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章治疗方法掌握熟悉了解以辨证论治为基础,贯彻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的治疗原则。主要治疗方法有药物、手法、固定、练功等,临床中应根据病情选择性地应用。第一节药物在对损伤作出正确诊断以后,运用祖国医药学理论选择方药,内、外应用,治疗骨伤科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正常生命活动依赖于气血、营卫、脏腑、经络等维持。若机体遭受损伤,则其正常活动必然受到影响,产生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治疗损伤,必须从机体的整体观念出发,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内治法临床应用可以归纳为下、消、清、开、和、续、补、舒等内治方法。伤科常用内治法根据疾病分类不同,又可分为骨伤内治法与骨病内治法。(一)骨伤内治法1.损伤三期辨证治法:根据损伤的发展过程,一般分初、中、后三期。初期一般在伤后1~2周内,由于气滞血瘀,需消肿止痛,以活血化瘀为主,采用“下”或“消”法。中期在损伤后3~6周期间,虽损伤症状改善,肿胀瘀阻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但瘀阻去而未尽,疼痛减而未止,仍应以活血化瘀、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故以“和”、“续”两法为基础。后期为损伤7周以后,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坚实,功能尚未恢复,应以坚骨壮筋,补养气血、肝肾、脾胃为主。(1)初期治法:活血化瘀与理气止痛兼顾,调阴与和阳并重。早期常用治法有攻下逐瘀法、行气消瘀法、清热凉血法、开窍活血法等。(2)中期治法损伤诸症经过初期治疗,肿胀消退,疼痛减轻,但瘀肿虽消而未尽,断骨虽连而未坚,故损伤中期宜和营生新、接骨续损。其治疗以和法为基础,即活血化瘀的同时,补益气血或加强壮筋骨。结合内伤气血、外伤筋骨的特点,具体分为和营止痛法、接骨续筋法,从而达到祛瘀生新、接骨续筋的目的。(3)后期治法:损伤日久,正气必虚。补法可以分为补气养血、补养脾胃、补益肝肾。此外,由于损伤日久,瘀血疑结,筋肌粘连挛缩,复感风寒湿邪,关节酸痛、屈伸不利者颇为多见,故后期治疗除补养法外,舒筋活络法也较为常用。2、损伤部位辨证治法(1)按部位辨证用药法头面部用通窍活血汤、清上瘀血汤;四肢损伤用桃红四物汤;胸胁部伤可用复元活血汤;腹部损伤可用膈下逐瘀汤;腰及小腹部损伤可用少腹逐瘀汤、大成汤、桃核承气汤;全身多处损伤可用血府逐瘀汤或身痛逐瘀汤加味。(2)主方加部位引经药上肢损伤加桑枝、桂枝、羌活、防风;头部损伤如伤在颠顶加藁木、细辛,两太阳伤加白芷,后枕部损伤加羌活;如肩部损伤加姜黄;胸部损伤加柴胡、郁金、制香附、苏子;两胁肋部损伤加青皮、陈皮、延胡;腰部损伤,加杜仲、补骨脂、川断、狗脊、枸杞、桑寄生、萸肉等;腹部损伤加炒枳壳、槟榔、川朴、木香;小腹部损伤加小茴香、乌药;下肢损伤加牛膝、木瓜、独活、千年健、防已、泽泻等。(二)骨病内治法1.清热解毒法2.温阳驱寒法3.祛痰散结法4.祛邪通络法二、外治法损伤外治法是指对损伤局部进行治疗的方法,在伤科治疗中占着重要的地位。临床外用药物大致可分为敷贴药、搽擦药、薰洗湿敷药与热熨药。(一)敷贴药外用药应用最多的剂型是药膏、膏药和药散三种。使用时将药物制剂直接敷贴在损伤局部,使药力发挥作用,可收到较好疗效。1.药膏(又称敷药或软膏)(1)药膏的配制:将药碾成细末,然后选加饴糖、蜜、油、水、鲜草药汁、酒、醋或医用凡士林等,调匀如糊状,涂敷伤处。近代用饴糖较多,主要是取其硬结后药物本身的功效和固定、保护伤处的作用。饴糖与药物的比例为3:1,也有用饴糖与米醋之比为8:2的。(2)药膏的种类①消瘀退肿止痛类:消瘀止痛药膏、定痛膏、双柏膏、消肿散、散瘀膏②舒筋活血类:三色敷药、舒筋活络药膏、活血散③接骨续筋类:接骨散、接骨续筋药膏、驳骨散④温经通络类⑤清热解毒类:金黄膏、四黄膏。⑥生肌拔毒长肉类:象皮膏、生肌玉红膏、红油膏(3)药膏临床应用注意事项①药膏摊在棉垫或纱布上,在敷药上加叠一张棉纸,然后敷于患处。