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
2019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2.使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有的原因。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相关地理问题的水平。二.过程与方法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点,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理解。2.利用图表分析方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协助学生树立准确的宇宙观。【教学重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有的条件。【教学难点】地球上生命存有的原因【教学设计】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组成(提问)宇宙的含义和特点?——时间和空间的总和,是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的,是在持续运动变化的物质世界。(提问)什么是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有形式。(提问)就你所知,宇宙中有哪些天体?——有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自然天体和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人造天体。(例如,的太空垃圾:1965年在美国首次太空行走过程中宇航员爱德华华特遗失的一只手套,该手套正在以每小时2.8万公里的速度飞行。)宇宙中天体的类型及其特征:天体概念其他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自己能发射可见光的球状天体。其主要成分是氢和氦温度高,自己能发光,距离地球非常远。行星沿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转的球状天体本身不发光,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卫星绕行星运转的质量很小的球状天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其主要成分是氢与恒星相比,具有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的特点[彗星在扁长轨道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哈雷彗星是的大彗星,其公转周期是76年流星体行星际空间数量众多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大小不一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讲述)我们能够通过度析宇宙中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来了解和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系统的概念——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2)宇宙中的主要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组成其他地月系地球和月球地月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太阳系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银河系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庞大的恒星集团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2.7万光年河外星系银河系之外与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系统简称星系总星系银河系与河外星系当前所知的一级天体系统(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讲述)天体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其范围大小不同,通过度析天体系统的级别能够明确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地月系月球太阳系银河系八大行星及其它天体总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当前,已知太阳系中有九大行星。按照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见下图)阅读此图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找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说出地球的左邻右舍,明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2)了解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3)理解九大行星公转运动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的特征。(4)理解哈雷彗星轨道具有扁长形的特点。(5)理解九大行星的大小、有无光环、温度高低等基本情况。(讲述)总结及推倒太阳系中九大行星之最:(1)距太阳最近的是水星,最远的是冥王星。(2)距地球最近的是金星,最远的是冥王星。(3)体积和质量的是地球,最小的是冥王星。(4)平均密度的是地球,最小的是土星。(5)九大行星中逆向自转(自东向西)的是金星。(6)自转周期最长的是金星,最短的是木星。(7)九大行星中,距太阳越近,公转速度越快,公转周期越短。公转周期最长的是冥王星,最短的是水星。(8)轨道倾角和偏心率均的是冥王星,其次是水星。(9)卫星数目最多的是土星,没有卫星的是水星和金星。(补充)九大行星分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三.存有生命的行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地球是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地球上之所以会出现生命,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地球自身的条件由密切的关系。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1)稳定的光照条件生命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2)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1)地球和太阳的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2)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保存地球大气(3)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量,地内水汽逸出,产生降水,形成原始的海洋。(总结)所以,我们的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二】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使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使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水平。[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4.理论联系实际,促动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2.热力环流。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补充内容:大气的组成及垂直分层1.大气的组成:①干洁空气:N2、O2、CO2等②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③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2.大气的垂直分层:(1)对流层:①主要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②厚度:不均一(赤道达17~18千米;中纬度达11~13千米;两极地区8~9千米)③特点: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有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④意义:对人类影响最深刻的一层(2)平流层:①主要组成:干洁空气②厚度:从对流层顶至距地面50千米③特点: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④意义:该层中距地面21~23千米处为臭氧层,可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被称为“地球的保护伞”;该层有利于高空飞行(3)高层大气:①主要组成:干洁空气②厚度:从平流层顶至距地面2000~3000千米(地球大气的上界)③特点:又可划分为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热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散逸层④意义:该层中距地面80~500千米处为电离层,可传播无线电短波通信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几种常用的辐射形式:(物体本身的温度越高,其辐射的能量越集中在其短波部分)(1)太阳辐射——短波辐射(简介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2)地面辐射——长波辐射(3)大气辐射——长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3.太阳是地球的根本热源,而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活动]P29二、热力环流:1.产生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活动]P292.热力环流的形成:[比较各点气温与气压的大小]3.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1)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2)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3)城市风:高空风从城市吹向郊区,夜晚风从郊区吹向城市[活动]P30板书设计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二、热力环流:教学反思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画图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1.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2.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面上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①特点: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②意义: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3.风的形成:(1)高空的风: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根本动力(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风向与等压线平行(2)近地面的风: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根本动力(既影响风向与影响风速)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③摩擦力——永远与风向相反(既影响风向,也减小风速)[习题]:北半球一人背风而立,高压和低压分别在他的哪个方向上?板书设计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三、大气的水平运动1.气压梯度:3.风的形成:2.水平气压梯度力:教学反思略
本文标题:2019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797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