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发展社会学(刘祖云)
第一章发展社会学界说一、发展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一)发展1、有关发展的观点发展是经济增长(刘易斯)发展是全面进步(熊比特)发展是人类有目的的行动(胡格韦尔特)发展是人的发展(纪芬蒙)发展是可持续性的过程(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展就是现代化(缪尔达尔)发展:既指人类社会随时间的推移由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的变迁,又指向某种既定目标的有意识的行动。2、社会发展的逻辑定义从其内在特征看:社会发展是一种社会动态过程,既是一种从落后走向先进的社会过程,又是一种从低级走向高级的社会过程从其外显范围看:一是相对于自然环境的社会发展。二是相对于经济发展的社会发展。三是相对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科技发展的社会发展3、社会发展的学术定义“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的学术观点“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学术观点“传统社会—转型社会—现代社会”的学术观点(二)现代化1、现代化的界定把现代化看作是工业化把现代化看作是西方化把现代化看作是社会变革过程把现代化看作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把现代化理解为一切现在2、现代化的内涵现代化是世界范围内的、以工业化为发端的、以一个个民族实体为其载体的整个社会的变革,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含两层含义:第一,现代化是静态的,即指“现代性”,涵盖现代社会的一切特征。第二,现代化是动态的,即“化”的现代性,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三)发展和现代化的关系:(1)联系:发展即现代化的过程(2)区别:绝对性和相对性;动态和静态(四)发展社会学的含义:是一门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发展与现代化的学科。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狭义:是立足于当今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实践,在总结发达国家现代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广大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理论、途径、模式和过程等问题的学科。广义:是从全球背景上研究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内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二、发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一)发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发展——现代化阶段——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全球发展的整体研究发展社会学促使我们正视发展中的社会学问题,如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为谁而发展?除了现代化和工业化外,有没有另类的发展轨道?社会发展的特征1、渐进性——社会发展过程表现为现代因素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由名到实的生成和发展过程。2、整体性——社会发展是既包括社会系统内部各个层面的变化,又涉及社会与自然因素相互关系的整体性的社会发展过程。(二)发展社会学的基本内容1、对围绕着现代社会基本特征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如社会分化与整合、工业化、民主化、世俗化、理性化、城市化、知识化等;2、对发展模式进行系统的研究。(三)发展社会学的主要特征综合性:发展社会学主要是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研究政治、经济、文化等个社会不同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三、发展观的演变(一)经济发展观1、含义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将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只有经济增长了,社会才能进步;并且只要经济增长了,社会就一定会进步。2、主要内容(1)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增长;(2)把财富、财富的增长乃至财富的增长速度看作衡量发展的基本尺度;(3)割断经济增长与文化价值的联系,不关心价值追求的合理与否,直接把功利当作惟一的价值标准。3、主要弊端(1)造成了经济领域一系列的矛盾和负面影响;(2)造成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失衡,加剧了二者的紧张关系;(3)排除了文化在发展中的地位,造成了经济和文化之间的紧张与对立;(4)造成了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出现倾斜;(5)造成了资源的破化、环境的污染,使生态失去平衡。中国,请停下你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不要让列车脱轨,不要让桥梁坍塌,不要让道路成陷阱,不要让房屋成危楼。慢点走,让每一个生命都有自由和尊严,每一个人都不被”时代”抛下,每一个人都顺利平安地抵达终点!(二)社会发展观1、含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认为发展应当是整体的、综合的、协调的,它注重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组织的关系,强调发展是社会发展,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社会转型、文化变迁、自然协调、生态平衡等多方面的综合。2、主要内容(1)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均衡;(2)强调发展是”整体的“、”综合的“和”内在的“;(3)明确提出人在发展中的地位问题。3、主要弊端(1)初步提出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但未给人的地位以充分的论述;(2)开始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但并未给予完全充分的重视。(三)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1、含义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将人置于发展的中心,把人看作是发展的最高目标,认为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只是发展的手段或条件。2、主要观点(1)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的目标,认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本质在于人的全面发展;(2)坚持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协调。3、主要弊端(1)一味强调以人为中心,容易助长人类中心主义的扩展;(2)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所关注的人,基本上是“代内人”,而未涉及或未考虑到“代际人”。(四)可持续发展观1、含义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与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是一个注重经济、政治、文化、人口、资源、环境等综合协调发展的行动纲领,它从根本上实现了人类价值观念的变革,即从追求物质生活富足到追求物质和精神双充实,进而追求生存环境的改善和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2、主要论点(1)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持续的发展观;发展状态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可持续性(2)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协调的发展观;强调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整体发展。