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种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种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自治区农业农村经济积极适应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妥善应对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攻坚时期。为正确把握区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和发展态势、引领自治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转发自治区发改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新政办发〔2009〕173号)和《农业部关于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要求,结合新时期夯实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稳定与繁荣的基本要求,编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种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第一章“十一五”农业发展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一、主要成就“十一五”期间,在中央和自治区强有力的强农惠农政策带动下,自治区各级党政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把“三农”问题摆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有力措施,在各族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较好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发展目标,取得了巨大成就。(一)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2010年与2005年相比,全区农业总产值1376.89亿元,增长231%。粮食总产量1170.70万吨,增长33.5%,实现了粮食生产“区内平衡、略有节余”总体发展目标;棉花总产量达到247.9万吨,增长26.7%,棉花总量、单产、商品调拨量等连续18年位居全国首位;油料总产量66.62万吨,增长71.1%;甜菜总产量486.97万吨,增长16.2%;全区地方西甜瓜总产量405万吨,增长80%;蔬菜总产量1233.8万吨,增长43.1%,其中生产反季节蔬菜241万吨,增长102.7%。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273.6万千瓦,增长39.05%,全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80%,位于全国第二位。乡镇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完成增加值200亿元,增长88.4%。(二)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已形成面积超200万亩以上的粮食主产区5个、100万亩以上的棉花主产区5个、15万亩以上的油料主产区4个;设施农业异军突起,反季节蔬菜、瓜果、食用菌、花卉等设施农业初具规模,2010年面积达到108.9万亩,比2005年增加1倍多;以酿酒葡萄、啤酒花、枸杞、红花、番茄、甜菜、油葵、亚麻等为主导产品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的份额,已形成若干区域性优质高产特色产业带,成为国内外极具竞争力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其中番茄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占世界产量的20%、出口量占国际贸易量的1/4;红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60%以上,啤酒花和枸杞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70%和50%以上。(三)农业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积极推进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农村沼气工程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启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金农工程”、退耕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和测土配方施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区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4%,农业病虫害有效防治面积达到3500万亩,防治处置率达到95%,绿色防治面积占到总防治面积的30%,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400万亩;已有50万个农牧户用上了清洁燃料,受益人口近200万人,农村人居环境继续改善。(四)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迅速崛起,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设施农业每年以10万亩以上速度扩张,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产业,2010年温室大棚平均亩产值1.05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480元,已成为新疆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外向型农业的重要内容。同时,农业标准化进程加快,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建成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县6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88个、认定生产基地303个,面积达到1646万亩;有16个县市创建了30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427.8万亩,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88家,绿色食品产品达到204个;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企业16家,有机食品64个。2009年农副产品及精深加工农产品出口总额达6.62亿美元,约占地产品出口总额的1/4。(五)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围绕四大基地建设和构建高效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普及常规技术,突出推广高新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转化和保鲜储藏水平。农村信息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业信息化深入推进,一批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一批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得到重点推广,优良品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份额达到35%左右;粮棉高产攻关、高新节水、标准化生产等重大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全区积极推广滴灌、低压管道灌溉等高新节水新技术,面积达到240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86个县(市)全覆盖,面积达到3129万亩。(六)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显著提高。到2010年底,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764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达8881家,比2005年增长8.3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自治区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319家,其中国家级23家,重点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了全区65%以上农户增收,覆盖基地面积2700多万亩,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流通体系更加健全,农产品市场营销能力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674个,合作社成员数21.8万个,带动非成员50余万户,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抗御市场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七)农民收入实现持续较快增长。2010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43元,较“十五”末增长87%,“十一五”年均增速达到13.1%,比“十五”增速加快4.3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收入构成发生积极变化,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继续增加,从2006年来的五年间,共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862.48万人次,实现务工收入228.87亿元,人均2654元;农村二三产业和外出务工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从2005年的25.5%提高到26.8%。同时,随着国家补贴惠农政策的实施,粮棉主产区农民转移性收入比重也明显提高。(八)地方国有农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方国有农场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税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农场职工人均减负153元;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场10个,在自治区农业发展中示范带动作用更加明显,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6.7亿元,比2005年增长43.6%,职均纯收入5682元,比2005年增长40.9%,职工养老、医疗等基本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了农场职工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十一五”全区农业经济发展成就巨大,经验丰富,启示深刻。概括起来有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增加投入,保护和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坚持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四大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坚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推广服务水平,不断增强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保障作用;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利用区内外、国内外市场、资源,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和合作,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和市场开拓能力;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发展体制,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和发展后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坚持团结稳定和经济发展两手抓、两手硬,紧紧依靠和调动全系统力量,做到全区“一盘棋”,形成推动“三农”发展的强大合力。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取得以上巨大成就的同时,新疆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得到进一步解决:(一)农业发展质量不高。农业增长方式仍旧以数量型粗放型为主,集约化程度和产品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还不到位,产业和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矛盾仍在较大程度上存在,优势、特色产业规模效应尚未充分显现,资源性、原料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市场开拓能力亟需提高,南北疆农民收入差距拉大。(二)农业基础保障能力仍较薄弱。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素质不高,综合服务能力和手段落后,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和加工转化中的应用水平较低,农业面源污染尤其农田残膜污染呈加重趋势,农机化发展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三)产业化水平低,加工转化能力弱。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还不强;标准化、规范化、商品化的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滞后,龙头企业地域分布不均衡、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水平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农民有序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较低。(四)农业生产融资困难。商业银行农村网点少,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较高、资金额度有限,加上农民贷款担保体系还未完全建立,龙头企业和农民贷款难问题突出,农业发展资金短缺,致使农业生产物化投入能力有限。(五)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加。农民增收渠道单一,人地矛盾愈加突出,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水平和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和农村内部增收难度较大。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较差,转移就业增收任务艰巨。此外,还存在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滞后,综合执法能力不强,与现代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第二章“十二五”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农业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分析和把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时期我区农业总体上面临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一系列制约因素的存在对实现农业持续快速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要求。一、有利条件与发展潜力(一)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好。中央明确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继续稳定、完善、强化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国家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面实施“向西开放”,新疆农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2号),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又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2010年国家还将出台加快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决策。这些宏观政策将给农民带来越来越多的实惠,促进新疆农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潜力巨大。新疆现有耕地近6200万亩,人均耕地2.95亩,为全国人均数的2倍多,耕地后备资源2.23亿亩,居全国首位。有大小河流570多条,地表年径流879亿立方米,地下水可采量153亿立方米,淡水资源充沛;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600-3500小时,居全国第二位,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蕴育了多样性的农作物品种资源,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有100多种。葡萄、哈密瓜、番茄、啤酒花、枸杞等特色农产品以特有的品质饮誉国内外,是全球最适合番茄生长的地区之一。(三)向西开放的区位地缘优势明显。新疆与8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约占中国与邻国边境线总长度的1/4。新疆是连接中西亚地区的枢纽核心,是我国与中亚、欧洲连接的唯一的陆上大通道,目前已有17个一类口岸对外开放。与新疆接壤的中亚、俄罗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市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新疆的区位地缘优势更加突出。发挥好新疆向西开放的地缘优势和便捷的陆路口岸运输联系,提升向西开放水平,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上加强与这些国家在农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对新疆进一步开拓国外市场、发展外向型农业和利用境外资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二、制约因素(一)地方财政收入低,农业发展的经济基础薄弱。不仅自治区财力十分紧张,绝大多数县(市)
本文标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种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862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