②药膏的换药时间,一般2~4天换1次。③药膏一般随调随用。④少数患者对敷药及膏药过敏而产生接触性皮炎,皮肤奇痒及有丘疹、水疱出现时,应注意及时停药,外用青黛膏或六一散,严重者可同时给予抗过敏治疗,如蒲公英、黄芩、金银花、连翘、车前子、生苡仁、茯苓皮、甘草水煎服。2.膏药(1)膏药的配制将药物碾成细末配以香油、黄丹或蜂蜡等基质炼制而成。①熬膏药肉:将药物浸于芝麻油油中,加热熬炼后,再加入铅丹(四氧化三铅),浸入水中数天,再藏于地窖阴暗处以“去火毒”。②摊膏药:将已熬好经“去火毒”的膏药肉置于小锅中用文火加热烊化,然后将膏药摊在皮纸或布上备用,摊时应注意四面留边。(2)膏药的种类膏药按功用可分为:①治损伤与寒湿类:坚骨壮筋膏、狗皮膏、伤湿宝珍膏、万灵膏、损伤风湿膏、化坚膏。②提腐拔毒生肌类:太乙膏、陀僧膏。(3)膏药临床使用注意事项①用于筋伤、骨折的后期。②作X线检查时应取下。3、药散是将药物碾成极细的粉末,收贮瓶内备用。使用时可将药散直接掺于伤口处,或置于膏药上,将膏药烘热后贴患处,按其功用可分六类:①止血收口类:桃花散、花蕊石散、金枪铁扇散、如圣金刀散、云南白药。②祛腐拔毒类:红升丹、白降丹。③生肌长肉类:生肌八宝丹。④温经散寒类:丁桂散、桂麝散。⑤散血止痛类:四生散、消毒定痛散。⑥取嚏通经类:通关散。(二)搽擦药1、酒剂用药与白酒、醋浸制而成,一般酒醋之比为8:2,也有单用酒浸者。近年来还有用乙醇溶液浸泡加工炼制的酒剂。常用的有活血酒、伤筋药水、息伤乐酊、正骨水等。具有活血止痛、舒筋活络、追风祛寒的作用。2、油膏与油剂用香油把药物熬煎去渣后制成油剂,或加黄蜡或白蜡收膏炼制而成油膏。具有温经通络、消散瘀血的作用。适用于关节筋络寒湿冷痛等证,常用的有跌打万花油、活络油膏、伤油膏等。(三)熏洗湿敷药热敷熏洗药:是将药物置于锅或盆中加水煮沸后熏洗患处的一种方法。先用热气熏蒸患处,待水温稍减后用药水浸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15~30分钟,每贴药可熏洗数次。药水因蒸发而减少时,可酌加适量水再煮沸熏洗。具有舒松关节筋络、疏导腠理、流通气血、活血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关节强直拘挛、酸痛麻木或损伤兼夹风湿者。多用于四肢关节的损伤,腰背部也可熏洗,常用的方药可分为新伤瘀血积聚熏洗方及陈伤风湿冷痛熏洗方两种。(四)热熨药选用温经祛寒、行气活血止痛的药物,加热后用布包裹,热熨患处,借助其热力作用于局部。主要的剂型有下列几种:1、坎离砂:用铁砂加热后与醋水煎成药汁搅拌后制成,临用时加醋少许拌匀置布袋中,数分钟内会自然发热,适用于陈伤兼有风湿症者。2、熨药:将药置于布袋中,扎好袋口放在蒸锅中蒸气加热后熨患处,适用于各种风寒湿肿痛症。能舒筋活络,消瘀退肿。常用的有正骨熨药等。第二节手法手法在伤科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伤科四大治疗方法(手法、固定、药物、练功)之一。《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归纳为正骨八法,并详细阐述了手法的适应症、作用及其操作要领。一、正骨手法的注意事项(一)明确诊断(二)密切注意全身情况变化(三)掌握复位标准(四)抓住整复时机(五)选择适当麻醉(六)作好整复前的人员、器材准备(七)参加整复人员精力要集中(八)切忌使用暴力(九)尽可能一次复位成功(十)避免X线伤害二、正骨手法操作要领(一)拔伸(二)旋转(三)屈伸(四)提按(五)端挤(六)摇摆(七)触碰(八)分骨(九)折顶(十)回旋(十一)蹬顶(十二)杠杆法第三节固定为了维持损伤整复后的良好位置,防止骨折、脱位再移位,保证损伤组织正常愈合,在复位后必须予以固定。固定是治疗损伤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外固定与内固定两大类。外固定有夹板、石膏、绷带、牵引、支架等;内固定有接骨钢板、螺丝钉、髓内针、三翼钉、钢丝等。良好的固定方法应具有以下标准:①能达到良好的固定作用,对被固定肢体周围的软组织无损伤,保持损伤处正常血运,不影响正常的愈合。②能有效地固定骨折,消除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旋转、剪切和成角外力,使骨折端相对稳定,为骨折愈合创造有利的条件。③对伤肢关节约束小,有利早期功能活动。