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二讲-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第二讲货币需求理论及其发展货币需求理论的核心问题•一、什么是货币需求?人们为什么要持有货币(持有货币的动机)?•相关链接:货币职能问题(交易媒介?价值贮藏工具?计价单位?)。•二、人们需要持有多少货币(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相关链接: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的变动如何影响货币需求?•三、如何计量人们所需的货币量(货币需求的计量模型设计)?•相关链接:交易支付制度、货币乘数、货币流通速度、货币需求函数的计量等。•四、货币需求同实际经济活动间的关系是什么?等等。•地位:货币需求理论与货币供给理论是货币经济学的基石;为货币政策操作提供理论支撑。•意义:•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相互作用决定均衡价格水平。•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冲击通过价格水平影响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等名义变量,乃至产出、消费及劳动投入等实际变量。主要内容•一、货币需求理论发展动态•二、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主要参考文献•1、(加)杰格迪什·汉达,《货币经济学》第3篇4、6章。•2、(美)卡尔·E·瓦什,《货币理论与政策》第3章。•3、黄宪等编著,《货币金融学》(第二版),第15章§3、§5、§6。一、货币需求理论发展动态•(一)货币需求的分类•(二)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特征(一)货币需求的分类•一类是商品流通中产生的货币需求,表现为实体经济运动对货币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数量要求。•另一类是人们因贮藏财富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即资产需求,表现为各经济主体为争取最大收益而产生的货币需求。•(二)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特征•分析方法上,侧重于微观分析,注重从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上考察货币需求的规律性。•机会成本变量被引入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使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更加丰富,尤其是后凯恩斯学派的发展。•更多地采用数学模型表述经济思想,理论模型简洁精巧。•1、20世纪70年代以前,货币需求理论主要在总量模型基础上改进和扩展•代表性论述:•托宾、鲍莫尔的现金交易需求模型;•托宾的资产组合选择理论;•弗里德曼的恒久收入消费函数、包含全部财富存量和名义收入流量的货币需求函数等。•2、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学家开始注重对货币需求理论微观基础的研究•基本观点:宏观经济研究的总量关系是个量的集合,个量是微观主体经济行为的结果,宏观经济学必须建立在相应的微观基础之上。•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何将货币引入一般均衡的微观经济模型。•主要思路:在凯恩斯主义的IS-LM分析框架内寻找微观基础,将新古典货币需求理论融进凯恩斯主义的分析框架内。•将货币引入一般均衡模型的基本方法有三种:•(1)认为货币是一种资产,主要用于资源的跨时转移,强调货币的价值贮藏职能(萨缪尔森,1958)。•(2)假设货币直接产生效用,将货币余额直接置于模型中经济主体的效用函数中(希徳劳斯基,1967)。•货币效用含义:当货币不用于交易时,持有货币带来的直接效用;由货币与时间互相替换产生的效用。•(3)假设进行交易时,一定要预先支付现金,因为物品不可直接买卖,要通过货币这一特殊中介才能进行交易(克洛尔-Clower,1967)。•这些研究试图将货币引入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对货币多种表现形式的研究,均建立在经济个体选择理论的基础之上。