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优秀论文1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仕与隐的矛盾——戴名世游记散文研究院系: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03071148学生姓名:于潇指导教师:陈惠琴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指导教师单位:文学院2007年5月21日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优秀论文2摘要:中国古代传统的官本位文化形态下,“仕与隐”是士人阶层无从规避的矛盾,多重角色的士人将政治家身份下“仕与隐”的矛盾蕴于文学家身份下的艺术创作中。同样,作为桐城派的始祖,戴名世在实践积极入世的同时,也在其文学作品中充斥着归隐的愿望,且以其游记散文最为显著。本文就其游记散文进行浅层搜寻与深度挖掘,并佐以其他体裁,探讨戴氏“仕与隐”矛盾的具体呈现、心理内涵、社会基础以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然而,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士人特有的“仕与隐”的选择权力在清统治阶级公共话语完全控制私人话语的情况下被潜移默化地解除,并以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假象掩盖着戴文潜层“名世”与现世的抗争,而笼罩于戴文的主体情绪亦应抽丝剥茧般由隐世确定为避世与愤世,二者互为参照,创造了一场悲剧,然而却成就了一代宗师。关键词:戴名世,隐世,避世,游记,公共话语,私人话语ContradictionbetweenEngaginginPoliticsandPursuingofReclusion——StudyingDaiMingshi’sJourneyNotesAbstract:InChina,undertraditionalculturepatternsofofficialbasis,engaginginpoliticsandpursuingofreclusiontogetherformedanirresolvablecontradictionofscholars-statesmen,Scholarswithmultiplerolesimplicatedhispoliticalcontradictionintohisliterarycreations.AstheancestorofTongchengFaction,DaiMingshiwasengaginginpoliticspositivelyduringhislifetime,withhiscreations,especiallyjourneynotes,filledwiththeexpectationofreclusion.ThispaperfocusesonDaiMingshi’sjourneynotes,companiedwithothertypes,todiscusstheexpressionandpsychological、socialfoundationofthiscontradictionanditsinfluencesonDai’screations.However,afterspecificanalysis,itisfoundedthatthepowerofchoosingengaginginpoliticsorreclusionwasdeprivedbytheQingrulers’publicdiscoursetotallygoverningtheprivatediscourse.Therefore,Dai’sexternalphenomenonofcontradictionbetweenengaginginpoliticsandreclusioncovereduptheconfrontationofhimselfandsecular,andtheoverallsentimentbetweenlinesofDai’screationsisalsoconfirmedasevasionandresentment,whichworkedtogethertomakeatragedy,butatthesametime,toachieveagreatman.Keywords:DaiMingshi,reclusion,evasionofsociety,journeynotes,publicdiscourse,privatedicourse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优秀论文3目录引言………………………………………………………………………1一、隐世·入世——戴名世游记散文浅层搜寻………………………2(一)隐遁倾向下戴名世游记散文的创作实践…………………2(二)隐遁倾向下戴名世游记散文的创作理论…………………5二、避世·愤世——戴名世游记散文深层挖掘………………………7三、究世——清初士人的终极困境……………………………………11结语………………………………………………………………………14参考文献…………………………………………………………………15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优秀论文1引言“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姚鼐《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1]桐城派以文名著称于世,发韧于清初,鼎盛于乾嘉,后衍生为阳湖派、湘乡派,历时200余年,纵贯整个清代文坛,成为中国古典主义的经典尾音,亦是后世无限诠释的经典范本。1979年,桐城派名家马其昶之孙、著名学者马茂元发表《桐城派方刘姚三家文论述评》一文,标志着学术界桐城派研究进入新纪元,而新时期桐城派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即在于溯源桐城三祖的基础上,探究戴名世及其对桐城派“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影响。戴名世,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曾一度隐居桐城南山,故后世多称其为“南山先生”。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生于安徽桐城,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因“《南山集》案”获罪卒于北京,居世整整一个甲子,一生卖文授徒为业,57岁方中得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以狂狷愤世、史才文章著称于世,后生方苞亦有“所见闻当世之士,其才……莫先于褐夫”[2]的肯赞。然而光鲜的背后,其六十载春秋不仅悲哀地以文字狱作终,纵观其生命历程,戴氏始终处于无可排遣的矛盾心态中:一方面与世不容,屡次申隐世之言,另一方面积极奔走,多番表入世之志;一方面反对时文科举,另一方面积极写作、编选时文,多次赴考。