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曾蔚课件《老子》五章上课中间插入资料理解
《老子》五章中国文化历史中的神秘人物。湖南省岳阳县二中曾蔚神秘的出生•他的出生神秘,在道教的许多典籍中,有很多神话般的记载:•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又云:“玄妙玉女梦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年而生老子。”•上元经云:“李母昼夜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又云:“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传奇的人生•他的生平也足够神奇,有说他:“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也有认为老子应该是周太史儋。就连他的著作《道德经》的产生也众说纷纭,“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虽然很薄(不到六千中文字,因此足以用一张报纸登载),但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整个系列的道家哲学家,都用此书作为他们自己思想的起点。上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美国《纽约时报》将《道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对后世的影响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主张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关于《老子》《老子》又称《老子五千文》、《道德经》或《道德真经》。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是其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积累老子名言(摘录红字部分并背诵)•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6、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9、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到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积累老子名言(摘录红字部分并背诵)•10、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11、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1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13、不出户,知天下。•14、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积累老子名言(摘录红字部分并背诵)•1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16、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17、知足之足,常足矣。学习经典方法1、读——诵读一遍。•2、译——逐句翻译,不懂的字词留下记号。•3、悟——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地写下你对这一章节的理解,再联系生活与阅读体验,感悟其精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无:天地万物最原始的状态;有:天地万物发生的根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有”都是对“道”的特性的说明,说它“无”是因为天地初生时除了“道”什么东西也没有.说它“有”是因为万事万物萌发,发端于此,换句话说,“道”是“无”中“有”,“有”中“无”.道,如果说得出,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说得出,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用“无”来命名万物之始,用“有”来命名万物之母。第一章宇宙观——“道”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说道“无”是因为天地初生时,什么东西都没有-----说道“有”是因为万物萌芽于此。1、构成世界的实体2、创造宇宙的动力3、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5、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的特点:(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道是《老子》中最高的哲学范畴,设立“道”是为了方便阐述其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而已,含义有: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著作《老子》中认为天地万物大的本原为“道”,全书即围绕“道”这一范畴展开,“道”是“无”,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无”生“有,万物由此产生。“道”永远存在,运行不息。可以说“‘道’是中国古典哲学无可争议的最高范畴,道论则可称为中国哲学的缩影”。——陈鼓应等《老子评传》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张岱年《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理解:本章内容分两层次。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立统一的法则。世间万物,都是。体现出来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第二层意思: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的观点。此处所讲的“”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不强作妄为。“圣人”并非不作为,“生”、“为”、“功成”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要工作,但不能扩张私欲,应该“不有”、“不恃”、“弗居”。相对的无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第二声),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治国主张------无为而治•本章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立依存转化的例子,由此推论出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无为而治。•“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在一个社会生活里,老子要人发挥创造的动力,而不可滋生占有的冲动。•“生”“为”“功成”•要人去工作、去创建、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力量,去成就大众事业。•“生”和“为”即是顺应自然去发挥人类的努力。然而人类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据为己有。•“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占有的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自己的占有欲,因而老子极力鼓吹“功成而弗居”的精神。老子强调“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以当时的兼并战争为不“慈”,发展生产为不“俭”,各国争雄为“为天下先”。它断定这些都是走往死路的。这是没落奴隶主贵族对于新兴地主阶级的诅咒。强调“不争之德”,强调“无为”。柔弱的东西不爱好去逞强,不爱好去争斗,因此他们才能天长地久。身处乱世,为保全自己,所以强调“人须柔弱”不争。“无为”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我有三宝,持而有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你赞同这种观点吗?是不是太消极了?•怎么看待“清静无为”?•人有思想、知识、情欲、作为,“有为”本是人类生活的自然趋势。而有意地不作为以求回归自然原始,实乃违反人之自然天性。•“无为”悖乎人类生活的趋势,逆乎生活创造进步的主流。受其影响,国人生活萎靡不振,道家之流毒亦难辞其咎。•然叫人减低欲望,保养自身,亦可救弊,亦可养人。•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抛弃一切聪明智慧,人民才会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一切仁义道德,人民才会回归孝顺慈爱;抛弃一切机巧和利益,盗贼才能消灭。抛弃圣智、仁义、巧利这三种东西,光作为原则提出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依从:表现单纯、坚守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第三章治国主张------去除???•具体论述治国主张,论述该去除哪些东西?•-------•知识、智慧成为了人们雕饰言行弄虚作假博取功名富贵的手段。•天地大道,本无仁可言。•讲求仁义,表明大道已失。•人天性就讲孝慈。不讲仁义,百姓自然能回复到上慈下孝的状态•对百姓怀有“仁”属多事之举,必然会打扰干涉百姓生活,•国家也就不宁静。•治国者无欲,则不积聚奇巧器物,“不见可欲,则民心不乱”。大道废,有道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八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去除圣智、仁义、巧利刍狗老子《道德经》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话——一般人批评老子这句话为阴险、刻薄,看事情太透彻。因为他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或者故意曲解来作幽默用的。老子“刍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来是作祭祀用的牺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如现在的冷猪头、牛、羊等。后来由于社会风气的演变,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相当于后世在拜拜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丢到垃圾堆里去了。儒家常说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其实天地无所谓仁与不仁,遵循的是自然之道。在天地看来,万物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当台风一刮,既要刮到我的家,也要刮到你的家。它要到那最豪华的富人家里去一趟,也要到那乞丐家里逛一圈。它要刮到皇帝家里,也要刮到阿猫阿狗的家。还要刮到那小小蚂蚁的穴里。天地不仁,就是天地的大仁之处。很多人听到这里就又不明白了。怎么不仁,反而就是大仁了?是的,正因为不仁,看待万物都是如一,所以才是真正的平等、公正,所以才是真正的大仁。天地不仁,是说天地无私-----相对论理解了大仁不仁,也就理解了齐物论里的如下的这么一段话了。--------------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天地不仁,天地无私。我们要效法天地,凡是能做的,都做了,没有条件。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而我们人帮助了人,都往往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所以真正要成为圣人,就要效法天地的这种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人之所以对万物差,是因为人的主观,人的自私的观念。正言相反一个社会在标榜什么,我们就要朝反方向去思考思考社会在标榜仁义道德,那么说明设个社会出现了不仁义,不道德的现象俗话说,“缺啥补啥”,只有社会出现问题了,比如说天下大乱、背情绝义了,才会有忠臣良将、孝子贤孙的出现,人们也才需要他们来做榜样,矫砭时弊。今天,我们呼唤公平正义,提倡和谐,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不公平、不正义、不和谐”的事太多了些……我们怎么看待第二则呢?是不是真如有些人所说的老子所宣扬的是“反仁义、反智慧、反忠臣、反孝子”的愚民政策呢?我们先谈“仁义”。老子生活的周朝主张以“礼乐”治国,人们都
本文标题:曾蔚课件《老子》五章上课中间插入资料理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862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