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LOGO本章教学重点1、问题解决的含义与分类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3、创造力的开发第一节问题解决概述一、什么是问题英文释义:question:n.问题,疑问,询问v.询问,审问,怀疑。中文释义:①要求解答的题目:考卷上有六个问题/我提一个问题,请大家思考;②需要研究解决的疑难和矛盾:交通问题/不成问题/没问题/写什么是一个问题,怎么写又是一个问题。“问题”的心理学描述(纽厄尔和西蒙):“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对这件事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就构成问题。”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问题是在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一个陈述出来的问题包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①给定:即问题的启始状态,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②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是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③障碍:即问题解决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psychology、B、C。A杆上有n个直径不同的圆盘。2.把A杆上的n个碟子全部移到C杆上。3.每次移动一个盘,大盘不能移在小盘上面。“河内塔”问题(2的N次方﹣1)psychology给定:有三根杆子A、B、C,A杆上有n个直径不同的圆盘,每次移动一个盘,大盘不能移在小盘上面;目标:把A杆上的n个碟子全部移到C杆上;障碍:怎样移动才能按规则将A杆上的盘子移到C杆上。“传教士与野人过河”问题在河的同一边,有三个传教士和三个野人,他们都要过河,大家都会划船;现在只有一条船,一次只能载两人,任何时候野人多于传教士时传教士就会被吃掉,他们将怎样渡过河去?psychology给定:在河的同一边,有三个传教士和三个野人,他们都要过河,大家都会划船;现在只有一条船,一次只能载两人,任何时候野人多于传教士时传教士就会被吃掉;目标:传教士和野人都安全过河;障碍:传教士和野人怎样搭配渡河?过河方法1.先让一个传教士和一个野人过,再由一个传教士把船开回来。2.让传教士再把一个野人渡过河去,再由传教士把船开回来,这时河对岸有两个野人,没过河的有三个传教士和一个野人。3.让两个传教士过河,并且都留在河对岸,让一个野人把船开回来。4.让野人把最后的一个传教士渡过对岸,再由野人把船开回来,这时河对岸有一个野人和三个传教士。5.最后两个野人一起过河。二、问题的分类1.根据问题解决的目的是否明确可分为:精确问题:问题目标及达到目标的途径清楚明确。如:A>B,B>C,问A与C哪个大。模糊问题:目标不明确,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如何写一篇作文。按问题层次和水平可分为:呈现型问题:是一些给定的问题(由教师或书本提出),答案是现成的,求解的思路也是现成的。发现型问题:由解决者自己提出的或发现的,而不是由教师或教科书给定的问题。创造型问题:人们从未提出过的问题。按解决问题是否受对手影响可分为:对抗性问题:在对抗性活动中解决问题。如:下象棋、打扑克等。非对抗性问题:解决问题没有对手参与。如:做数学题。按解决问题者对所解决的问题占有相关知识的多少可分为:语义丰富的问题:解决问题者对所解决的问题占有很多的相关知识。如心理学家解决心理学问题。语义贫乏的问题:解决问题者对所解决的问题没有相关的经验。如一般人解决心理学问题。三、什么是问题解决目标指向性操作序列性认知操作性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问题情境性见P123创造性问题解决常规性问题解决需要开发出新方法的问题解决使用常规方法的问题解决四、问题解决的种类见P124第二节问题解决一、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关键步骤)4.检验假设二、问题解决的模式(奥苏伯尔)1.呈现问题情境命题2.明确问题与已知条件3.填补空隙过程三、问题解决的策略㈠算法策略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例如,为了找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定义而翻遍高等教育心理学书的每一页;为了抓到逃往某山区的一名逃犯而搜遍那里的每一个山头、山洞和乡村。这种策略虽可以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但费时费力,除非空间很小,否则实际上是行不通的。㈡启发策略依据经验或直觉解决问题。例如,为了找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先翻阅课本的目录,再根据目录提示的页码去认真翻阅课本的最初几页;为了抓获逃往某山区的一名逃犯,首先弄清楚他逃到那里去的时间、方向,他在那里的亲戚朋友的姓名、住址等,然后再根据这些线索来确定搜索的范围。这种方法容易成功,但不能保证成功,因为有关信息和知识的启发可能是不真实的。但它毕竟省时省力,简便易行,所以成为人们常用的问题解决策略。手段—目的分析法特点是:首先确定目标,然后考虑要达到这一目标,先要实现什么子目标,再考虑要达到该子目标,又必须其先实现什么子目标,由此类推下去。当所有的子目标都达到了效果时,问题也就解决了。例如,目标要到火车站,而我们在校园里。首先想到学校与火车站之间有差异,主要是距离上的差异。然后思考用什么操作手段去缩短这一空间距离。我们可以乘公共汽车去或者出租汽车去,也可以骑自行车去。如果行李较多时间又紧迫,就决定乘出租车,但是下一步还要考虑如何能乘上出租车。这里又产生了一个“距离”,要缩短这个“距离”,首先要确定是打电话叫出租车到宿舍,还是走到校门口去乘出租车。