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四章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一)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发生于20世纪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以现代科学革命和新技术革命为标志。现代科学革命包括相对论革命、量子力学革命和分子生物学革命等。新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海洋、空间、环境与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革命。(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形态变革1.生产力方面,从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2.生产关系方面,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调整。3.生活方式方面,从农业时代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生活方式,走向工业时代商品经济生活方式。二、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各要素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通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手段的强化和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实现的。科学技术促进整个生产力系统的优化和发展,导致社会生产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和演化,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三)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历史体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历史进步,科学向技术的转化以及技术与生产的关系发生的变化,从19世纪中叶开始,科学开始走在技术的前面,科学引导技术发展或导致新的技术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引起新的技术革命,成为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发生的最重要驱动力。(四)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引发一系列经济转型1.产业结构呈现升级;2.经济形式发生变化;3.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一)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马克思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运用所产生的异化现象。(二)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如实地指出了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性,对科学技术的全面认识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探讨。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资本的逐利本性驱使技术沦为资本家牟利的工具,这是技术应用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把技术从资本主义生产的非理性动力中解放出来。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一)科学活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科学认识总要采取一定的社会形式,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展开的;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项基本内容。(二)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内涵及形成1.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技术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是一种社会现象。2.科学的社会建制是从科学家创建科学学会而组成特殊的小社会开始逐渐形成壮大的。(三)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内涵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社会组织制度,旨在支持推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二、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一)科学技术组织机构的历史演化在科学技术社会史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组织机构有:科学技术决策、管理和咨询机构,科学技术活动组织机构,科学技术传播机构,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机构等。(二)科研组织的特征1.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活动方式,大科学日益得到政府的重视;2.科学活动出现制度性分化,科学进入到后学院科学时代;3.科学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形成“政府——产业界——学术界”三螺旋发展,政府、企业与大学之间呈现出新关系;4.人类进入21世纪初,计算的数量和信息的范围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扩张。由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发展进程所推动,科研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人提出虚拟科研组织或e—科学的概念。(三)科学技术共同体与学科分层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和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工作者或技术工作者群体,是科学技术社会组织的基础和核心。在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内部,科学工作者和技术工作者按照职称、学术职务、学术声望等维度进行社会分层。这种分层呈金字塔形态,呈现“马太效应”和优势积累,在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同时,也加剧科学体制内部不平等现象和学术不端行为。(四)科学技术共同体内部成员的互动科学技术共同体通过学习、交流、合作、竞争与冲突等形式进行互动。良性互动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良互动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三、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一)马克思科学技术伦理观马克思认为技术活动有其道德合理性,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道德的进步。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里叶、欧文和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科学技术伦理思想,论证了科学技术与道德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技术道德根本原则,论述了科学技术道德的主要规范——献身科学、科学技术创新、实事求是、团结协作、谦逊勤奋。(二)科学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伦理准则科学和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取向。默顿提出了科学精神气质的四原则——普遍主义、共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公布的工程师伦理准则明确指出,工程技术活动要遵守四个基本的伦理原则: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诚实公平;维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等。(三)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伦理规范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四)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击及其应对随着一些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难题,需要我们运用伦理学的基本原则,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伦理规范,以更好地实现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支撑(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中不难看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既是科学技术产生的基础,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条件。(二)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社会的经济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量,社会的经济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社会的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刺激因素。(三)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社会制度层面;2.政策和体制层面;3.社会政治行为层面。(四)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必须运用理论思维。科学愈是向前发展,理论思维也愈益重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对科学技术活动有指导作用。(五)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教育发展的状况决定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教育的普及程度决定着科学技术成果在社会中传播、消化、吸收和应用的速度和程度。(六)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制定为了保证科学技术的顺利开展,必须制定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处理好政府规划与自由探索,自主创新与消化引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战略性研究与非战略性研究之间的关系。二、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一)科学技术运行的目的科学技术运行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符合国家利益,服务于民生,为提高人民的福祉做出贡献。(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要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治久安以及可持续发展服务。(三)以人为本的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以人为本,促进民生,推动社会的公平、公正,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四)科学技术风险的公共决策与国家治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为理论框架,运用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利益群体理论等的相关知识,对科学技术风险进行全面深刻的评价,进行正确的公共决策,实施科学技术风险的社会治理。三、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文化(一)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紧密关联,并由此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1.要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2.必须以社会先进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科学技术研究女性主义对科学技术领域的性别分层原因、科学技术的性别化特征以及性别建构等作了深入阐述,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后殖民主义的“科学研究”对科学的多元文化起源与欧洲中心论进行了反思,有助于深刻理解欠发达国家科学与西方科学,正确处理消化引进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四)科学主义和“反科学思潮”科学主义试图用科学的标准来衡量裁决人类的认识和生活,把一切与科学不相符合的人类认识与价值信仰看做是没有多少价值的或是错误的,把科学技术看成是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工具。这是科技乐观论和科技万能论的集中体现,应该反思批判。反科学主义不能走向极端,否则会走向“反科学”,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出现在西方学术界的“反科学思潮”,具体表现在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极端的环境主义者等的论述中。它表明科学事业是非常复杂的,对科学研究纲领、技术设计,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过程的选择,是一个困难而复杂的问题,应该引起公众和决策层的注意。但是,如果不加批判地接受,会走向科学技术悲观论甚至“反科学”,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自然辩证法概论-第四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728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