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清代城乡生活与建筑类型
1清代城乡生活与建筑类型清代城市清代城乡生活离我们远去了,但是我们还能在一些文献里找到城乡生活的点滴。清代的建筑业包括民宅、道路、堤坝、桥梁、运河、商业建筑、宗教设施等的修建和修缮。我们比较难找到这个行业产值的情况,但是我们有大量文献记载,说明为了修运河、堤坝、道路每年清代要花费几千万两白银,而管理这个工程的申实的报酬、材料、劳工费加在一起超过一亿两,大致估算清代建筑业的产值能够占到制造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清代的城乡由哪些人组成呢?古人曰: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做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所以士、农、工、商这四个大类的人群是城乡的主要组成部分。管子说,三其国而五其鄙。指的是在城市的居民三份,五份应该在乡村。清代有个包世臣的,他长期充任封疆大吏的幕僚,他提出过一个观点。他说,以二十口里而六夫计之,二十口中间有六个夫丁计之,使三民居一,而五归农,三民指的是士、工、商,也就是这六个里面三民居六分之一,其他的这五份都应该是农业生产者,估算出来的城乡比例是六分之一和六分之五的关系。194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城市化率是在10.64%,城市人口比例相对比较低,比包世臣说的还低。清代到底是什么情况,曹树基先生研究了北方、南方的城市人口比例,他提出了一个表格。他以乾隆后期山东地区为例,通过提取历史文献中记载的数据,城市人口平均占总人口的6%到7%,北方城市差不多也是这样的,南方城市比例稍微高一些。总之历史上城市人口的增长缓慢,到了1949年建国初期才到11%还要弱一些。2城市建成的环境是一些非常直观的物质环境,如城墙、城市里的基础设施、城市里标志性的建筑、一些楼阁、钟鼓楼、谯楼,诸如此类的内容。这些内容就有些形象资料留存到今天,现在北京和其他各个地方城市变化很大,所幸有些老照片、绘画作品能反映这个情况。清代北京城3清代北京城基本沿用了明代的城市规模,也就是清代继承明代建城运动的成果。北京城的改造是比较剧烈的,这张照片反映的是北京的正阳门就是前门瓮城拆除前后的情况。北京一些城市设施如钟楼、鼓楼,都是清代继承明代进行改造的结果。北京钟楼鼓楼其他城市也是这样,如城市轮廓相对自由的广州。清代开放以后,一些商人、传教士、官员,他们做了一些记录,一些老画,老照片等。4广州城墙福州景色各地散布的都有,外国人的足迹遍布当时的中国各地。我们得到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一手的原来图纸资料的辅证,这是喀什喀尔(喀什)建造军事卫城的图纸。城市区片和城市发展过程的理论性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明清重要的专题是5它的运河,随着运河漕运的进行,运河沿岸的城市得到发展。扩大一些视野,还有些流域的城市也是很重要。一些地区城市发展有自己的特点,如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一篇硕士论文讨论的一个问题,他举出两个例子,一个是安徽的安庆,一个是安徽的芜湖。安徽和芜湖这两个距离不远的城市,安庆以士为主要的居住者,它的城市发展相对传统、有序、严谨,是一个有城墙,有基本城市格局。而芜湖以商业为主,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有市无城的状态。安庆是所谓的政治的中心、文化的中心,芜湖是它的经济发展的中心。像这样的对比的例子在清代俯拾皆是。湖南师范大学的一篇硕士论文讲的是改土归流的政策,描写的是中国边疆城市的发展。中国古代城市防火、卫生设施,城市生活的特质和乡村特质在生活环境中有什么差别,城市生活的质量和乡村生活质量有什么差别,怎么上厕所,救火机制是如何,这些材料记载相当丰富。从中能够切身地感到当时的生存条件,尤其是城市的生存条件。6律制生活与衙署类建筑衙署分中央衙署、地方衙署,中央衙署以北京为主,地方衙署有地方衙署的特点。