目标递归策略(反推法)即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往回走,最后倒退到起始状态。比如人们查看地图来确定达到目的地的交通路线常运用这种策略,查找一条从目的地退回到出发点的路线。在工程设计、制定各种计划时,也都经常是从目的出发来工作的。一般而言,如果从起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途径有多种,则手段—目的分析策略能较好地解决问题;如果从起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只有少数几条途径,则适宜采用目标递归策略。四、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关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情绪和动机状态(一)有关的知识经验任何问题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策略和技能,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专门领域的知识、技能和策略。专家解决问题的能力之所以比新手强,就是因为专家拥有某一领域的大量的知识经验。熊的问题一只熊从A点出发,向南跑1公里,然后转向东跑1公里,再转向北跑1公里便回到了出发地A点。请问这只熊是什么颜色?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定的知识:地球是圆的,在北极的顶点上向南、再向东、再向北各跑1公里便可以回到出发地(北极熊是白色的)。如果人们没有这些知识那么这个问题将很难解决。任何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技能。知识经验的积累越丰富,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越多,就越有助于问题的有效解决。(二)习惯定势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定势常常是意识不到的,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脑筋急转弯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地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三)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能看到某一物体的通常的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功能。例如,对于电吹风,一般人只认为它是吹头用的,其实它还有多种功能,可以做衣服、墨迹等的烘干器;砖,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建筑,然而我们还可以用它来当武器、坐凳;盆的主要功能是用来装东西,但还以用来当雨伞;一般人都会用勺子吃饭喝汤,但不会想到它也可以用来当刀切苹果、火腿肠之类的等。所以在解决问题时人一定要灵活,即功能变通。利用下图所示的材料,将蜡烛象壁灯一样立在墙上蜡烛问题(德国邓克尔)psychology绳子问题(美国梅尔)在一个房间内,由天花板上垂下两条绳子,要求被试设法将它们连接在一起。房间里还摆放有一把椅子、一把钳子和其他东西。问题是两条垂绳间距太远,被试无法同时用手将它们连接。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将钳子拴在一条垂绳上,使垂绳摆动,摆动期间有时两绳间的距离缩短,被试就可以同时抓住两条垂绳,即可结在一起。实验结果发现,一般大学生只有39.3%的被试能够想到上述方法解决问题。显然,大多数被试没想到钳子可以用作摆锤,在他们看来,钳子的功能就是拔钉或剪断铁丝之类。(四)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1.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见例1)2.表征方式:所谓表征方式,就是在头脑中记载与呈现知识的方式。问题表征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它直接影响问题解决。(见“9点问题”和“三角形问题”):已知一个圆的半径是2厘米,请问圆的外切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这个问题的知觉呈现方式有两种(见下图),由于图a较难看出圆半径与外切正方形边长之间的关系,而图b较容易看出圆半径与正方形边长之间的关系,所以人们一般在解决图a问题时出错多,解决图b问题时出错少。“9点问题”要求用铅笔在不离开纸面情况下最多画4条直线穿过这9个点。psychology如果解决者把探索空间局限于9个点所围成的范围内,这种不充分的表征不能使问题获得解决。实际上,对这问题的正确表征应该是突破这9个点的边界,把直线延伸到这些点的范围外,并且直线可以两两相交而不必要求同时相交于一点。psychology根火柴,排列出4个三角形,每一根火柴都必须是任一三角形的其中一边。(五)酝酿效应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他可能会忽然想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酝酿效应。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其写照。苯分子问题德国化学家凯库勒长期研究苯分子结构,但对苯分子中原子的结合方式百思不得其解。1864年冬的某一天晚上,他在火炉边看书时,不知不觉打起瞌睡,做起了梦。这是一个化学史上最著名的梦,苯分子结构的秘密由此解开。凯库
本文标题: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713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