④对骨折整复后的残留移位有矫正作用。一、外固定外固定是指损伤后用于体外的一种固定方法。目前常用的外固定方法有:夹板固定、石膏固定、牵引固定及外固定器固定等。一、外固定(续)(一)夹板固定骨折复位后选用不同的材料,如柳木板、竹板、杉树皮、纸板等,根据肢体的形态加以塑形,制成适用于各部位的夹板,并用系带扎缚,以固定垫配合保持复位后的位置,这种固定方法称为夹板固定。一、外固定(续)1、夹板固定的作用机理(1)扎带、夹板、压垫的外部作用力(2)肌肉收缩的内在动力(3)伤肢置于与移位倾向相反的位置一、外固定(续)2、夹板固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适应症①四肢闭合性骨折(包括关节内及近关节内经手法整复成功者)。股骨干骨折因肌肉发达收缩力大,须配合持续牵引。②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或经处理闭合伤口者。③陈旧性四肢骨折运用手法整复者。(2)禁忌症①较严重的开放骨折。②难以整复的关节内骨折。③难以固定的骨折,如髌骨、股骨颈、骨盆骨折等。④肿胀严重伴有水泡者。⑤伤肢远端脉搏微弱,末稍血循环较差,或伴有动脉、静脉损伤者。一、外固定(续)3、夹板的材料与制作要求(1)可塑性(2)韧性(3)弹性(4)一定程度的吸附性和通透性(5)质地宜轻(6)能被X线穿透一、外固定(续)夹板长度应视骨折的部位不同而异,分不超关节固定和超关节固定两种,前者适用于骨干骨折,夹板的长度等于或接近骨折段肢体的长度,以不妨碍关节活动为度;超关节固定适用于关节内或近关节处骨折,其夹板通常超出关节处2~3cm,以能捆住扎带为度。一、外固定(续)夹板固定一般为4~5块,总宽度相当于所需要固定肢体周径的4/5或5/6左右。每块夹板间要有一定的间隙。一、外固定(续)4、固定垫:一般安放在夹板与皮肤之间。利用固定垫所产生的压力或杠杆力,作用于骨折部,以维持骨折断端在复位后的良好位置。一、外固定(续)(1)固定垫种类(2)固定垫使用方法使用固定垫时,应根据骨折的类型、移位情况,在适当的位置放置固定垫,常用的固定垫放置法有:一垫固定法、两垫固定法及三垫固定法。5、扎带扎带的约束力是夹板外固定力的来源,扎带的松紧度要适宜。临床常用宽1~2cm布带,将夹板安置妥后,依次捆扎中间、远端、近端,缠绕两周后打活结于夹板的前侧或外侧,便于松紧。捆扎后要求能提起扎带在夹板上下移动1cm。一、外固定(续)6、夹板固定的操作步骤选择合适的夹板,并将所需用的固定器材均准备齐全,整复完毕后,在助手维持牵引下,如需外敷药者将药膏摊平敷好,再将所需的压垫安放于适当的位置,用胶布贴牢。将棉垫或棉纸包裹于伤处,将夹板置于外层,排列均匀,板间距为1~1.5cm为宜。板的两端勿超过棉垫,骨折线最好位于夹板之中央,由助手扶持板,术者依次捆扎系带,两端扎带距板端1~1.5cm为宜,防止滑脱。一、外固定(续)7、夹板固定后注意事项(1)抬高患肢,以利肿胀消退。(2)密切观察伤肢的血运情况。(3)注意询问骨骼突出处有无灼痛感。(4)注意经常调节扎带的松紧度。(5)定期进行X线检查。(6)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一、外固定(续)(二)石膏固定1、石膏绷带的用法:将石膏绷带卷平放在30~40℃温水桶内,待气泡出净后取出,以手握其两端,挤去多余水份,即可使用。2、石膏绷带内的衬垫:为保护骨突部皮肤不受压致伤,包扎石膏前必须先放好衬垫。常用的衬垫有棉纸、棉垫、棉花等。3、石膏绷带操作步骤一、外固定(续)4、石膏固定后注意事项(1)在石膏未干以前搬动病人,注意勿使石膏折断或变形。(2)抬高患肢,注意有无受压症状。(3)手术后及有伤口患者,如发现石膏被血或脓液浸透,应及时处理。(4)注意保持石膏清洁,勿使尿、便等浸湿污染。(5)如因肿胀消退使石膏松动者,应立即更换。一、外固定(续)(三)牵引疗法牵引疗法是通过牵引装置,利用悬垂之重量为牵引力,身体重量为反牵引力,达到缓解肌肉紧张和强烈收缩,整复骨折、脱位,预防和矫正软组织挛缩,以及对某些疾病术前组织松解和术后制动的一种治疗方法。牵引疗法有皮牵引、骨牵引及布托牵引
本文标题:骨伤治疗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788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