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诗歌鉴赏之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刘洪利)
诗歌鉴赏之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但是,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白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问题: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谢亭送别》唐代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结合本诗,谈谈你对此的理解。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得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用貌似欢乐喜庆的场景,表达一种悲哀凄凉的情绪.用梦境来反衬现实。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恨”的含意便表达得越充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7湖北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问: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情感的?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07安徽)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诗歌上片通过“寒山”矗立、大地空旷以及“秋空”碧澄等场景,来衬托(正衬出)鹰意气飞扬的形象,为下片个人期待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情怀的抒发做了铺垫。将士军前百战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这句诗的艺术手法是(?)对比。用前方作战的士兵舍身卫国和统治者醉生梦死、不务国事的情形作对比。观祈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的艺术手法是(?)对比。一方是深重的殷忧与不幸,另一方却是荒嬉与闲愁。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本句的表现手法是(?)衬托。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和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环境的寂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本句的艺术手法是(?)对比。将统治者的穷奢极欲与人民悲惨遭遇进行对比。诗歌鉴赏之渲染、烘托渲染和烘托是诗歌鉴赏中经常涉及到的概念。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中心;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这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但经常被人们混为一谈。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登高之所见闻。天高气爽,风声猎猎,峡中哀猿长啸,江渚清水环绕,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群鸟迎风飞翔,诗句通过六个特写镜头,渲染出秋天的肃杀苍凉。不难看出,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这些景物描写对于肃杀苍凉的秋天来说,它们都是正面的描写。这样的正面描写就是渲染。陌上桑汉乐府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见了美丽的罗敷,行者“下担捋髭须”,少年“脱帽著绡头”,耕锄者停下手中的农活,罗敷之美可以想见。这里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但罗敷之美通过行者、少年、耕锄者的反应得到了有力的表现。行者等人的反应,对于罗敷之美来说,显然是侧面描写,这样的侧面描写就是我们所说的烘托。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整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整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这首诗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首句写的是“衾枕冷”,这其实就是因为下雪夜冷。冻醒后抬头看见窗外很亮,这也是因雪所致。末一句写听到的“折竹声”,更是写出夜雪之大,雪压断了竹枝。全诗从触觉、视觉、听觉多角度侧面烘托出雪下的大,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此诗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首联用了什么手法?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首联采取渲染的手法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木叶渐脱,北雁南飞,北风呼啸,渲染出秋天寒冷,凄飒的气氛。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问:上片的景物描写对下片中所提到的周公瑾的形象有什么作用?上片写大江,写江山如画,写多少豪杰,特别是“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的描写,渲染了场面的雄伟壮丽的同时,为下片写对周瑜的建立功业之情感抒发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营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渲染,是意象描写对意境营造而言;烘托,主要是景物之描写对情感抒发的烘托。对比和衬托则是两个对立或相近的意象之间的关系。
本文标题:诗歌鉴赏之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刘洪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879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