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浅谈金圣叹的小说理论
龙源期刊网浅谈金圣叹的小说理论作者:左新洋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3期摘要:金圣叹是中国古典小说理论发展过程中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的小说理论,高屋建瓴而又富于创新,使明清小说理论真正地系统化、体系化,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金圣叹的小说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性格论、技巧论和鉴赏论。本文即从这三个方面对金圣叹的小说理论进行简单地分析。关键词:金圣叹;明清小说;性格论;技巧论;鉴赏论中图分类号:I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021-02明清是小说发展的高峰时代,各种小说作品层出不穷;与之相应,这一时期的小说理论也逐步地发展完善。在金圣叹之前,明代中期已经对长篇小说的特征有了初步认识,“小说”概念也更加精确化;到了明末,冯梦龙、凌濛初等人进一步迎合市民阶级的需求,在小说形式革新和内容革新方面提出了语言由文变俗、描写对象由奇变常等理论。但这些小说理论多为零星分布,既不全面,也未形成体系。真正使明清小说理论体系化的,则是金圣叹。金圣叹从来没有写过像《文心雕龙》这样专门的文论作品,他的小说理论,都是以“书评”这种独特的方式展现给世人的。他的小说理论集中体现在对《水浒传》的评论上,包括他所作的三篇序,托名施耐庵作的一篇序,《宋史纲》、《宋史目》批语,《读第五才子书法》以及正文的评点,评点又包括楔子和七十回的每回回前总评、双行夹批与眉批。总得来说,金圣叹评论的篇幅之长,对于作品分析的细致和理论性之强,不但在《水浒传》评论的历史上前无古人,对明清小说理论发展所做的贡献也是居功至伟,到金圣叹,小说理论才真正体系化了。具体来说,金圣叹的小说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性格论性格论是金圣叹小说理论的精华,也是最有创新意义的部分。它的创新性在于,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把“性格”作为基本术语在文学理论中运用,也从来没有人对“性格”的内涵以及小说创作中人物性格的表现作系统的细致的说明。金圣叹把人物塑造作为小说创作的基本环节,进一步把个性化作为人物塑造的重点加以研究,这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上是具有先驱意义的。虽然中国古代的文论中很早就注意到性格问题,比如曹丕《典论论文》中就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刘勰《文心雕龙》也说:“才有庸俊,气有刚柔。”这龙源期刊网个“气”就是气质、才性,也就是个性的意思,与作家个人的性格有关。但由于长期以来小说不登大雅之堂,因此传统的文论只注重诗歌和散文,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塑造也就无人论及。至明代开始有人渐渐零星地涉及到人物性格塑造问题,这些论述虽然不系统,但也为金圣叹建立成熟的性格理论做了有益的探索和铺垫。金圣叹的性格论主要包含这样一些内容:首先,金圣叹认为,塑造人物性格是小说的中心任务,塑造了生动的性格是优秀小说艺术成就的主要标志。在评点《水浒传》时他说:“别一部书,看过一篇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百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金圣叹把人物塑造置于小说创作的中心,让情节安排服从于人物塑造,令作者观点通过人物形象流露出来,突破了传统讲史、话本“情节重于人物”的做法,是小说理论走向成熟的表现。其次,金圣叹正确的理解和阐述了性格的涵义。金圣叹反对用类型性解释性格,而主张用个别性格解释。他认为性格的个别性,正是“良史苦心”的结晶。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一文中,金圣叹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水浒传》写一百八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两个人,也只是一样。”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但他认为《水浒传》塑造人物之所以成功,关键就在于写出了人物的个别性,这是很有道理的。再次,金圣叹论述了人物性格的表现。性格是内在的特质,要通过人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流露出来。在《水浒传》序三中,金圣叹讲道:“《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也就是说,人物的性格,要通过人物的神情、语言、动作来表现。而金圣叹分析得最细致、最深入的是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他给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起了个专门术语——“声口”,并在评论水浒人物语言时多次用到,如杨志押送生辰纲一回,对老都管的话,金本有评语说:“看他说来便活是老奴声口;”对林冲投奔王伦时的一番自荐,又评论道:“虽非世间龌龊人语,然定非鲁达、李逵声口,故写林冲另是一样笔墨。”金圣叹不但分析人物对话的内容,他的精细更体现在他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态、句式和口气上,尤其注重人物语言的生活化。《水浒传》第四十六回,杜兴转述祝彪等人的话说:“把你那李……李应捉来”,金圣叹批道:“叠一李字,便活画出气极后,说不出话来时”,点明了语态对表现神态的作用。二、技巧论金圣叹之所以要批书,是因为他觉得普通读者不会看书,把作者的用心都埋没了;因此他批书的重点,也是着力最多的地方,便是小说写作技巧,尤其是他总结《水浒传》的写作技巧,十分精当,对后人的小说创作很有借鉴作用。首先,他十分重视技巧的作用,并认为作家的技巧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和磨练获得的。在《水浒传》第十一回总评中,他说:“夫人胸中有非常之才者必有非常之笔,有非常之笔者必有非常之力。