中央衙署我们参照当时营造学社刘敦桢先生撰写过的考试文章,内容是康熙年间绘制的皇城宫殿衙署图,这张图纸介绍了皇城宫殿的衙署分布。傅熹年先生也有一些论述。北京的国家中央机关分类参照下表。这张表表达出的信息有三大类。一类给皇帝当智囊的辅佐皇帝的中枢机构,一类是服务于皇家的宫廷机构。一类是最重要的,支持清代国家运转的行政机关,行政机关以六部为首,所谓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在这个直观体系中,落实到建筑首推的是皇家智囊机构--军机处,雍正设置了军机处,地位极高。有了军机处,清代内阁的地位几乎是没有了。军机处这样的地位,它在建筑上是什么样子呢?说到建筑有两个思路:一个是衙署建筑的纪念性或者是它的符号性特征,另一个是衙署建筑的实用性特征。军机处反映更多的是实用性特征,它位于故7宫紫禁城的里边,紫禁城前三殿与后宫之间的交汇的地方,隆宗门、景运门形成的长方形的广场。军机处非常简朴,体现不出军机处在国家中扮演的重要地位。军机处军机处室内更加简朴,非常简单的家具、简单的装修,没有任何炫耀地位的企图。六部集中在天安门外千步廊两侧,国子8监在国子监那个街上。六部在《乾隆京城图》里有描绘,而且康熙以后逐渐定制。六部在《乾隆京城图》里的院落描述:千步廊一个丁字形的空间,它的东侧先是宗仁府,接下来就是吏、户、礼,后面一排是兵、工,刑部不在千步廊两侧,原来在皇城的西北角,但是清代以后搬到了千步廊附近的位置。傅熹年先生画的千步廊两侧衙署建筑的平面图表明,六部是统一的基本平面形制,确实代表了符号性,从前面的大门到后面的二门,经过一个戒石亭或戒石坊,通过甬路到达月台,月台前面是大堂,后面是二堂,建筑很多。大堂、二堂是用轴心式工字殿的形式设计的,是统一的标准,这充分体现符号性。只要具有这样的平面布置,就具有衙署的属性。实用性的特点表现,如户部需要有银库,要支银子,户部后面有个大库。刑部在这六部里面占的面积最大,因为它得有监狱,体现了衙署建筑的实用性特征。衙署建筑要具有它的纪念性、符号性,它的功能性它的实用性次之,可以调整。9在实用性、功能性和纪念性符号性之间,还有个纪念性。如乾隆四十八年开始建造的辟雍。它建于国子监太学里面,辟雍的建设跟乾隆理想有关,乾隆临雍讲学,辟雍是乾隆要到的地方、讲学的地方,具有非常高的等级和纪念意义。国子监的平面图整个国子监院落里面除了碑亭,还有辟雍。其他旁边的房子包括彝伦堂,这些其他的房子都是灰色的瓦顶。10辟雍最突出,是重檐黄色琉璃瓦顶,这样的建筑从外观上就标志出它不同寻常的等级。设计辟雍的是刘墉,他按古制进行的设计。辟雍当时是周天子为各州子弟所建立的一个教育机构,它的形式取周围依水,形如璧环的概念,所以叫璧雍,也叫辟雍。周围水是圆形的轮廓,中间镶嵌了一个方形的平台,四面有桥,当心立建筑,建筑重檐,黄色的琉璃瓦顶。采用了殿身主体是三间的结构,各面各显三间核心,周围一圈做了一个周围廊,形成下层的屋檐,殿身支撑上层屋檐,周围廊支撑下层屋檐。辟雍三面都是一样的,三面的大小为明间两丈一尺、主体的两个次间一个是一丈六尺,另外一个也是一丈六尺,对称的,加在一起整11个的面宽就是五丈三尺,和乾隆皇帝手书的《三老五更说》的三五相呼应。开始之初,刘墉在中间设了四根柱子,有四根柱子结构更简明,但中间的空间不好用。这个方案辗转到和珅手里,他提出一个取消柱子方法,用其他的方式来支撑屋架,具体的方式就是做抹角梁,就是在这两个柱的中间搭上一个斜的叫抹角梁的东西支撑上面的梁架,最终完成对屋顶的支撑,从功能上是一个飞跃。但从形制上出现了瑕疵,为什么呢?辟雍明间面阔两丈一尺,两个次间都是一丈六尺,做抹角梁后,八角形斜边是√2乘以一丈六尺,实际是两丈二尺还多五寸六分的样子,比起明间的两丈一尺的开间要大。乾隆没有关注这个数理上的瑕疵,他更强调的是空间的实用性。从辟雍的例子看到衙署建筑的两重性,纪念碑性符号性和实用性这二重性,辟雍是尊重纪念碑性或者符号性的地方。在细节方面实用性的思维依然存在在皇帝的脑子里,这一点也许就是建筑师的决策和业主决策之间的微妙差别吧。我们引用前人关于地方行政级别的框架图,清代地方各省是督抚制,总督、巡抚,下面有学政、布政使、按察使、盐运使等,再分到府、州、厅、县,每12个等级下面都有对应的执掌。地方衙署留到现在的并不多,曲指可数。河南南阳的府衙13河南内乡县衙河南叶县县衙14河北直隶总督府山西绛州的府衙15山西霍州府衙原来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大量衙署建筑随着时代的演进消失殆尽。府衙是如何使用,地方官平时都有哪些公共活动?