二、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一)交易性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二)预防性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三)投机性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一)交易性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凯恩斯的基本观点:收入是影响交易性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发展:探讨利率、通货膨胀率、收入和支出的数量与时间的不确定性、交易技术等因素如何影响交易性货币需求,实现货币均衡。•主要理论基础:交易成本理论;预期理论。1、鲍莫尔(1952)的平方根公式•研究的主要问题:当人们持有货币和其他资产时,为使交易成本最小化的交易性货币余额的决定。•结论:交易性货币需求取决于利率水平的高低,二者负相关。•意义:1950年代以后的研究均是在此基础上的拓展。•代表作:1952年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的论文《现金的交易需求——存货理论分析》。•第一次深入分析了交易性货币需求同利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平方根定律”(TheSquareRootFormula),即鲍莫尔模型。•理论创新:将管理科学中最优存货控制理论,运用于货币需求研究。•理性经济主体的选择:将暂时不用的货币转化为生息资产获得利息收益,在需用货币时再将生息资产变现为货币。•问题:生息资产变现中存在交易成本,鲍莫尔称之为“佣金”。•理性经济主体的再次选择:在利息收益和交易成本之间权衡得失并作决策。•利率越高,利息超过手续费的机会就越多,从而就可以更多次地把货币变为生息资本,即降低货币持有额。•结论: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同样是利率的减函数。•平方根公式:分析持有货币的交易成本与机会成本。•三个假设条件:•(1)设某一时期可预期的交易支出为T,每次出售证券变现获得的货币量为C,如果全部交易支出均需使用货币,则变现次数为T/C。•(2)设每次的交易成本为b,总手续费为b×T/C。•(3)设支出是连续和均匀的,即变现后获得的货币均以固定比例和平均速度支出,经济主体手中平均持有的货币余额为C/2。•当市场利率为i时,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为C/2×i。•持有货币的总成本=交易成本+机会成本•以K表示。•总成本K可由下式表示:••求K的极小值,对公式求C的一阶导数,并令其为零。•含义:总成本最小时的货币持有额。2iCCbTKi2bTC•总成本K最小的交易性货币需求可写为:•这就是著名的“平方根公式”。2ibTMd2C•公式的含义:•交易性货币需求,不与交易(或收入)总量依同一比例变化,而与交易总量的平方根依同一方向变化,这称为“平方根定律”。•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相关,只要交易成本b≠0,就需持有一定的货币。•若b=0,则无需持有货币,这就印证了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功能。•鲍莫尔对货币需求理论的重大发展:•第一,论证了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也受利率变动的影响。•意义:为凯恩斯主义以利率作为传导机制的理论提供了新得证明,货币政策如果不能影响利率,那么它的作用就会很小,甚至无效。•第二,根据“平方根定律”,假定其他条件不变,货币需求的变动在比例上小于收入水平的变动。•意义:增加一定比例的货币供应量,会导致收入更高比例的增长,即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作用远大于预期。由此强调了货币政策的重要性。•缺陷:•第一,理论与实证研究结论出入甚大。•经济学家对利率、收入与交易性货币需求之间变动关系计量分析的结果证明,货币需求对收入的弹性不是常数,而是在1/3~2/3之间,甚至在更大范围内波动的变量。•鲍莫尔把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固定为1/2的推论,成了其理论最大的弱点。•第二,该理论假设任何企业和个人的收支都是已知的、可预料的和完全有规律的,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意外收入超过支出或支出超过收入是现实中的常态。前者使货币余额迅速增加,后者可能使货币余额急剧减少。所以,平均货币余额并不很稳定。•第三,该模型没能区分交易性货币需求对不同收入的家庭或不同规模的企业所具有的不同利率弹性。2、现金先期模型(CIA)•模型的贡献:在均衡模型中引入货币变量,并证明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在效用函数中的作用。•模型的提出:克洛尔(Clower,1967)。•“克洛尔约束”(现金约束):假设在交易过程中,部分或全部的商品购买必须使用现金。