夫非非常之才无以构其思也,非非常之笔无以擒其才也,又非非常之力,亦无以龙源期刊网副其笔也。”“笔”就是技巧,不具备写作技巧就无法把作者的构思、想象恰当地表现出来。与此同时,他又强调作家的写作技巧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磨练获得的。他认为“才”包括“材”和“裁”两重意思,材指的是天分,裁指的是对文学原料的精心裁剪、处理,也就是技巧;他强调天分是不能学得的,所谓“世不相延,人不相及”;而技巧却是可以学的,只要用心和下功夫,就能写出好作品。那些自恃天分却不去努力掌握技巧的人,“无法于手而又无耻于心”,写作是不会成功的。其次,具体谈论写作技巧时,金圣叹提出运用技巧最重要的在“活”。《水浒传》描写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之后又使禅杖给众破皮们看,用了个词形容说“使得活泛”,金圣叹就在“活泛”之后批道:“二字是作文妙诀。”“活泛”金圣叹提倡作文的一贯见解,他说《三国志演义》描写战斗,总是千篇一律地只一合或若干合将敌将斩于马下,非常死板;而《水浒传》写阵容时,“洒笔布墨,便有无数阵图摆出。”这充分说明,金圣叹反对硬套固定的写作程式,而提倡写得“活”、写得生动有创新。再次,在谈论写作技巧时,金圣叹还提出了有价值的几点看法。一是指出结构要有整体感,要注意统一性。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他说道:“《水浒传》70回,只用一目具下,便知其二千余纸,只是一篇文字。中间许多事体,便是文字起承转合之法。”我国古代长篇小说,有很多通常经历了民间流传再经文人加工的成书过程,因此常常缺乏严密的整体构思,连金圣叹最为赏识的《水浒传》百回本和百二十回本也有此缺点,因此金圣叹将其删定为70回,结构就紧凑严整地多。二是强调结构本身的形式美,即讲求对比、和谐、节奏等方面的美感,要求结构的巧妙安排要使读者欣赏时得到快感。中国古代的文论中,非常强调诗歌和散文的节奏美;金圣叹将这种节奏美也引申到了小说创作中,作为小说形式美的一个规律来强调。金圣叹多次讲到这一点,例如在《水浒传》第三回的夹批中说:“夫千岩万壑、崔嵬突兀之后,必有平莽连延数十里,以舒其磅礴之气;水出三峡,倒冲滟淯,可谓怒矣,必有数十里迤逦东去,以杀其奔腾之势。”金圣叹的评论喜欢用自然景物、音乐来比喻小说结构的节奏美,表明他是从形式美的角度提出要求,注重形式的相对独立性和文学作品形式因素给予读者的美感享受。三、鉴赏论金圣叹批书,不仅是要教给别人怎样读《水浒传》、《西厢记》等,而且要通过读这几部书教给别人读“一切书”的方法。所以,他在一些评点中讲到了很多文学鉴赏的一般理论,而且他对作品的不少中肯的分析,在鉴赏方法上也对读者有启发作用。首先是鉴赏态度。我国古人对于鉴赏诗文要求吟讽品味,反复玩味字里行间之妙。一目十行的读书方法在小说阅读中十分普遍,虽然读小说没有必要像读诗文那样字字玩味,但是这样的“快餐式”阅读往往令读者不能体察作者艺术上的良苦用心。针对这种情况,金圣叹要求用对诗文的鉴赏态度去读小说,从整体构思来考虑具体描写,特别是要求读者揣摩文字、章法。龙源期刊网《读第五才子书法》中他说道:“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虽《国策》、《史记》都作事迹搬过去,何况《水浒传》。”沉溺于故事情节而忽视艺术形式,是读小说的通病,但正当的文学鉴赏应当获得审美愉悦,而不是仅仅满足好奇心。金圣叹认为,正当的文学鉴赏包括对作品蕴含的社会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全面的感受和理解。“理会文字”是入门,但又不能局限于文字,还要于无字处读之,所谓“读书随书读,定非读书人。”(《水浒传》第十六回总评)读者阅读小说,最先接触的肯定是词句等形式方面的东西,但是在理会文字之后,文学鉴赏又要跳出局外,以便通过一个透视距离经过思考作出判断。例如在林冲火并王伦时,他“衣襟底下掣出一把明晃晃刀来,掿的火杂杂。”金圣叹对“明晃晃”、“火杂杂”等词句细细咀嚼,体会出“有山崩海立,风起云涌之势”,“不知是写人、不知是写刀,但觉人刀具活。”“明晃晃”、“火杂杂”从文字上看当然是写刀,但同时又是写人,写林冲的怒火中烧、杀心已定。这里看到刀的形象比较容易,但是要看出人的形象就要费点心思了,这就要求像金圣叹说的那样,首先理会文字,而后又要不只随书读书,要跳出局外进行细细玩味。金圣叹要求鉴赏不但要有正确的态度,还要有正确的方法。语言艺术形象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作者用语言材料塑造形象,读者往往不能直观地从作品中看到形象,而必须借助想象,把作品中的词句转换为内心感觉。从金圣叹的评点中可以看出,他非常自觉地进行这种转化。例如《水浒传》中刘唐给宋江送书和金子一段,还有武松出差归来看武大郎灵位的过程,金圣叹在评点中把小说并未详细写到的一一想象出来,而又合乎情理,简直像电影中的镜头一样,准确地复线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金圣叹所说的这种鉴赏能力,用当代的术语来讲就是在鉴赏过程中充分调动读者的生活经验,进行再建性想象。总之,金圣叹作为一名才华横溢而又细腻敏感的文学批评家,他的文学理论尤其是小说理论,高屋建瓴而又富于创新,使明清小说理论真正地系统化、体系化,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完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金圣叹是性情中人,他只是凭着自己的心性和才华进行文学批评,并未刻意地要建立自己的理论;但是他的确为后人,尤其是今天的古代小说研究者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我们应当给予金圣叹以崇高的评价。参考文献:[1]施耐庵.水浒传(金评本)[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2]曹方人,周锡山.金圣叹全集[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3]陈洪.金圣叹传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4]吴正岚.金圣叹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本文标题:浅谈金圣叹的小说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796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