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宁波博物馆案例分析建筑师简介——王澍1.1963年,生于新疆乌鲁木齐2.1985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学士3.1988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研究生4.1988至1995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5.2000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城市设计方向博士6.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宁州博物馆简介宁波博物馆,又名鄞州博物馆,是中国浙江省宁波市的一所综合性博物馆,宁波城市文化的核心与窗口。宁波博物馆为宁波市与鄞州区合办,于2008年12月5日开馆,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博物馆由普利兹克建筑奖首位中国籍获奖者王澍设计,建筑形态以山、水、海洋为设计理念,以民间收集的明清砖瓦组成瓦爿墙和毛竹铸成混凝土墙作装饰,突出江南民居的特色。馆内设有宁波历史、宁波民俗等常设展览,并与其他博物馆合作开设特别展览。其整个设计以创新的理念,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使之造型简约而富有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同时,充分体现了“独特性、艺术性、经济性、超前性、功能性和安全性”。场地分析宁波博物馆处在区政府大楼以南,市民广场以西,与广场东侧的文化艺术中心遥相呼应。地段为南北约260m、东西约110m的长方形,北面地界沿道路呈弧形。宁波博物馆主体建筑长144米,宽65米,高24米,主体三层、局部五层,采用主体二层以下集中布局、三层分散布局的独特方式。从远处看,宁波(鄞州)博物馆就像一艘扬帆起航的船,穿越历史时空,即将成为宁波的精神坐标。宁波历史博物馆坐落于鄞州区一片空旷的广场上,这个区域虽然是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宁波的一部分,看上去却像去年才落成的,这里是位于城市与田野的交接地带。场地处于一片由远山围绕的平原,不久前还是稻田,城市刚刚扩张到这里。近年新建的高层办公楼未被开发的稻田及拆迁的村落南侧不远,是一个公园,隔着公园是一大片麦田河水环绕中是区政府大楼和广场东侧为商住楼和高层小区历史博物馆文化中心政府办公楼宁波博物馆和鄞州文化艺术中心相呼应,建于中心轴线的西侧。河道是建筑的整体规划之一,湖水又显得自然,而博物馆和艺术中心,正是两块区域的缓冲。让动静和自然人文(联办)得到了有机结合。而博物馆使用了不到40%的基地,为将来的博物馆扩建以及发展留下了良好的空间。设计理念王澍认为,现代博物馆在强调功能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审美性,因为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特殊意义上的“展品”。宁波博物馆使用了上百万块旧砖瓦,在建筑界如此大规模运用废旧材料尚属首例。王澍设计宁波博物馆的灵感来自于它山堰和四明山。他说:宁波博物馆是一幢“半山半房”的建筑,下面是房子但上面是山体,这些山体就像四明山。博物馆主入口通道就像是它山堰的堰体。设计草图外观造型·其平面呈简洁的长方形集中式布置,但两层以上,建筑突显开裂状,微微倾斜,演绎成抽象的山体,这种形体的变化使建筑整体呈向南滑动的独有态势,宛如行进中的巨舟,耐人寻味。而在建筑内部,两层以上高低起伏的公共活动平台,从建筑整体隆起出5个单体,各具状态,形神兼备,光照整个空间,虚实相间,似又呈传统街区的格局和尺度。同时水域向北环绕建筑外围,使建筑环境具有江南水乡田园般诗情画意。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山,水与建筑之间的审美旨趣在独具意境中获得升华空间与流线“空的中心与边界,内与外,高与低,打开与关闭,无目的的漫游,行动与完全静止,轻与重,通过与突然中断,一瞥,从暗到明或从明到暗,偶遇,实体的实感,空间的空虚,纯粹物料的物感。如果说她的外表已给人一种强烈期待,真正的震撼应该在内部等着他。”——王澍人们从中部一个扁平的、跨度接近30米的穿洞进入博物馆。