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季氏将伐颛臾•“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思想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幼年丧父,少时家境衰落。成年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山”(管畜牧)等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使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的生平先秦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百家争鸣墨家儒家法家道家孔子思想•一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二修身:“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三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四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正名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五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六品德:“温、良、恭、俭、让”《论语》是记录____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体,凡__篇,为__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____”。春秋语录20儒四书•论,纂辑的意思,应读lún;•语,言谈。•春秋时期等级制度王(朝)诸侯(国)大夫(家)•鲁国“三桓”犯上,是春秋时代各国贵族中以下犯上的普遍情况。鲁庄公有弟三人:长曰庆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三桓”。三桓者: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三桓”既强,其为乱之时便多了。最大的一次叛乱在昭公之时。据《史记》称,当时季孙氏因与后氏斗鸡生隙,而起冲突,昭公大概有一点恨季孙氏的跋扈,故站在后氏一边,助之攻季孙氏。这时叔孙氏、孟孙氏恐季孙氏败后自己的势力发生动摇,乃相救季孙氏,结果把昭公之军打败,并杀后照伯,逼昭公奔齐。“三桓”的势力,至此已登峰造极。•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的鲁国“初税亩”,表示公私斗争的导火线已经点燃了。鲁襄公11年(公元前562年),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对公室进行反击,“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把公室瓜分了。到了鲁昭公5年(公元前531年),三家调整了互相的分地,“四分公室”,季氏独得二份,其他二家各得一份。昭公企图剪除三家的势力,结果失败,被三家赶跑了。•孔子的时代,不但周王室不再有统率诸侯的力量,而且诸侯的权力也落到卿大夫手中,鲁国的季孙、孟孙、叔孙就把握国政,季孙氏更集中。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将伐颛臾字词成语整体赏析课文文中涉及了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家臣学生季氏冉有、季路孔子思考:师生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对话的?•季氏将伐颛臾•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如果可以劝阻而不加努力,于理不通,于情不合•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师生讨论:对于这件事师生的态度各是什么?(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分析)•学生的态度•老师的态度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文中学生的话:学生的态度:支持赞同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而在萧墙之内也。文中老师的话:老师的态度:批评反对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深入探究(一)•学生的语言、思想•老师的语言、思想冉有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有事夫子欲之后世必为子孙忧含糊其辞推卸责任强词夺理孔子的语气变化不满生气怒不可遏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希望各国诸侯能重用他,从而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但是他的辛苦奔波毫无收获,各国诸侯并不采纳他的主张。他从事教育,试图让他的学生继续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而现在,冉有和季路恰恰违背了他的原则,所以他的语气越来越严厉,终于怒不可遏。深入探究(二)•孔子的语言、思想•本文的论证方法孔子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引用名言巧设比喻君子品质不可伐斥失职讲道理(不满)先王封国邦域之中社稷之臣不必伐不当伐摆事实(生气)(怒不可遏)讲道理政治主张揭穿阴谋斥为人明观点洞世事文中体现的孔子的政治主张•明确:对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对外“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关键词:均和安修文德礼治仁政教化孔子一贯的政治思想就是礼制、仁政和教化。“礼制”是孔子所期求的社会秩序;“仁政”是这一社会的精神气质;“教化”是这一气质得以形成的途径,从而也是理想社会秩序得以实现的方式。“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仁”的含义主要有两层: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之仁”。“仁者爱人”包括反对“不教而杀”,主张“以礼教民”冉有、季路季氏孔子权臣家臣(学生)老师争权夺利礼治仁政文谋提问:孔子为什么要一直追问冉有?为什么不追问子路?明确:武勇主次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颜回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冉求在勇武方面出众的有:子路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言偃、曾参、公冶长本文的论证方法•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指导背诵•理清思路•抓住重点词句季氏将伐颛臾(语录体散文)•责无乃尔是过于•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矣——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也——不当伐•驳引用名言设比喻•斥君子品质政治主张揭穿阴谋晓之以礼晓之以理晓之以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冉有孔子•《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1)语录体散文。•(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3)为政以德、治国以礼的政治主张。•(4)孔子反对季氏攻伐颛臾的理由。•(5)以驳论为主、驳中有立的论辩方法。•(6)本文中的成语。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的安邦治国之道是什么?•孔子认为,国家的兴旺发达要靠修文德,即讲求礼乐的文教和仁义之政的德政,而不能动干戈。孔子曾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提倡广泛学习文化典籍,用礼乐制度来约束自己。孔子又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即以德政治民,就像灿烂的北斗被众星拱卫着一样。“修文德”,提倡周礼,施行德政,这是孔子的一贯政治主张。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不修文德而谋动干戈,只能使国家分崩离析,使百姓贫而不均,寡而不安。讨伐颛臾实行武力吞并之举是害国害民之策。孔子说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是什么意思?•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势力,但从谈话时的政治背景,在经济、军事利益方面看,他主要的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国的实力,最终目的是篡夺鲁国的政权。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论点,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性。•(甲)判断句•①是社稷之臣也——这是国家的臣属•(乙)疑问句•①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②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③则将焉用彼相矣?——那么还要辅助者干什么呢?•④是谁之过与?——这是谁的过错呢?•⑤如之何其废之?——怎么可以废除它呢?•(丙)否定句•①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我们两个都不想(这么)做。•②危而不持,颠而不扶。——面对险境(你)却不抱持,将要跌倒(你)却不搀扶。•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怕东西少而怕分不均匀。•④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⑤远人不服。——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从。•⑥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远方的人不归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⑦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国家四分五裂,(你们)却不能把守、保护(它)。•(丁)倒装句•(1)介词结构后置•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②谋动干戈于邦内•(2)宾格前置•①无乃尔是过与?(“是”为宾语提前的标志。)•(戊)被动句•①龟玉毁于椟中•(己)固定句式•①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推测语气,意为“恐怕……吧”);•②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要……呢”)•1.“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而不能来(之)”•2.“既来之,则安之。”——安,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定。三处均动词的使用动法,使……来(归顺)•3、“相夫子”——相,名词活用为动词。帮助季氏•4、①后世必为子孙忧②吾恐季孙之忧忧——指忧患的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有国有家者•“国”、“家”,奴隶社会中诸侯统治的地方叫“国”,大夫统治的地方叫“家”。“国”也指“国都、京城”,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两例中的“国”都指此义。今义“国”指国家,“家”指家庭。•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介词,用。“以”后省略了代词“之”(颛臾)。•为:做。•今义,以为:认为。•既来之,则安之:已经使他们来了,那么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今义——既然已经来了,那么就要安心下来。相焉用彼矣:辅助盲人走路的人,名词。夫子:辅佐,动词。是谁之过与:此,这,代词。无乃尔过与:提宾标志,助词。相相是是过无乃尔是与:责备,动词。谁之与:过失,名词。尔言矣:错,形容词。过过过•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语气词,用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吗”)•2.是谁之过与(同例1,表反问,可译为“呢”)•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
本文标题:季氏将伐颛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811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