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性质2、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二者有什么联系?3、谈谈当代科学研究应具备的科学精神是什么?4、谈谈科研选题原则和意义1、运用系统的观点分析这句话: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按照名称虽然仍然可以叫做手,但按照实际来说,已不是手了。2、联系实际,运用生态自然观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必要性。1、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性质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1)哲学的分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2)中间层次: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3)交叉学科: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4)综合性和开放性,世界性与民族性。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学科,具有哲学性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因有三:第一.从研究内容上看:它把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活动都看成是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其中普遍而深刻的规律性,因而具有哲学世界观的性质。第二.从研究的角度上看:它主要不是对自然界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对认识变革自然的活动进行纯思维逻辑分析,而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来研究自然、人以及两者的中介,因而具有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相统一的特点。第三.从研究的方法上看;它不局限于一般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而更重视哲学抽象。哲学抽象主要特点是进行多层次分析和多学科综合,以便提炼出既普遍又深刻的内容。2、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二者有什么联系?科学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直接职能是不断探求和系统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还可以物化为社会生产力。科学是反映自然现象的知识;科学是系统地探索自然的一个活动;科学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一种形式;科学是社会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技术是为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盒技能体系的总和。属于直接生产力的范畴,表现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利用、控制和改造。技术的两重属性:(1)自然属性(2)社会属性。区别:(1)科学的基本任务是认识世界,有所发现,从而增加人类的知识财富。技术的基本任务是发现世界,有所发明,以创造人类的物质财富,丰富人类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2)科学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则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因此,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在形式上也是不同的。(3)科学成果一般表现为概念、定律、论文等形式;技术成果一般则以工艺流程、设计图、操作方式等形式出现。科学产品一般不具有商业性,而技术成果可以商品化。现代技术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和商业色彩。(4)科学人才需要有丰富的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好奇心、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等是科学人才重要的个性素质。对于技术人才来说,不仅需要有本行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法律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因此,创业精神、组织精神、市场竞争能力等诗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5)科学研究的计划,一般具有相对不确定性,研究结果难以估测,也很难做出准确的科研日程和经费预算。但技术活动则不同,对其产品的生产指标、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期限以及方法步骤和成本预算等均可事前做出较明确的计划规定。(6)科学:指向对自然过程的认识和理解;揭示因果性,提供可能性;选题相对自由,成果相对不确定甚至高度不确定;评价以真理性标准为内核技术:指向自然过程的控制和改造;设定目标性,创造现实性;选题目标定向,成果较为确定甚至必须实现;评价以功利性标准为内核。联系: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对于科学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于技术来说,科学是技术的升华。科学、技术、生产日益结合为统一体系,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使当代科学技术在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加强,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科学与技术总是共同存在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手段与方法。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会带来社会的整体性变化。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3、谈谈当代科学研究应具备的科学精神是什么?(1)普遍主义:坚信科学真理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皆准,科学的成果应根据它的内在价值衡量,部分提出者的国籍、民族、宗教、阶级及年龄。(2)公有主义:承认科学发现本质上是社会合作的产物,它属于整个共同体以至于整个社会,是全人类共有的财富,是大家共享的资源。(3)不谋私利:科学主要是对真理的追求,仅仅再次要的意义上才是谋生的手段。(4)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决不未加分析批判而盲目接受一切,有责任评价其他科学家的成果,也要荣然本人对自己的成果的怀疑。