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
1、科学与技术有何区别与联系?答:科学的涵义1)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它揭示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正是科学的巨大力量,使得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空前的强化。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3)科学是生产力。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明确指出科学的社会作用表现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科学具有如下的本质属性1)客观真理性。科学具有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其真理性内容是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2)可检验性。科学知识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科学的结论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3)系统性。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用逻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它力求做到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一切方面。4)主体际性。科学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能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所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技术的定义: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两个方面。技术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技术与科学的关系:1)古代、近代、现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联系又各自特点:古代先有技术再有科学,近代两者相互分离、平行发展,现代表现为科学技术一体化。2)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出课题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手段。3)科学研究和科学成果可以知道技术发展,科学可以成为技术的先导并转化为技术。技术与科学的区别:1)科学是间接生产力,技术是直接生产力。2)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3)科学是不可预见的,技术是可预见的。4)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5)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6)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7)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区别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是将它们分开,而是要更好的统一考虑。注重技术时要想到科学,注重科学时要考虑技术。对于科学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于技术来说,科学是技术的升华。2、库恩和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科学的发展模式)。答:(1)归纳主义的累积模式。累积模式的主要观点:1、科学起点问题:观察2、科学研究方法:归纳法3、科学发展方式:从观察经验到理论归纳,科学发展的过程是知识积累的过程,科学进步的历史是连续渐进的历史。(2)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基本观点:科学问题→猜想→证伪→新问题1、科学的起点:从问题开始;2、科学研究方法:猜想—反驳方法;3、科学的标准:用“可证伪性”代替“可证实性”;4、科学发展的方式:不是从观察经验到理论归纳,而是从问题到猜想、反驳的过程。(3)科学发展的历史主义模式(库恩历史主义模式)。范式:指从事同一个领域的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性和方法。基本观点: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范式)→反常→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新的常规科学(4)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科学研究纲领的退化阶段→新的科学研究纲领取代旧纲领→新的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3、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答:从科学技术与经济相互作用上看,从生产力层次来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主要包括以下涵义: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第一要素。首先,科学技术已不仅是生产力的一般要素,而且是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主要作用的第一位的要素。其次,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潜在要素中的第一要素,而且对其他的生产要素发生着深刻的影响。2)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先导和加速作用。3)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和驱动作用。另外,高科技及其产业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也表明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强的驱动作用。理论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理论,揭示了当代科技在当今和未来全球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指出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变革中也起着第一位的推动作用。现实意义:就我国而言,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应当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正确看待脑力劳动和科技人才;同时,要解决科学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到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国民经济,是现代科技真正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默顿规范包括哪些内容?答: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现阶段,默顿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受到挑战,科学技术工作者有失范行为,需要制定相关科研诚信指南和工程师伦理准则加以规范。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默顿规范: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5、如何理解科学文化、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协调?答: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紧密关联,并由此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默顿在《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提出的“清教主义促进英国近代科学的制度变化”,以及“李约瑟难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的解答,就说明了这一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要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必须以社会先进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得到广泛提倡的环境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努力,是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绿色文化的良性互动产物。6、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的运行?(科学技术的国家治理包含哪些内容?)答: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予以保证,包括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治久安以及可持续发展服务。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以人为本,促进民生,推动社会的公平、公正,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将公众作为行动者和权利人引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形成科学、民主的决策模式,实现科学技术的民主化。形成最优化的科学技术公共政策模式,制定恰当的公共政策,已达到对科学技术风险社会有效治理的目的。7、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答: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8、什么是系统?系统具有哪些特征?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有哪些?答:系统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特点:1)开放性。是指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界任一物质系统都会向其所处的环境输出物质、能量和信息,而环境也会对物质系统输入物质、能量和信息。2)整体性。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独立时总和的效果。3)动态性。是指系统及其要素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时间变化而变化。4)层次性。是指系统处于物质的一定层次以及不同系统之间也必定存在一定的层次关系的性质。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形式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系统化的过程,其演化机制包含: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1)开放性。借助外部环境输入的负熵克服、抵消内部的熵增。2)远离平衡态。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3)非线性相互作用。远离平衡态时内部相互作用转化为非线性机制,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作用方式,具有相干性。系统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在是各种作用的简单叠加,而是各种作用的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整体效应。4)涨落。涨落是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空间范围内产生的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涨落使系统状态发生的微小变化有可能通过非线性作用反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9、生态自然观的三大规律有哪些?答: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其特征是系统内部以及系统外部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由此推动的物质的循环。其三大规律是闭路循环规律、反馈调控规律、系统和谐规律。闭路循环规律:物质从物理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物理环境,完成一个由简单无机物到各种高能有机化合物,最终又还原为简单无机物的生态循环。通过该循环,宏生态与微生态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复合,使生态系统显现为闭路循环的不断转化和无限过程。反馈调控规律:生态系统中物质能够不断转化再生,实现闭路循环,得到高级利用,要归功于循环过程中各个环节内部、不同环节之间存在的永续运作的反馈调控机制。反馈是指把系统的输出结果返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进行校正以达到目标要求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控制效果的回报。调控,即调节与控制,具体到生态系统,就是指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和环境系统的外在控制作用。系统和谐规律:循环在生过程和反馈调控机制昭示了生态系统的内在和谐性。生态系统的和谐状态主要体现在恰当的要素比例、稳定的层次结构、和美的外在形式、绵延的生机活力、精致的性能耦合等方面。10、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与作用?答: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1)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2)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3)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11、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区别?答:绿色设计:在生态哲学的指导下,运用生态思维,将物的设计纳入到人-机-环境系统进行最优化的一种设计方法。它
本文标题: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718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