•当期持有的货币只能购买下一期的消费品,人们在确定当期持币数量时,必须面对“现金先期”约束(金融制度约束)。•“克洛尔约束”的意义:•摒弃了货币效用函数(MIU)模型中时间与货币可以互相替换的设定,认为时间与货币在交易过程中不可替代。•“克洛尔约束”规定购买商品必须使用货币,从技术上讲相当于在模型上加了一个现金约束,货币正是因为充当交换媒介而具有价值,对货币的需求也因此取决于经济中交易技术的性质。•个人优化决策中的两个约束:标准预算约束;现金先期约束。•CIA约束的具体表现:全部或部分消费品面临预付现金约束;消费品和投资品面临预付现金约束。•卢卡斯和斯道克(LucasandStokey,1983)认为,消费品中的现金交易部分存在约束,而信贷商品则无约束。•最简单的预付现金约束的数学形式:•这相当于规定了下述交易技术:•当时,交易时间为零;•当时,交易时间无穷大。•P:价格,C:消费品。tttpcMtttMpctttMpc•斯文森(1985)在使用简化CIA模型时抽象掉了不确定性。•经济主体的目标:选择消费和资产持有的最大化。•现金先期约束的含义:个人在t期的消费支出不能超过t-1期持有的实际货币余额加上本期期初得到的政府转移支付。•如果持有货币有机会成本,则选择一个适当的货币持有量,使其刚好能实现既定的消费支出。•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货币持有量与实际愿意支付水平间的不确定性(二者间存在偏离);•实际收入和预期收入间的不一致;•未预计到的物价波动可能增加货币持有的实际价值。•这些因素影响货币需求。•问题:在不考虑上述因素的条件下,满足交易需求的货币持有量应是多少?•经济主体最优化消费和资产持有模型:••式中,0β1为主观贴现率,•表示在t期消费c是一个有界、连续可微、严格递增及严格凹效用函数。•原因:效用函数随消费水平的上涨而增加,但是边际效用递减,效用水平的增长不及消费水平的增长。)(tcu)(max0tttcu假设t期生产所带来的收入不能用于同期的消费品采购,经济主体面对以名义数值表示的预算约束为:式中,:经济主体在t期拥有的经济资源;:t期生产形成的收入;:扣除折旧后的资本存量现值;:货币持有额;11111()(1)ttttttttttttttttPPfcPkMTIBPcPkMBt1)1(tk1tM1()tfc•:政府的转移支付;•:在t-1期持有的名义债券的本息收入;•:从t期到t-1期的名义利率。•问题:经济主体如何在这些资源约束下,选择消费以及留给t+1期的资本,债券和名义货币持有额。tT1tB11ttiI•假设某些商品交易必须通过货币才可以进行,经济主体不仅受上述条件约束,而且受制于现金先期约束。•假设经济个体每一期初持有并收到一次性名义转移支付。如果商品市场先开市,那么CIA约束的形式为:••其中c为实际消费,p为总价格水平,T为政府一次性转移支付。1tMtTttttTMcP1•由于模型不存在任何的不确定性,经济个体在持有时已经知道,将上式以实际价值表示:•∏t为1加上通货膨胀率。1tMtPttttttttmPTPMc11•约束条件表明:•经济个体在t期的消费支出不能超出t期所持有的实际货币数量(上一期持有的实际货币余额加上期初政府的一次性转移支付)。•现金先期约束条件排除了t期生产收入用于t期消费支出的可能性,即在购买行为之前经济个体必须持有货币。•在排除不确定性因素后的确定性分析中,只要持有的货币存在机会成本,经济主体就会持有与其所进行交易相匹配的货币额。•经济主体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是名义利率,只要名义利率为正现金先期约束就能产生实际作用。•经济主体最优消费、资本与货币持有选择的一阶求导结论:•货币的均衡价值(即现期价值)等于未来收入流的折现值。•特点:货币的未来收益是以流动性服务形式表现的。•当现金先期约束不起实际作用时,流动性服务没有价值,货币没有价值;•当现金约束有实际作用时,货币因能提供流动性服务而具有价值;•名义利率为正时,现金先期约束有效。•CIA模型的贡献与不足:•贡献:有效地将货币引入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不足:在强调货币交易媒介职能时,忽视了其他交易形式的存在,缺乏对交易技术的分析,无法回答为什么有些商品和资产能充当货币,而有的则不行的问题。(二)预防性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凯恩斯的基本观点:收入是决定预防性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发展:预防性储蓄或预防性财富是决定预防性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影响预防性储蓄的主要因素:•(1)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如失业后寻找工作的可能性,收入增长,社
本文标题:第二讲-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790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