(5)不断创新:科学研究的本质在于创新,在于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科学家行为方式的新的变化(1)“创新性”规范越来越重要,公有性和无私利性的规范的约束作用部分淡化。科学家不仅可以通过生产“公共知识”,获得科学家共同体的承认而得到社会报赏,而且可以通过生产“非公共知识”或“局域公共知识”以在竞争环境中服务于特定集团利益来获得社会报赏。(2)知识资本化正在取代“无私利性”。知识资本化不断提高的可能性改变了科学组织和科学家考虑其研究成果的方式。90年代中OECD关于美国创新系统结构和知识流新动向的研究表明,美国大学明显愿意限制想歪公布由工业资助而取得的研究成果。但是,科研中的追求创新、实事求是、批判怀疑的精神气质并没有变化。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或行为规范在当今社会其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1、追求真理,实事求是;2、怀疑批判、开拓创新;3、勇于探索、无私奉献;4、以人为本、造福人类;5、博采众长,理性思维;6、坚持真理,修正错误;7、注重分析、严格精确;8、团结协作,崇尚民主4、谈谈科研选题原则和意义1)需要性原则(必要性原则):是指选择课题时应根据社会实践需要和学科理论发展需要两个方面。解决这两个方面的疑难为题将给国民经济、科学认识带来深远的影响。2)创造性原则:是指悬着课题时应是前人没有解决或乜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没有创造性就没有科学的价值。分为概念和理论上的创新;方法上的创新;应用上的创新等。3)科学性原则:是指选择课题时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方面的根据,把课题置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下进行分析。排除非科学、伪科学方面的选题。4)可行性原则:选择课题时考虑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社会的圣体科学实力,应根据实际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来确定课题。5)灵活性原则:是指选题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适当地对课题进行调整和转换。意义:科研选题关系到科研的方向、目标、内容,直接影响到科研途径和方法,决定着科研的水平、价值、和发展途径。如果选题不科学、不合理或不切合实际,将导致整个科学研究工作无意义,要么长期工作得不到结果,甚至耗费精力,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1、运用系统的观点分析这句话: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按照名称虽然仍然可以叫做手,但按照实际来说,已不是手了。答:系统的观点认为:整体是由部分组成,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加和性关系。但不能片面的认为研究了孤立的部分就足以完全理解整体。系统科学把整体性作为首要原则,要求人们无论研究自然系统,还是设计人工系统,必须自始至终把对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根据系统的整体突现性原理,若干要素经相干关系组成系统后,系统有新质突现,出现组成要素本身所没有的新的性质、新的规律。这些性质和规律是系统整体所特有的,是系统的组成要素本身原来没有的。因此我们考虑对象时,必须把它看成是一个整体,把握它的整体特性。考虑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时,不但要看到由部分通过相干、协同产生了整体的性质,还要看到整体中的部分与它原来单独存在时是不同的,不能离开整体去考虑部分。题中所谓的手不止是一个具体物体,还包含其作为人身一部分的功能在内,所以第一个字的手是指包含在人的整体中的手,含它能实现的功能,第二个字的手仅仅是作为物件名称的客观定义。系统整体按各部分结合起来,产生新的功能和性质是原来各个部分所不具备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着加和性关系与非加和性关系。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就是整体而不是部分,部分就是部分而不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而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而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就要丧失其功能。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因此,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着某些加和性或守恒关系。系统整体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会造成部分中旧质的消失而在整体中产生出新质。因此,在系统中,整体与部分之间又存在着非加和性或非守恒关系。所以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按照名称虽然可以叫做手,但按照实质来说已不是手了。2、联系实际,运用生态自然观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必要性。答:生态自然观把人、自然、社会作为人类生存的生态整体来看待,核心思想是:一是生态系统是整体性的有机系统,处于进化之中;二是坚持生态中心的价值观,即以生态的利益为最高原则。从生态自然观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1、人与自然具有整体性。自然界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直接生活资料,而且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家园,人类虽然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了巨大的生存空间,但是仍然离不开生态系统和其他生命的支撑,人与自然界的其他存在物一样都是整体存在链上的环节。2、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人类不应该成为自然的主宰,自然也不应该成为人类任意宰割和处置的对象,人类应把自身放在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关系中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从“爱护”、“尊重”和“亲和”的立场上去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必要性: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1)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必然要求。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的发
本文标题:自然辩证法试题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756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