三道有大阶梯的山谷,两道在室内,一道在室外。四个山洞,分布在入口、门厅和室外山谷的峭壁边侧。四个坑状院落,两个在中心,两个在幽深之处。3.2空间与流线第二层线路图第三层线路图二层一层博物馆室内的中庭是展厅空间组织的核心,极简的体块处理和用竹模板浇成的素混凝土表面丰富的肌理成为变化空间的特色。顶层主入口次入口内院运输口4/22/2020宁波博物馆大门宁波博物馆的大门入口处远眺,给人一种气势宏伟,古朴厚重之感,而墙体上无秩序的开窗开口又给人一种呼吸自由之感。游览历程博物馆的入口处,开始是一片灰色地带,有一种由外入内的缓和与安适的感觉。走过灰色地带,向上望去是一处由玻璃质感的材料围和而成的巨大天窗,给人一种现代感,贴近自然呼吸的感觉,而从外到内,材料的改变,又有一种时代变迁之感,很符合博物馆的主题。进入博物馆内部是一个空旷带有休息处的大厅,大厅内的两个方向,分别有楼梯与电扶梯,给人一种方向感与流动感,楼梯的不规律性感觉很活泼,很有趣而从电扶梯一楼到二楼之间有一处小型平台,用来缓和空间,不会让游览者感受到拥挤,也可以用来休息,非常有趣味性~宁波博物馆二楼从扶梯来到二楼,向下望去空间的流动感不言而喻,非常强烈。向前望去博物馆的层次感也被设计师表现的淋漓尽致。宁波博物馆二楼转个弯,就是一个长廊,两边墙体的对比给我一种时间流逝、时代变迁的感觉,朝左望去是一个小型休息厅,可以供游览者休息以及查阅资料的场所,很人性化,而休息厅的尽头是另一个长廊,在感受时间的同时,也给人无限的遐想和趣味性~宁波博物馆三楼来到三楼,是一片开敞式的平台,平台上矗立着专题展厅、餐厅、咖啡馆的设施。有的墙体是混泥土,有的是古砖瓦墙体,墙面的材质形成对比,也体现出时光变迁之感。而木质的地板与前提的结合更是将博物馆的厚重朴实体现的淋漓尽致。宁波博物馆三楼在平台的中央就是开始进入博物馆的天窗,现在被各类展厅围绕在中间,形成一种古朴中包涵现代的含义,也是古今结合,符合博物馆的主题。而玻璃质感的墙壁围和就是二层的走廊。向下望去,水路结合有一种清新自然之感~4/22/2020宁波博物馆三楼三楼的尽头是可休息的楼梯,由两边墙体围和而成,墙体高而厚重,但墙体上的开口很好的缓和了墙体给人的压抑感,仿佛墙体在自由呼吸一般。再加上远处的风景和楼梯的秩序性,让游览者在休息的时候,不会感到枯燥。宁波博物馆外围景观系统入口处是通透的,办公入口环水,很好的将周边环境融入到建筑中。参观入口更贴近东西向道路。而另一边的办公入口处则在此处水上架了一座桥,起到很好的引导游客作用。这道水流同时寓意宁波历史从渡口到江口再到港口的发展轨迹。材料的运用“提升传统技术,这也是我们在使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体系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大量使用手工技艺的原因。技艺掌握在工匠的手中,是活的传统。如果不用,即使在形式上模仿传统,传统必死;而如果传统一旦死亡,我相信,我们就没有未来。——王澍瓦爿墙处理方法:旧砖瓦来自宁波周边地区,大多是宁波旧城改造时存留下来的,相当于把宁波历史砌进了博物馆。主要有青砖、骨砖、瓦,甚至还有打碎的缸片。年代多为明清至民国期间,甚至有部分是汉晋时期的古砖。这与博物馆本身“收集历史”这一理念是吻合的。清水混凝土墙处理:采用的特殊模板是毛竹做成的,竹条加入混凝土,在表面展现竹的纹理,体现环保理念,利用毛竹板随意开裂后的肌理效果。“竹条模板混凝土”是一种全新创造,竹本身是江南很有特色的植物,它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使其质感和色彩完全融入自然。材料的运用吊顶的构造颇有新意,金属件固定的混凝土条,随意交错排列,有一种竹条编制的吊顶的错觉。“使用‘瓦爿墙’,大量使用回收材料,节约了资源,体现了循环使用这一中国传统美德,一方面除了能体现宁波地域的传统建造体系,使其质感和色彩完全融入自然外,另一方面在于对时间的保存,回收的旧砖瓦,承载着几百年的历史,见证了消逝了的历史,这与博物馆本身是‘收集历史’这一理念是吻合的。而‘竹条模板混凝土’则是一种全新创造,竹本身是江南很有特色的植物,它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青砖的数量最多,他们的“出生”年代也多为明清至民国时期,有部分甚至是汉晋时代的古砖。不少青砖上,还刻有“福寿”等铭文。龙骨砖是传统建筑中用来压脊的较大的砖,带拱,与青砖拼砌,形成错落。龙骨砖与零碎的瓦片和缸片一起,成了外墙的“装饰图案”。材料细节龙骨砖是传统建筑中用来压脊的较大的砖,带拱,与青砖拼砌,形成错落。龙骨砖与零碎的瓦片和缸片一起,成了外墙的“装饰图案”。