(3)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发展观。“人本”是指以人为中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3、理论特征(1)研究了人们的代际关系即一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问题;(2)全面研究了人与自然的关系。4、最基本要点(1)强调人类在追求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权利时,应当和自然保持和谐统一;(2)强调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今世发展和消费时,应当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相平等。讨论:可持续发展可从哪些方面着手?四、社会发展的两种类型(模式)(一)两种“理想类型”划分的依据早发内生型(先发内源型)与迟发外生型(后发外生型)两大理想类型的划分依据:前者指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在它本身基础上长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一个自发的演进过程。如英、法等西欧国家和美国后者是在先发国家的“诱导”下或者是外来的力量中断了它们自身原有的生存与发展逻辑,从而被动地走上了现代化的发展轨道。如德、俄、日、拉美、东亚“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二)两种社会发展类型的特点对比早发内生型迟发外生型发展条件优越性劣质性发展动力内源性外缘性发展进程自然性、渐进性人为性、突发性(跳跃性)发展手段创新采借创新(三)迟(后)发展效应迟(后)发外生型社会发展因其现代化起步较晚而与早发内生型社会发展在发展的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因而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具有不同于早发内生型社会发展的发展优势与劣势,这就是迟(后)发展效应。1、正面效应(迟发展优势)第一,发展动力容易形成;第二,发展资源可以采借;第三,发展道路可以选择。赫尔曼·康恩:十种力量(1)资本、市场和技术的获得;(2)劳动力的输出;(3)引进面向出口的工业;(4)旅游事业;(5)技术转让;(6)具备有用的榜样、体制和个人;(7)输入“污染”和“卑下”的劳动;(8)进口货物的替代;(9)很正常的外部稳定的存在;(10)外国的援助。2、负面效应(迟发展劣势)第一,可能形成依附性经济;第二,可能形成依附性政治;第三,可能形成依附性文化。罗荣渠:《现代化新论》(1)双重发展效应;(2)同步发展效应;(3)高速效应;(4)超前效应。经济破坏、生存环境恶化、传统社区解体、人际关系淡化等。十大发展难题十大落后发展优势发展道路和战略目标难以选择可借鉴先发达国家的经验少走弯路先进文化输入引起的社会机体的功能紊乱难以调理有先进文化的输入,可缩短文化更新的过程,并形成文化杂交的优势日益严重的急性病难以克服打破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迷梦,才能奋起直追传统重负难以摆脱为克服传统重负提供了日益强有力的冲击力量落后心理难以清除在奋进中有利于克服落后消极的心态经济发展不平衡难以改变有利于加强有不平衡到平衡的经济增长消费膨胀难以抑制可以把急于提高生活水平的强烈欲望转化为发展生产的动力人才外流难以控制可以借助发达国家的教育设施和提供的人力物力培养人才类型层面政治上难以安定有利于加速社会的革新和社会进步旧世界经济秩序的马太效应难以克服社会对立面转化是比马太效应耿强有力的普遍规律后发正负效应的影响取决于:第一,政府的调控能力;第二,后发国家面临的国际环境;第三,后发国家的人力资源情况。(四)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特殊难题1、错位现象(1)由传统因素瓦解和现代因素生成的异步性造成的错位。(2)突然提出的新任务与正在形成的国家能力之间的错位。(3)“示范效应”与不正常个的超前现象。2、失衡现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3、畸变现象:过度城市化4、两难困境(1)经济两难:消灭贫穷与增强国力(消费与积累)的矛盾。(2)社会两难:社会的分化与整合、社会的规范与失范、社会资源的分配与再调整等。(3)政治两难:强化中央集权与政府的能力、稳定政治秩序与扩大地方和公民自治组织的自主权、大众参与、政治民主之间的矛盾。(4)文化两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讨论1、先发国家和后发国家之间的距离是在不断扩大,还是在逐渐缩小?2、后发国家应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以及现代化和本土化的关系?3、后发展国家如何正确对待后发展效应?第二讲发展社会学的发展理论第一节现代化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代表人物:拉扎斯菲尔德、韦伯斯特、英格尔斯、列维、麦克莱兰、艾森斯塔德,等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内部原因,而未能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仍处于传统社会阶段;而要实现这种转化,必须引进西方文化价值观。出发点: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对立与转化一、现实背景1、二战后西方社会发展进入“黄金时代”。二战后新科技革命的产生与兴起和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化——西方资本主义连续高速经济增长(美国)2、二战后国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冷战形成3、战后独立国家开始自己的现代化进程。二、理论来源1、理论前提: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滕尼斯、韦伯等人对社会变迁与社会进化的研究。2、方法论基础:帕森斯利用其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对社会进化的研究。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两种基本社会类型:“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斯宾塞:军事社会-工业社会滕尼斯:社区-社会韦伯:传统和情感-理性;“韦伯命题”三、理论观点1、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二分法2、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过程3、将非西方不发达国家未能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原因归咎于其内部的“传统性”4、社会发展变化是单线的,无论那个社会都经历同样的发展过程四、现代化理论的反思1、西方文化中心论2、保守主义倾向3、方法论的简单与抽象化五、现代化理论的政治战略1、美国统领世界的需要论2、鼓吹西方社会发展道路3、为美国向不发达国家提供外援找到“合法”依据第二节依附理论20世纪六十年代末依附理论主要是用“中心”和“外围”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来解释非西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为什么不发达的原因。代表人物:弗兰克、阿明、桑托斯等人一、理论来源1、马克思的社会理论,特别是其关于资本剥削与资本扩展的理论;2、列宁的帝国主义和殖民地理论;3、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如缪尔达尔、普瑞比斯奇等人的理论观点。二、现实背景现代化理论在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推行带来了一系列不良的经济社会后果。经济上、政治上、社会上20世纪60年代末,依附理论受到拉美、非洲等地区学者的重视。三、基本观点1、依附理论的基本视角主要从西方发达国家(即中心或核心国家)与非西方不发达国家(即外围或边陲国家
本文标题:发展社会学(刘祖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623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