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教法设计的模式(一)设计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教学模式是一定的理论和经验的有机结合,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用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设计教学模式有利于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把握课堂教学规律,因为,教学模式是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是某种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特定环境中、特定条件下的特定表现形式,是这一理论得以发挥实践功能的中介,从而使特定条件下的教学结构和功能得到统一。设计教学模式的必要性设计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有效的教学模式以简洁、直观的形式向其他教师提供了某种特定条件下教学过程的整体形象及明确的信息,提供了结构、程序、操作方法,这就便于教师接受,使之能在较大的范围内推广应用。设计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它不是人为的凭空捏造而成的,他需要设计者有多方面的功底。无论在理论方面、实践方面、学识方面、研究能力等多方面的修养。设计教学模式要注意客观性:要客观反映某一教学过程的结构;科学性:要符合教学过程规律,符合教学原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世界上没有能同样有效地解决一切教学任务的、万能的教学模式;针对性:它是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特定条件下特定的具体表现形式;同时要注意简明、操作性强。总之,对于教学模式的选用,教师应由没有模式进入到有教学模式;由掌握运用现成的教学模式到走出模式,取得教学上的自由;最终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1.心理素质教育目标体系(1)总目标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做人。(2)分目标在四个学会这一总体目标下,可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各年级的学习特点,分别制定心理素质教育的年级目标。初一: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加强学习方法与人际交往的指导;初二:帮助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发育问题,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初三: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压力源”,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和升学观,进行应试心理的辅导与训练;高一:帮助学生适应高中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友谊观,为学生的文理分科提供咨询帮助;高二: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文理分科后的学生生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科学人生观;高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升学观,正确对待高考,形成正常的应试心态,掌握科学合理的应试技巧。2.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八个方面:(1)学习心理教育。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心理问题,妨碍他们的学习,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指导。学习心理教育包括:智力健康教育、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教育、考试心理的调适和训练、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教育等。(2)健康情感教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情感学习是中学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情感与一般疾病关系密切,更是心理疾病的重要诱因。健康情感教育包括: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形成稳定平衡的心境;了解感情活动产生、发展、形成、表达的规律,初步培养健康的高尚情感;学习并掌握“制怒”的方法,培养幽默感等。(3)坚强意志教育。意志对学生的成长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意志力薄弱,耐挫力差,缺少明确的行动目标,做事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等,是当今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重大缺陷。坚强意志教育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创设一定教育情境,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等。(4)人际适应教育。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人都不可能离开他人和社会孤立地生存与发展。积极有效的交往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基础和源泉。人际适应教育包括: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愉悦地接纳自己;形成学生的博爱意识与行为;教会学生正确地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打扮得体、举止文雅;学习各种社交技能。(5)反应适度教育。人的行为反应,无论敏捷与迟缓,都有一个适度的问题。反应适度教育包括:正视现实,正确对待现实;认识挫折的双重性;增强学生的自制力;提供多种情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向上,不断进取。(6)青春心理教育。中学时期,是学生青春发育的重要时期,性生理现象的产生,性心理的萌发并逐渐趋向成熟,为中学生增添了无数的烦恼与困扰。青春心理教育包括:性心理教育;性道德心理教育;性审美心理教育;性法制教育。(7)升学与择业心理教育。升学志愿与职业的选择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社会的现实需要、家长的殷切期望、教师的诸种想法与学生自己总是不能完全“合拍”,因此,升学与择业常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困惑、冲突。升学与择业心理教育包括:升学考试前后的心理教育;升学与职业选择指导;职业心理准备教育。(8)健全人格教育。中学生正处于个性陶冶、塑造、形成的重要时期。健全人格教育包括:认识自己的气质类型与性格倾向;培养良好的性格,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学会心理的自我调适。(三)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本模式根据中学心理健康课的特点,结合实际可以试行一种课堂结构,它可以概括为:“引人话题一一创设情景一一展开讨论一一树立样板一一联系自我一一反馈矫正一一总结深化”这样七个环节。我们称它为“七环节教学法”。现将它们之间的关系分述如下:引人话题(前提):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利用同学的来信,我们咨询时接触到的同学们关心的话题,或者是我们发现的同学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生活现象。创设情景(依据):可以利用小表演,投影,录像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展开讨论(基础):通常我们是提出问题,再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树立样板(重点):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必然希望听到老师关于这些问题的看法:因此,老师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从正面来树立同学们的行为方向。联系自我(手段):我们认为,同学们在学习中,如果不将所学内容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就不能形成深刻的印象。所以在树立样板后,我们通常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来分析他们自身的情况,形成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正确认识。并将其作为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反馈矫正(目的):通过学生的讨论,联系自我,学生会暴露出一些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对这些问题作出及时的反应,为他们提有利于其心理调整的反馈信息。