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内容分析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内容分析一、写作背景早在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出生于德国大官僚家庭的杜林就写文章“批判”《资本论》。在1875年前后,杜林宣布他改信社会主义,并且发表了一系列著作,反对马克思主义。由于杜林打着“社会主义”的招牌,并以“科学”的伪装出现,迷惑了很多德国党成员。当时的德国党内面临严肃的问题: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不仅关系到德国党能否作为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而存在,也关系到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能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使刚刚统一起来的德国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相继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表。1878年7月印成单行本,这就是《反杜林论》。《反杜林论》出版以后的1879年10月,法国工人在马赛召开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决定创建法国工人党。马克思、恩格斯应法国社会主义者、法国党的创始人盖德的请求为其拟了法国社会党党纲。同时,为了在法国党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由法国社会主义者拉法格出面,请恩格斯写一本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读物,以帮助法国工人党掌握科学社会主义,并同流行于法国工人运动中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进行斗争。恩格斯把1878年发表的《反杜林论》“引论”中的“概论”、第三编的“历史”和“理论”改写为独立的著作。1880年由拉法格译成法文,以《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名三期连载在法国《社会主义评论》杂志上。后来于1880年以《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名在巴黎印成单行本出版。1883年出版德文版时,改名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此前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曾被译成波兰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俄文、丹麦文、荷兰文、罗马尼亚文等多种文字,在各国出版并广泛传播。二、主要内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全书共三章,分别阐述了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及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的设想等。该书最鲜明的特点,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这把正确开启人类社会研究之门的钥匙,科学分析并预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并设想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重要制度特征。第一章,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刻分析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学说产生的历史条件、思想理论贡献及其历史缺陷。恩格斯盛赞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突破幻想的外壳而处处显露的“天才的思想萌芽和天才思想”。同时也指出了他们的历史缺陷,即认识不到新生的无产阶级的力量。因而他们不是把自己作为无产阶级的利益代表,而是把自己当成解放全人类的代表,企图建立一个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恩格斯指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尚不十分发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暴露还不充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还很不发展。所以恩格斯说,“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能从头脑中产生出来。”这就决定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空想性。在本章最后,恩格斯说:“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这一论断可谓画龙点睛,指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关键。第二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恩格斯在这一章强调,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由于其自然观上的机械唯物论和历史观上的唯心论,其学说注定是空想而不是科学。在这一章,恩格斯花费很多笔墨论述人类认识史上存在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思维方式的对立和斗争;论述马克思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并把唯物辩证法运用到人类历史的研究中,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因,既不是英雄豪杰,也不是政治斗争和政治变革,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因此,社会主义不能再被看作是“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作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斗争的必然产物。”因此,社会主义的任务就不再是从头脑中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制度,而是要研究产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而解决冲突的手段也需要到这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所造成的经济状况中去寻找。由此,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被揭示出来,即剩余价值的存在,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生产的过程。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第三章是本著作的重点。恩格斯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过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预测了未来新社会的基本经济特。恩格斯在本章开篇就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他深入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预见了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必然性。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所创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发展,生产资料就越来越被大批人共同使用,生产越来越表现为社会化的;而由社会化的劳动所生产的产品却不是为真正使用这些生产资料和真正生产这些产品的人所占有,而是被资本家所占有。这样就造成了集中于资本家手中的生产资料同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的生产者之间的分离,因此,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就成为不可避免。这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的第一个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每个生产资料的所有者都为了交换的需要各自进行生产,但是,并不知道对于产品是否能够全部被市场所接纳,所以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而每一个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又不断地改进机器、加强管理,企业内部的组织性日益加强。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而这种企业内部日益加强的组织性恰恰是加强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主要工具和直接对立物。这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的第二个表现就是,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而这种新的生产方式越是在占有统治地位,社会化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不相容性也就越是明显。而这两个矛盾恰恰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经产生就固有的矛盾,并在其中发展运动着。这注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毫无出路”地进行着“恶性循环”。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剧烈爆发的产物。在经济危机中,资本主义经济冲突达到了顶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起来反对其交换方式。这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来越无法驾驭自己生产出来的越来越要求摆脱其资本属性而在事实上承认它的社会属性的生产力。这就迫使资本家阶级在资本关系内部一切可能的限度内,越来越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看待,于是出现了股份公司,出现了“托拉斯”,出现了向国家财产的转变。但是,恩格斯深刻地指出,无论是股份公司还是托拉斯,都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因为现代的资本主义国家正是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建立的组织,它是“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资本主义生产机构向股份公司、“托拉斯”和国家财产的转变恰恰证明,资产阶级并非是不可缺少的。在资本关系的顶点上必然要发生变革。因此,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正是在深刻剖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恩格斯预见了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并且阐述了未来社会的一些重要的制度特征。第一,社会公开地和直接地占有社会生产力,包括生产资料的社会直接占有和生活资料的个人直接占有;第二,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力已经发展到除了社会管理不适于任何其他管理的程度,因此冲突的解决“只能是在事实上承认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也就是“使生产、占有和交换的方式同生产资料的社会性相适应”。而要实现这一点,只能“由社会公开地和直接地占有”生产力。一旦实现由社会公开地和直接地占有生产力,使人们按照生产力的本性来对待生产力,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就将让位于“按照全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到这时,奴役生产者的资本主义的占有方式就将让位于以生产资料的社会本性为基础的产品占有方式:“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和享乐的资料。”第三,不存在阶级和国家;第四,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恩格斯阐明了“社会公开地和直接地”占有生产资料的途径和前提,即,即“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同时,恩格斯指出,“但是这样一来,它就消灭了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身,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也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因此,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并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也是消灭阶级、国家消亡的前提。所以恩格斯强调,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它作为国家所采取的“最后一个独立行动”。因此,按照恩格斯的理论,未来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的途径和前提就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取得国家政权,并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恩格斯指出了阶级存在的根源是生产力的不足,同时,“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社会阶级消灭的前提”。第五,一切社会成员的富足充裕的物质生活;第六,社会成员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恩格斯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这一前提出发,指出未来社会由于消除生产的人为障碍以及生产力和产品的明显浪费和破坏,从而为全社会节省出大量的生产资料和产品。所以,“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第七,消除了商品生产,生产者成为产品的主人;第八,社会生产由有计划的组织进行,消除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恩格斯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地组织所代替。”第九,人类进入自由王国,人成为自由的人。恩格斯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生存斗争就停止了。“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地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只有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有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益增长的程度上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最后,恩格斯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以上这些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设想,是恩格斯以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为出发点,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而出来的必然结论。它集中地表达了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表达了几千年来人们寻求未来美好社会的愿望与理想。三、思想发展及学术价值恩格斯在1885年《反杜林论》的序言中说,本书第三编第二章:《理论》(也就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的第三章),做了一些解释性的增补,因为这里所涉及的仅仅是他所主张的观点的“一个核心问题”[1]。这个核心问题就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长达半个世纪的革命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得出的最基本的结论。伴随这一基本结论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直到1878年的《反杜林论》和1880年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详细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没有发生改变。这证明这些有关未来社会的设想并非是马克思恩格斯“内心激动的成果”[2]。恰恰相反,这是他们的一贯主张。其实,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于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就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实际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时马克思还没有用“生产关系”这一概念)的矛盾运动出发,论述了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其成为不是发展的力量而是破坏
本文标题:《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内容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778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