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干货)历史学——史学论文如何撰写
1第4章史学论文撰写方法第一节史学论文撰写方法第二节论证方法2第一节史学论文撰写•一、基本结构与要求•史学论文要遵循基本的结构组成。一般来说,组成如下:•1、引言(导言、绪论)。•即文章开头,主要包含以下内容:•a)开宗明义,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让读者了解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b)解决论题中各概念定义;•c)说明研究背景、所研究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d)说明研究缘由,点出研究本专题的目的;3•e)论证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f)摆出所要批驳的“靶子”;•g)回顾本专题的研究史,指出他们的长处和不足,表明自己研究的角度和重点。这一条尤为重要,大凡比较重要的课题,引文必须交待本课题的研究史,从交待中就可发现你对这一问题研究史掌握的情况以及认识的高度,从你选取的角度和论述的重点,一般就可判断出这篇文章的价值。4•下面我们摘录几篇论文的引言:•其一,胡如雷《论唐太宗》(《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2期)•“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杰出政治家,开明的封建皇帝。他不但受到古人的同声赞颂,而且在今天史学家的笔下也是一个非常受重视和给予肯定评价的历史人物。关于他一生的政治成就和政治思想,内容极为丰富,远非短短一篇论文所能全部涉及。在这篇文章里,仅就唐太宗的特点。产生这个政治家的条件和他的局限性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这段引言150字左右,三句话,三个意思。第一句话说明李世民是个重要人物,既然是个重要人物,就有研究的价值。第二句话,表明本文不是研究其政治成就和政治思想,因为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以往很多。第三句话说明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唐太宗的特点、产生条件及局限性,关于这些方面恰恰是以往几乎没有涉及的。所以读者一看到这引言,就产生了阅读此文的极大兴趣。5•其二,南炳文《从“三言”看明代奴仆》(《历史研究》1985年第6期)•“明代的奴仆数量大、使用广,辨明其实际地位与作用,是正确认识明代阶级关系的重要一环。•明代是我国古典小说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些作品,也是研究当时阶段级关系的重要资料。在以往关于明代奴仆的研究中,有的历史学家已注意到这些生动、具体的论述,但总的来说,利用的还很不够。最近,我们重新翻检了冯梦龙编辑的短篇小说集“三言”,搜集了其中关于奴仆的资料,并结合其他文献,做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三言”中有关明代奴仆的资料,不仅生动地印证了许多文献的记载,而且起了重要的补充和订正作用,弥足珍贵。现将主要之点缕述如下,以求教于大方之家。”•这个引言分两段写成,第一段说明研究奴仆的重要意义:“认识明代阶级关系的重要一环。”第二段1简要说明小说中有大量资料。2以往关于明代奴仆研究史虽然注意到了,但利用得还很不够(也许是没有专文论述,故未点出具体文章)。3点出本文的研究角度:从小说中进行研究,而且小说中的材料对文献材料,不仅印证,更是补充和订正,这就说明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6•其三,王育济《论“杯酒释兵权”》(《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3期)•“杯酒释兵权”是宋初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人们熟知的一则历史典故。三十年代,著名史学家聂崇岐先生的长文《论宋太祖收兵权》,正确区分了“杯酒释兵权”与“收藩镇之权”的不同,并着重阐述了“收藩镇之权”的问题。四十年代,丁则良先生撰《杯酒释兵权考》,认为“所谓杯酒释兵权”一事,全来自传闻,不可置信。八十年代以后,徐规、方建新、顾吉辰等知名学者,亦各有讨论“杯酒”一事的专文,但由于他们对此事的真实性仍多有怀疑,甚至断为伪造,这又不能不限制其对相关问题的探讨。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杯酒释兵权”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并着重从“杯酒”一事的政局背景,它的真实性,成效及其意义等方面,提出一些个人看法。”