接圣旨,最重要的公务活动。迎春。宣讲圣谕,宣讲圣谕指的就是每月朔望要宣讲《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还有些《乡约民规》之类。送学,就是岁科两试之后要送学子。宾兴,宾兴指的是设宴招待应举之士。还有斋戒祭祀活动。相应就要引到与府衙对应的一些礼制性的建筑,要在忌辰里进行一些斋戒活动。放告,放告是每月定期受理诉讼。地方官员的工作安排发生在衙署区域,关于衙署区域《钦定大清会典·工部》里的一条制度,写的是省级的:各省文武官均设衙署,其制治事之所为大堂、二堂,外为大门、仪门,大门之外为辕门。宴息之所为内室、为群室,吏撺办事之所为科房,大者规制具备,官小者以次而减。府衙建筑沿着轴线排列,府衙往往跟一个小城市钟鼓楼或者谯楼联系起来,大门外会有一些布告,榜棚张榜,有旌善亭表彰善事,申明亭申斥恶事,进去是治事之所。中轴线上大门、16仪门、戒石亭和戒石坊、大堂或者有穿堂,到它的二堂,再往后可能是宴息之所。其他的空间也可能布置署官的自己的宅院,大堂里两边的廊房往往用作办事机构,东三房、西三房,对应中央衙署也是吏、户、礼、兵、刑、工。中央衙署从皇城之内是六科吏、户、礼、部、刑、工,是监察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地方机构再设吏、户、礼、兵、刑、工房来办事,还有勘令科、承发司这种机构,其他的附属的空间里还会安排书吏、牢房、仓库、候厅、祠堂等。河南南阳内乡地方志里有康熙时期县衙的样子,也有清代晚期的县衙的样子,变化不大,序列得到保持,符号性特征得到了继承。康熙时期的县衙,辕门、前面的大门、仪门、戒石亭、戒石坊、大堂、两边的吏、礼、刑、房、二堂在里面的住宅,基本是这样布置的。清代晚期能反映出晚期的县衙的样子,辕门、前面有一个影壁照壁,大门、仪门、石坊、大堂、月台、甬路,隔着个小门进入二堂,再里面住宅区。这是县志上河南内乡县衙的样子。17如果规制成建筑平面图,可以看到大堂的基本的平面,包括原告、被告应该在的位置。大堂的立面图二堂的布置《烟雨楼台》收录的晚清时期衙署建筑的照片18老照片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面貌。新疆莎车的地方衙署建筑的面貌与内地的衙署别无二致,除了前面简单地用一些框架支起的门罩,显示出一些地方特色之外,其他的与内地衙署别无二致。衙署不仅指署官的治所,还指相应的其他的设施。有好些研究,如河南地方城市的形态、城市中的主要建筑,例如,河南两个县邻居,郾城和临颍。县志反映的衙署设施县志中明代嘉靖时期郾县县衙图19明代嘉靖定型之后在清代基本得到了延续,所以清代的面貌与之相似。这里衙署指郾城县县令的治所,治所之外还有其他省级单位的分支机构,如布政、察院、马驿、草场之类的附属机构,此外还有治县的各种学,医学、儒学、阴阳学,这是县城必备的。预备仓,城外还会有演武厅,这些设施不仅占据了城内的位置,还占据了城外的位置,是城里比较大的主要建筑物的代表,决定了县城的面貌。临颍这是民国四年临颍县志里的县城图,比清代晚一点,但它依然是反映清代的面貌。临颍同样是除了治所之外还有其他的机构,也有预备仓,临颍还多了一个养济院。城外有演武厅,还有一个漏泽园,漏泽园指的是那些家贫无以葬者和暴鸩者死后埋葬的地方,政府关心他们鬼魂的归属,建了一个漏泽园来埋藏这些尸骨,它与养济院同成为当时的福利机构。20完整的清代的衙署和衙署的服务设施有衙门,有官员的办事之所,还有教育,儒学、阴阳学、医学,有关民生的养济院、漏泽园。21信仰生活与礼制宗教建筑清代坛庙、宗教信仰、生活建筑分三方面:一是中央的礼制建筑,二是皇家的宗教建筑,三是地方礼制和宗教建筑。清代中央礼制建筑基本沿袭了明代的祭祀制度、坛庙建筑、坛庙制度,在清入关前,清代的祭祀制度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入关后则主要吸收的是中原祭奠文化,从康熙开始就形成了以圆丘、方泽、祈谷、太庙、社稷为大祭;天神、地祇、太岁、朝日、夕月、历代帝王、先师、先农为中祭;先医等庙、贤良祠、昭忠祠为群祭的体系,核心是大祭和一些中祭部分。紫
本文标题:清代城乡生活与建筑类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750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