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劳动社会学概述一、劳动社会学的产生条件劳动社会学始于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管理学家对劳动现象与劳动问题的研究。英国的查尔斯·布思,1889-1891年间出版了《伦敦人民的生活和劳动》;美国学者凡勃伦1904年出版了《企业论》一书。1959年,法国学者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劳动社会学”一词,并创办了《劳动社会学》杂志……(一)总体而言,涉及两种需求一是理论需求:工业化与后工业社会的复杂性提出许多需要解释的理论问题;二是实践需求:工业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巨大差别以及由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二)具体而言,包括四种因素1、社会因素:劳动过程与劳动领域内的劳动问题及衍生的大量社会问题,如剥削、异化、劳动环境恶劣、劳资冲突、生产效率低下、全球化的影响等。2、政治因素:反映着劳动过程中权力运作,各种利益群体的相互关系及其可能采取的社会行动状况如阶级对立与利益冲突等。现代政府加大关注力度,摆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力图塑造一种政府、企业和工会之间的利益平衡机制。种种政治需求是导致劳动社会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核心动力。3、经济因素:围绕着企业的生产、生产资料使用、产品/收益的分配、劳动者就业、失业与贫困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理性解释;促成了当前的人力资本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信任等问题的研究。4、价值—学术因素:劳动问题展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制度的不公正,促使研究者、制度化的教研机构、专业团体等开展研究。二、劳动社会学的涵义劳动社会学是一门用社会学理论体系和方法对劳动者的社会劳动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分支社会学。三、几个相关概念及其理解(一)什么是劳动“劳动”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也是大家最熟悉的词汇之一。5、美国学者奥斯汀:在其1996年出版的《劳动社会学:概念与案例》一书中,将劳动(work)定义为一系列从事与有酬职业有关的活动。7、教材:林勇的观点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是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劳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作为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活动,劳动同时创造了财富。(二)与劳动相关的几个概念1、劳动者2(1)广义上的劳动者——指一切具有劳动能力、并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人。(2)劳动社会学亦即狭义上的劳动者——所谓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地、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2、工作——是劳动的另一个层面,是人类通过劳动分工而进行的、有组织的、以获得劳动报酬为目的的生产活动。这一概念表明,广义上的劳动变成了狭义的有筹有偿劳动,变成了在一个特定组织中从事的劳动,即雇佣关系和经济交换关系建立后的劳动。3、职业——是指在业人口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种类。一般认为,职业是劳动专门化和劳动分工的结果,表明了劳动者在劳动组织中的专业化程度。四、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二)姚裕群/林勇教材的观点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2、劳动者3、产业关系/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过程5、劳动的社会结构6、劳动组织方式/劳动组织及其方式7、社会变迁中的劳动/劳动与社会变迁五、劳动社会学的特点第一,是一门应用社会学。直接涉及各种生产组织以及各种类型的劳动政策,其研究结果可以直接用于社会实践。第二,以“人”为中心。承认人的价值,非常关注弱势群体,为促进人的解放服务。第三,跨学科发展。第四,与社会变迁紧密联系,把社会发展作为劳动发展的核心。第五,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批判色彩。第二章劳动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心理第一节劳动的社会关系一、市场体制的四个运行主体(要素)1、直接进行经济运作的主体——企业;2、进行社会运作或者经济资源宏观配置的主体——国家;3、对企业的运作进行调节的无形主体——市场;4、作为市场参与者的劳动者——劳动者。二、市场体制下的运行主体间的六种关系1、国家调控市场(1)国家运用经济杠杆(如税收、银行利率、信贷等)、法律、法规、经济政策、自身经济实力(国有企业)和一系列的经济组织(如商会)、行政机构(如工商、税务等部门),对市场运行进行引导、控制、服务、监督,以调节宏观经济的运行。(2)国家对劳动要素配置的基本原则、方向作出规定和指导,从根本上决定了劳动市场的格局。(3)国家对市场体制中劳动要素的运作活动制定规则,如就业资格、雇佣制度(如订立合同)、最低工资、职业介绍管理规定等。(4)国家直接从事基础即低层次劳动市场的运作,即政府举办公益性劳动力市场机构,从事免费的就业福;3(5)市场对国家也有一定影响。一个社会的市场(总体状况等)发展水平,制约着国家的经济政策与劳动政策,也对国家的机构设置和工作内容有着一定的要求和影响。2、市场引导企业(1)企业作为经济单位,它的收益取决于市场。(2)企业的行为总目标,是在市场上寻求利益最大化。(3)在健全的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择员行为是由市场直接引导的。(4)企业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对市场有这一定的影响。3、国家对企业(1)理想的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到企业”,即国家不直接管理企业。(2)在理想的市场经济状态下,国家主管经济政策、产业发展方向、宏观总供求、经济环境、发展战略,并直接灌少量最关键部门和企业。(3)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作者。4、国家对劳动者(1)国家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存权,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保证经济活动人口(有就业要求的人)就业的实现。(2)国家通过法律和社会管理活动,达到平等的社会目标。(3)国家通过经济体制的选择、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运用,特别是工资政策和福利政策,刺激和调动劳动者的工作动力与积极性、创作性。(4)劳动者对国家而言,是纳税人,以成为法理意义上的国家主人。5、市场与劳动者(1)市场体制要求求职者个人素质与观念的提高。(2)劳动力市场是有着分层的,一般劳工处于相对不利的、由雇用单位“买方垄断”的地位。(3)健全的劳动力市场是公开、平等、全面、高效的市场。