总结深化(核心):将所学知识进一步地提高,以名言警句的方式将课堂中所涉及的显浅道理从理论上提高,以期从理论的高度去指导实践,最终转变为学生的行为和能力。当然,以上七个环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实施中也可以作灵活的调整,根据备课情况有所侧重,一切以实效为依据,以提高学生“六个学会”能力为目的。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设计(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点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些学校在实践中归纳出三条途径:课堂教学、活动训练、环境陶冶。课堂教学途径主要是设置心理教育课及各科教学的渗透;活动训练包括心理活动训练、心理辅导活动、心理咨询活动等;环境陶冶主要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使学生心理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心理教育课必须改变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心理学知识和概念。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成人化、课程化、知识化的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情绪调节、情绪体验,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绝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能奏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学科课程,目标不是单纯掌握心理学知识,而是针对学生实际,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懂得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道理,培养自信、自省、自我认识、自我调节的能力,实现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课堂上应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充分参与,通过情景体验、讨论分析、谈话沟通、行为训练、心理陈述等方式,使不良情绪得到控制,不良心理得到纠正。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在心理咨询室完成的,而是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活动为载体。从改善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改善师生、亲子与同学关系、改变对待特殊学生的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与过去课堂和课下偶发事件的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点理方式等角度人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设计范例“追求与挫折”教学设计方案(根据成都十二中课堂教学实录)题注:“挫折教育”包括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和培养耐挫折能力两部分,拟用两课时完成。本节课所讲内容是整个专题的第一部分——“追求与挫折”。通过看课件和录像、讲故事、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掌握挫折的概念并能够认识到“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经历挫折、成功必然经受挫折、挫折对人们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增强自我抗挫的愿望”。培养学生耐挫能力部分一一“给心灵加钙”将在第二课时进行。(一)课题:追求与挫折(二)教案设计(三)教学目标(四)教学重点:1.追求与挫折的辩证关系。2.联系实际、联系自我,建立起正确的“挫折观”。(五)教学难点:1.挫折影响的“双重性”2.建立正确的“挫折观”(六)教学对象分析1.智能、情感发展的一般特征本课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12-13岁之间,正在跨入青春期。其生理上的突变,引起心理上的急剧变化,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他们对“挫折的认识”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正处于发展的过程中,他们也希望得到成人给予的有效指导。一方面: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个体批判思维能力开始发展;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生活经历、实践经验,其思维方式、思维角度比较片面、偏激。他们不愿意接受成人的结论式的教诲,总是希望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分析现实,由自己得出结论。所以他们在接受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无意识地有较强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由于生理上的巨大变化,情绪极易起伏波动,容易受同龄人的暗示,表现在平时的言行中热情而易冲动。2.学生学习的一般风格由于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评价是以学科学习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标准。而学生的成绩又是以考试成绩为依据。所以学生在参与此类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动机不强且思维方式往往停留在“追求标准答案”的水平上,思维不够活跃,缺乏创造求新的欲望。3.学生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水平学生对“挫折”的知识经验水平仅仅停留在小范围的、浅层次的、个体的、表面的感性认识上。在遇到挫折时,他们常希望能回避它,不愿或不敢面对挫折;或寄希望于他人帮助解决;或无休止地责怪自己。行为上表现为手足无措,尽量拖延或消极等待。他们面对挫折不知道该怎样去调整自己的情绪,更不懂得消极情绪将对自己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七)教材内容分析1.本课教学内容采用自编《中学生心身指导》教材“自古英雄出少年”一讲。本课为第一框题“追求与挫折”,目的是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挫折观”——解决认识观念问题。为下一框题“培养、提高抗挫折能力”,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提供认识基础。2.本课时要求学生进行陈述性学习和高级学习两种类型的学习。陈述学习:使学生理解“追求、挫折”的含义和两者的关系。高级学习:建立起正确的“挫折观”,激发和维持“增强自我抗挫折能力”的欲望。(八)教学策略的制定1.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特殊时期一一青春期,其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接受此类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无意识地有较强的抵触情绪。要有效地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建立起正确的“挫折观”,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必须遵循可信、递增、多变、具有挑战性等原则。2.教学表达的方法策略本课针对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认知规律的现状,遵循“知、情、意、行”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本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学生的现场活动和课外活动;虚拟情境和现实情境;以及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人物的“追求”和经历过的“挫折”展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提高教学效率。因为情感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我们通过展示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事例,使他们感到真实可信。而来自各个方面、各种层次,发生在不同人身上的故事更增强了说服力。情感的特点之二是感染性,就是要以情动情,以情育情。选择正反两个方面的事例来说明挫折对人类影响的多面性,既有利于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达到了以情动情,以情育情的目的。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以智制情一一理智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把学生的情感引向正确健康的方向和高级的水平。
本文标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717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