根据《戴名世年谱》,戴氏漂泊一生,积累资本,于50岁如愿隐居南山砚庄,却又于数月后赶赴科举,并受任于清廷,遵循着仕——隐——仕——亡的生命路线。据此,石钟扬教授在其《戴名世论稿》中明确指出“仕与隐的矛盾一直盘旋在他的脑海里,映照在他的作品之中。”[3]而张琼亦曾发表《假入世真隐逸:戴名世的特殊人生》[4]一文破除该矛盾以确立戴氏的隐逸初衷。中国古代的特殊官本位文化形态下,“仕与隐的矛盾”是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主旋律,归隐是生活志趣,入仕是实现人生抱负的保证,仕与隐一直是萦绕于士人心中不可回避的抉择,而解决该矛盾的唯一方法即是功成身退,故谢安“出则拯救天下苍生,退则文采风流”的人生格局成为蕴于士人心理底层的最高理想。而当理想无从实现时,从“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仕与隐的矛盾”下,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呈现着繁复的心态与修养,并在特定的心态下寻找着安身立命的化解方式。而当该矛盾发展至清初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时,仕与隐间也凸现出某种特殊的对立性及模糊性。故本文将以“仕与隐的矛盾”为框架,以戴氏游记散文为主线,构建戴文的研究系统,探寻笼罩于戴氏创作的主体情绪,以及该情绪下戴文的创作特点与创作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挖[1]姚鼐.《惜抱轩文集》.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8月.第87页[2]戴名世著.王树民编.《戴名世集》(附录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9月.第451页[3]参见徐柏荣、郑法清.《戴名世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5页[4]张琼《假入世真隐逸:戴名世的特殊人生》.《贵州文史丛刊》.2005年.第4期.第43—45页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优秀论文2掘康乾盛世下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然而,对戴文的研究仍面临诸多困难:“褐夫之文,盖至今藏其胸中而未得一出焉。”[5]据方苞的论断,包括《南山集》在内的传世之文并非戴氏的心灵底音,此其一;“仆古文多愤世疾俗之作,不敢示世人,恐以言语获罪”[6],即使非心灵底音,能够部分影射戴氏心理的文章亦因文网高压而没没于世,此其二;即使“胸中之文得以出”,然因“《南山集》案”发,戴氏遗留至今的作品仅占当世之1/5,此其三,故现阶段戴名世研究进展缓慢,且戴氏于桐城派的地位与影响仍尚无定论。然而,今人王树民编辑整理《戴名世集》,录文282篇,收辑完备,考核可信,本文以此为基础,按研究内容可将戴氏创作框架为三:其一,由史学论述、纪略、人物传记和墓志构成的史学作品;其二,由日记体游记、山水游记组成的游记散文;其三,涉及散文创作理论的书信与诗文序。其中,隐逸遁世之欲以全集五分之三的比重明确地张显,而游记散文表现得最为迫切,成为戴氏遁隐欲求的代言体。故本文选取戴氏文章中情绪最为鲜明的游记散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兼以其他两方面内容,以期凭借残编的蛛丝马迹来完成该命题。一、隐世·入世——戴名世游记散文浅层搜寻“余久怀遁世之思,嗟宇宙无所为桃花源者,何以息影而托足,不意人间复有之。”——《蓼庄园记》[7](一)隐遁倾向下戴名世游记散文的创作实践“窃以为天下之景物,可喜可愕者不可胜穷也,惟古之琴师能写其声,而画史能貌其像,至于用之于文则自余始”[8],戴氏自负于其游记散文创作并将其人生期望——遁世山林寄予其中。戴氏一生“往返奔走,偏历江淮、徐泗、燕赵、齐鲁、闽越之境,凡数万里,每行辄有日纪。(余)性懒,不自收拾,往往多散轶”[9],今仅余5篇日记体游记及27篇山水游记。戴氏日记体游记由《乙亥北行日纪》、《庚辰浙行日纪》、《辛已浙行日纪》、《丙戌南还日纪》四篇及一篇《北行日纪序》构成,以描述“一切破不用命”的艰辛旅程为主旋律,凸显“客游之困果未有甚于余,而驰骋奔走之无益果未有如余之甚者也”[10],详叙由无资借贷、交通泥淖、冻馁炎酷、蚊虫尘土甚至马贼,窃盗以及老爪猖狂罪行所致的困厄,并间叙沿途自然概观及风土人情,行文自然无雕饰痕迹,或空灵飘逸,或沉重悲怆,寓隐遁[5]戴名世著.王树民编.《戴名世集》(附录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9月.第451页[6]戴名世著.王树民编.《戴名世集》(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9月.第11页[7]戴名世著.王树民编.《戴名世集》(卷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9月.第286页[8]戴名世著.王树民编.《戴名世集》(卷四).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9月.第123页[9]戴名世著.王树民编.《戴名世集》(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9月.第291页[10]戴名世著.王树民编.《戴名世集》(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9月.第293页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优秀论文3之志于悲叹旅途困厄以及欣羡农家生活中——“将遂举手谢时人以去,独身处荒山中,拾橡煨芋,以终余年,不复能远役矣。”[11]然而受体例所限,以交代行程为主的日记体游记将文字囿于旅途的困厄及沿途的琐碎,较于山水游记则略显逊色。戴氏山水游记以描摹其曾祖父隐居之处的《响雪亭记》开篇,“山深径迂,峰峦回合相抱,四时之花开谢于庭”,隐遁之情隐约于自在自足的自然山水中。其余各篇均然,山石泉溪、草树花芜、亭台楼阁,自然山水以审美对象作为存在方式,在静谧的意境渲染及局部与角落的精致描写中,通过鉴赏以及戴氏对“物理”的感知,被寄予了强烈的主观情绪——隐世:“荐之朝廷,固不若其蒙翳于榛莽荒草之中也。”《芝石记》[12]“余怀遁世之思久矣,辗转未遂,至是垂暮未成,万念歇绝。”《雁荡记》[13]“噫!此羁穷之人,遯世举远之士,所以优游而自乐者也。”《河墅记》[14]戴氏隐世的期望与欲隐世而不得的牢骚充斥于其游记散文中,这是中华民族士阶层文学创作的的普遍现象,然而戴氏仍在这种普遍现象中展现其创作的特殊性。官本位的文化思维使得中国古代士人具有文学家、政治家等多重身份,而身份的重叠使得士人可以在不同的角色空间中寻找安身立命的根本,仕途失
本文标题: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620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