青砖的数量最多,他们的“出生”年代也多为明清至民国时期,有部分甚至是汉晋时代的古砖。不少青砖上,还刻有“福寿”等铭文。细部构成东北角看博物馆主体和附属建筑,两个体重的并置使人容易体会到真实的建筑尺度。博物馆入口近距离全面地展示了博物馆外墙不同材料的效果。博物馆屋顶平台上突起有几组展厅,行走其间,恍惚置身于传统院落中丰富变化的不规则街巷空间。屋顶上朝南的大台阶是休息的好场所,面对的远景是南侧的公园,公园中的假山正好对景。据悉这个颇有特色的瓦爿墙是50余个工匠用双手一片片堆砌起来的,历史200余天。为什么要用瓦爿墙?王澍说:一方面体现了勤俭的中华民族美德,另一方面,用这样的方式建造宁波博物馆,只有中国甚至浙江才有机会做,因为在浙东地区,光是砖瓦就有80多种规格,而在日本,欧美是根本不肯实现的。竹条模版混凝土墙面王澍说:毛竹随意开裂后的肌理效果,正是我想要毛竹纹理墙达到的艺术效果。总体分析首先就宁波博物馆而言,最大的特点就是瓦爿墙和毛竹模版混凝土墙面,运用大量回收的砖瓦砌成,这些砖瓦会诉说几代人的生活,更能拉近游客与博物馆的距离。宁波博物馆蕴含了一代人的感情和经历。我觉得灰,白,黑,红是新乡土主义建筑的主色调。试想在国际上传播文化最好的途径之一是画,画是最通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用的地域下最容易沟通的工具。而中国古画应该是以黑白灰为主色调的,因此在国际上更容易被认知。好的建筑必定有争论。建筑是应以传统为基础还是应当展望未来?我觉得应该将当地文化融入到建筑中,不应该摒弃一切周围环境条件以及文化特色,对当地人来说,某些物景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或者美好回忆。就像柯布在摒弃繁杂的装饰而追求新建筑精神的同时,他并没有忘记比例的重要性,因为他没有忘记古希腊雅典卫城带给他的那份感动!局部风景石材美术馆案例分析——隈研吾建筑师简介设计思想——负建筑负建筑是隈研吾提出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建筑风格。为了抵抗庞大而特立独行的建筑体,把建筑归隐于环境当中,并与特定的环境相连接的建筑。运用各种建筑设计手法,使建筑融入场所,最终成为与环境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建筑。我想让建筑成为一个不断变化的现象,随着气候、季节、地点不断发生变化,甚至在不同人眼中,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移动速度中,都能够有对建筑不同的感受。——隈研吾1材料的粒子化“在我画建筑草图时,我会创造一个跟将来要住在里面的人有关的故事。我想象着他或她置身于建筑中的心情,也想着材料的问题,想象着材料触摸起来的感觉、想象着材料如何影响心情与想法。这就像是人在决定冬天或夏天该穿什么衣服一样。自然的材料可以创造出心情的平和,建筑也是这样”。隈研吾认为混凝土抹杀了建筑材料的表现力和存在感,割裂了人与建筑、环境的关系。人们为了建筑物看起来“亲切”,而将自然材料作为装饰手段,但是建筑结构和装饰材料本应该是一体的。在隈研吾看来,粒子的确切寓意就好比水粒子与彩虹的关系—“水粒子在阳光下映射出彩虹”。因此,隈研吾将自然材料从装饰物中解脱出来,使之转化为粒子,粒子聚集起来生成建筑主体。2孔洞与间隙粒子之间的组合并非紧密粘合,而是有组织的预留出孔洞,使光、风、声音可以自由的穿过粒子之间的孔洞。正如无数水粒子形成的彩虹一样,孔洞使粒子建筑的质量消失了。孔洞是较小的存在,当应用于现代城市密度及人类生活的尺度时,无数孔洞集中起来就成为了“较大的”间隙。间隙是带有东方神韵的设计手法,类似于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带有独特的东方魅力。正如他所说:“过去那个混凝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面临的是新世代”。可以说,隈研吾作品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建筑物的孔洞与间隙。3消隐让建筑与环境统一“对我来说,理想的建筑不会让人感觉到它的存在,而只会感受到大自然。我的梦想是创造出完全不同的设计视野,建筑与景观的确是不同领域,但我想把他们合二为一
本文标题:博物馆案例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815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