消防通信等农村消防基础设施。3.8村庄防灾减灾设施3.9村庄景观与生态建设•1)村庄景观建设•(1)注重村庄环境的整体性、文化性和公众性,不宜刻意设置大型集中公共绿地,可充分利用地形地貌进行绿地建设,尽量利用村边的水渠、山林等进行绿化布置,以形成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融的田园风光。•(2)拆除街巷两旁和庭院内部的违章建筑,整修沿街建筑立面,种植花草树木,做到环境优美,整洁卫生•(3)村庄出入口、村民集中活动场所设置集中绿地,有条件的村庄结合村内古树设置;利用不宜建设的废弃场地,布置小型绿地。•(4)农宅庭院整治:房前屋后、庭院内部可栽树、种草、种花•(5)整治村庄废旧坑塘与水渠水道。•(6)引导村民按照规定的样式、色彩、高度建房,整治村庄主要街道两侧建筑•(7)集中禽畜养殖场圈应利用地形合理布置,并设置于居住用地的下风向•2)村庄生态建设•(1)充分利用路旁、宅院及宅间空地,种植经济作物等绿色植物,防止水土流失。•(2)多种能源并举,利用太阳能、沼气、生物制气等天然能源和再生能源代燃烧柴草与煤炭,减少对空气和环境的污染。•(3)农作物秸秆还田、制气或用作禽畜饲料,重视资源的再利用。3.9村庄景观与生态建设
本文标题:村庄整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602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