•这段引言对“杯酒释兵权”的研究史交待得十分清楚,从三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作者都注意到了,而且以往的结论基本是怀疑或否认,而作者在本文中显然是持相反观点,并交待了本文研究的重点:“杯酒”一事的政局背景、真实性和成效及其意义。读者一看,就知道本文会提出一些新观点,这个引言写得非常清楚。7•其四,顾诚《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历史研究》99年第1期)•作者在前言中首先就提出沈万三值得研究的理由:富翁的代名词、民间的沈万三热。然而,史学界对沈万三的研究严重滞后,举《辞源·沈万三》以及近年来史学著作为例。接着作者指出研究沈万三的重要意义。因为沈家事迹关联着元、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诸多领域,不可忽视。这就阐明了作者研究这一问题的缘由、价值和意义。8•2、正文:这是最重要的部分,全文的精华部分、主要观点、史料都要在这一部分充分展开,学术价值也在这一部分体现,所有的论证过程也在这一部分完成。正文一般都会分好几个部分。•3、结论(结语):一般是全文的结束,或是总论点的归纳,或是中心论点的再次强调,以加深读者印象。•例如:侯旭东《北朝乡里制与村民的生活世界——以石刻为中心的考察》(《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本文主要针对传统观点而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学界一般认为:北朝时期,乡村因实行三长制而不存在乡里编制。作者通过研究,推翻了这一观点,认为北朝在实行三长制的同时,乡村仍然存在广泛的乡里制,当然这种乡里制与前代也有一些区别。9•全文分为五部分:一、乡里制考实。二、乡里制特点。三、乡里制出现背景的推测。四、乡里与村民生活。五、结语。•在结语部分,作者强调如下结论:1北朝约自太和年间开始在城镇外的村落编制乡里,一直到北朝末,除北齐时畿内不设外,均是。不同于前代,北朝的乡里具有划定的地域,这可能与实行均田制有关。2乡里编制虽普遍存在,但在生活中似乎未受到村民的积极认同,相反,他们对世代生活其中的村落表现出更强的归属感,并依托“村”组织活动,官方设置在村落受到架空。3一些日本学者重视研究六朝时代的村落,将它的出现与整个社会的变迁联系起来,并强调村落“自治性”的一面,实际情况是复杂的,北朝的情况也表明“村落”与“乡里”并行于此。“村”的出现是否意味着社会的变革,还有待进一步研究。10•4、余论(附论):余论所论述的内容虽然不是本文的主题,但与主题有密切的关系,或由主题派生出来的内容,表达出来,能加深对主题的理解。•例如,刘浦江《辽朝国号考释》(《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本文主要阐述辽朝的国号变迁问题。全文分七个部分:一、辽朝国号之谜。二、太祖建号“大契丹”。三、双重国号制:“大辽”与“大契丹”并称。四、圣宗改号“大契丹”。五、辽宗复号“大辽”。六、契丹文和女真文中的辽朝国号。七、附论“大蕃”名号问题。11•这第七部分即附论,为什么要附论“大蕃”名号问题呢?因为在1976年在北京房山县清理一座辽塔塔基中,出土了一块辽代纪年文字砖,上有墨书“大蕃天显岁次戊戌五月拾三日已未”共15字。其中“大蕃”二字,有人认为很可能是辽朝曾经使用的国号之一,而作者又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正文完全是按年代来考证辽朝国号的,关于“大蕃”的论述不便在正文中表述。而这个问题如果避而不谈,又显得不完全,必然会引起学界的疑问,故作为“附论”的形式放在最后论述,最为适宜。作者认为“大蕃”应是“当地汉人对辽朝的尊称,意若‘大朝’,而非正式的国号。”12•当然,并非所有论文都有“附论”或“余论”,有的论文虽有,但不一定标明。如南炳文《从“三言”看明代奴仆》第五部分和明代奴仆有关的几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余论”或“附论”,作者之所以不标明“余论”(附论)字样,是为了更明确告诉读者本部分的主要内容。•5、注释:所有专题研究性的学术论文都应有注释,这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往往很不重视注释,或者虽有注释,但极不规范,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坏的影响,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注释的规范为什么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这是由注释的功能决定的,一般来说,规范的注释有三种功能:•a)为学界同行对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b)为文献学研究提供可供分析的样本;13•c)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文章作者的学术功力和人品。