(4)劳动者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一个主体要素,对劳动力市场的设置、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有着具体的要求。6、企业与劳动者(1)企业与劳动者双方之间存在着平等关系。(2)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具有法律关系。(3)企业对劳动者负责。(4)劳动者对所从业的企业负责。三、劳动社会关系中的三方性结构(一)三方性结构的主要构成劳动者雇主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具有权威性的公共管理机构,扮演劳动者和雇佣者双方之间的“中间人”/协调人,从根本上解决双方互相矛盾又互相依存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和体制问题。此外,政府还在劳动政策制定、劳动标准制定、最低工资、劳动者社会保障等方面,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一系列管理。(二)三方性结构的要素所谓劳动社会关系中的三方性结构,是指在制定劳动法规、调整劳动关系、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政府、雇主和雇员代表共同参与决定,相互影响和制衡。4在现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这一结构包括三方面的要素:1、制定最低劳动标准:订立工资、劳动时间等基本劳动条件的标准,劳动条件不得低于所规定的标准。2、最低生活的保障:包括国家救济、免费医疗等社会保障功能,使在经济上不能独立的人也能得到最低生活的保障;完善各种社会条件,使他们的生存不受威胁。3、对工会组织在法律上的承认:工会有权参加关于劳动条件等方面问题的决策,同时对企业雇用职工、遵守最低劳动条件等方面,起实际的监督作用。(三)三方性原则——是指在社会劳动关系方面,实行劳工、雇主和政府三方面参与和进行协调的原则,这是有效地保障劳动者权益的体制性手段。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三方人员共同组成。第二节劳动的社会结构一、劳动的产业结构(一)产业结构的涵义——是指各个产业的劳动者占劳动者总体的比例。——是指在国民经济总体中各个不同产业的产值占产值总体的比例。(二)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三次产业分类法”。主要指:第一产业——主要是指广义的农业,从自然界取得产品的产业,从事初级产品和原始资料的生产,满足人们的消费,并为第二产业的一些行业提供原材料,居基础地位。第二产业——是指广义的工业,对农业等初级产品和原始物质资料进行加工,为社会提供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产品的各种制造业。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反映。也反映着该国家或地区人民的富裕程度。第三产业——是指那些在国民经济中担当完成流通、提供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各项活动。可分为四个类别:为流通服务的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服务的部门;为社会公共管理服务的部门。第二个层次:16个部门。依次为:属于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业;属于第二产业的: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地质勘查与水利管理业;属于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与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服务技术服务事业;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其他行业。第三个层次:行业分类。所谓的行业,是在社会劳动者从事社会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分工的集团概念,每一集团都具有特定的劳动对象、特定的劳动方式,为社会提供特定的劳动产品或劳动服务,因而具有特定的社会职能和社会地位。行业的构成有两个基本的要点:一是行业属于社会劳动者的集团概念,它指的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集合起来的一批劳动者;二是每一个行业都有同一类型的经济活动,它们生产同一类型的产品,提供同一类型的服务,创造基本相同的使用价值。二、产业结构变迁的一般规律与趋势英克尔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现代化的10条一般标准中提出了一个现代化的国家的指标与标准,例如:指标现代化标准服务部门产值比重≥455非农就业人员比重≥70识字、有文化人口比重≥80城市人口比重>50农业产值比重≤25劳动力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然后由第一、第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由“倒三角形”向“正三角形”转变。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第一产业即农业劳动者的比例很高,而第三产业劳动者的比重很低。二、劳动的职业结构(一)什么是职业美国学者瑟尔茨——职业是一个人所从事的为了使个人收入不断取得而连续地从事的具有市场价值的特殊活动,这种活动决定着从事该活动者的社会地位。职业范畴的主要条件是技术性、经济性和社会性。日本学者保谷六郎——职业是有劳动能力的人为了生活所得而发挥个人能力而向社会做贡献的连续活动的场所和工作。他认为职业有五个特性:经济性、技术性、社会性、伦理性、连续性。职业是劳动者为了生活所得而发挥个人能力,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报酬的、专门类别的工作,以及由此而获得的一种特定的劳动角色。职业成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符号和最重要的特征。职业与行业之间的关系:1、都是社会分工的产物;2、分工层次不同;3、内涵不同;4、发展趋势不同;5、学科类属不同;6、相互交叉。二、职业的特点1、同一性。2、差异性。3、层次性。4、基础性。5、广泛性。三、职业的功能(一)职业的个人功能1、经济性。2、工具性。3、社会性。4、职业是一个人获得非经济收入的主要通道。5、职业生活使个人进入一种社会情境,从而使个人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担当一定的角色。(二)职业的社会功能1、职业的社会分层功能;2、职业的社会整合功能。四、职业分类(一)职业分类的原则1、同一性;2、标准性;3、多级性;4、现实性。(二)职业分类的方法第一,职业标准编码法。——大类、中类、小类、细类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把职业分为四个层次,包括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所谓细类,即通常所说的职业。内容包括职业编码、职业名称、职业概述、职业定义、职业内容描述,以及属于本职业的工种的名称和编码。其中,八大类是指:1、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2、专业技术人员;3、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4、商业、
本文标题:劳动社会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826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