因为从你注释的情况,就可看出作者研究这个问题时所查阅过、使用过的资料、论著,学界同行一看便知你是否看到过新材料,是否比前人发掘过更多的资料,如果没有,文章的价值就会打折扣。•注释为何又能反映作者的人品呢?因为有的作者在论文中的一些重要资料,或个别观点,明明是引自其他人的论著,或受到某位学者的启发和帮助,但却有意回避,不加注释,不加说明,这就是故意掠人之美,从而丧失了应有的学术道德。所以注释也反映了作者的人品,有的学术道德高尚的作者,在他所写论文的注释中也能闪现道德的光辉。14•注释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古已有之,我国古代就有注、解、传、笺、疏、章句等多种形式,一是解释经书的字词,一是阐发经书的微言大义。而学术论文的注释与此不同,它也分为两大类:一是对论著内容、词汇的含义进行解释说明和评论;一是交待所引经典和史料的出处。•根据作注者的不同,注释可分为:原注、编者注、译者注。•根据排版位置的不同,注释又可分为:脚注、夹注、边注、尾注。现在边注已经很少见了。过去,边注常用于译著中,标明译文所对应的原著页码,便于读者进一步核对,这的确是很必要的。15•注释又可分为:•题目注释:如朱英《重评五四运动期间上海总商会“佳电”风波》(《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题目注释为:“本文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的研究成果。”又如:谢放《“绅商”词义考析》(《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题目注释为:“本文初稿承蒙章开沅先生和马敏先生教正。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为笔者查阅资料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特此表示衷心感谢。”•题目注释往往是针对论著的题名而言的,也可对该题目的研究和写作活动作必要的交待。题目注释往往以脚注方式出现,其基本形式是在题目后面加一个“星号”作注,或者和正文释义性注释一起编号作注。16•题目注释的功能如下:•a)交待发表情况:一般说来,一稿多投的重复发表,改头换面的重复发表都是不规范的行为。不过,有一种重复发表不属此例。大家知道,一本书的形成和写作,往往有较长的周期,把书稿的某些章节先行发表,或者在一系列已发表的单篇论文基础上形成了书稿。这都是正常现象。这里,较为规范的做法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交待它们之间重复发表的关系,说明是否修改等。•b)交待课题:交待课题可暗示其研究或论著的价值。纳入课题管理的项目一般都是经过专家审定的,价值不高的研究很难立项。课题和资助又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受到资助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时有义务把它标示出来(除非属于保密范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资助成效”的反映,这是科研的基本规范。17•c)表达谢意:论文的致谢一般是作为题名注释来处理(也有把致谢纳入论文主体的方式)。接受了资助应该致谢,标明课题就是一种常见的致谢方式。更多的情况是向帮助过自己的研究和写作的同行致谢。•规范的致谢不能使他人受“累”,如果一项研究涉及论点性问题,那么致谢应该特别慎重,应表明自己是“独立研究者”,说明自己对研究结果负责,而不应使他人为自己的过失或谬误承担责任。•另外,给名家当学生或在名家手下做短期访问学者,致谢也不能随意,利用题注(以及其他形式)向学术界表明这种师承关系是无可厚非的,这是后者的一份荣誉。但是,我们有时还应掂量一下,自己的这篇文章或这项研究的水平是否有资格以题注形式向老师致谢。18•作者注释:就是作者介绍,一定要将最重要的基本信息介绍给读者(性别、年龄、工作单位、职称),作者注释具有如下功能:•a)注明著作权人:这是作者注释的首要功能。署名就是一种特殊的作者注释,它向社会表明:署名者是该论著的作者,应享受该论著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规范的作者注释应是署名人与著作权人相一致。•b)提高作者知名度:作者注释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者知名度,也为读者了解作者提供了方便。以课题组名义署名的,还可注明课题负责人、课题组主要成员以及执笔人或撰稿人等。•c)提高作者单位知名度:学术论著的作者注释一般要以适当方式交待作者工作单位,包括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19•引文注释:文献引证注释的文本功能就
本文标题:(干货)历史学——史学论文如何撰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687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