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议论文写作入门方法指导
经典议论文赏析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相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3年被杀害了。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绝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什么是议论文议论文是运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或者日常生活中的感想都属于这种文体。文体特点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的常用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生动形象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以情动人以知授人以理服人议论文有三要素:1.论点: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2.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3.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纽带。例如:3岁的小孩:”我最喜欢我的奶奶。(论点)因为她从来不打我。”(论据)所以我最喜欢她。(结论)这是因果的论证,结构严谨。论据论点证明明证被怎样证明论证1、定义: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2、要求:论点必须鲜明、正确、新颖。3、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能几个分论点.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是灵魂,分论点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服务的。4、论点的位置:(1)标题:有的文章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例如《反对自由主义》(2)开头:在文章开头提出论点的形式不一,有的是开门见山的提出中心论点;有的是文章一开头先引入一定的事例或现象等,并对这些事例或现象等进行分析和阐述之后才引出中心论点。(3)中间:在议论过程中提出论点。(4)结尾:先列举大量事实,然后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全文的结论即中心论点。1定义: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2、类型有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道理论据: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等)。事实论据:最具说服力的论据论据的要求:真实性典型性代表性注意:论据与论点的统一1.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纽带。2·论证的要求:严密论证的类型有的议论文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正面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有的议论文批驳错误或反动的观点,进而从正面树立自己的正确论点。立论驳论3.文章使用的论证方法常见的有四种: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道理论证(引证法)——道理论据比喻论证——道理论据对比论证——事实论据、道理论据1、举例论证。例证法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典型)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引用证法。引证法是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包括著名的古诗文中的句子)的名言警句等证明论点的方法。引证法的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有时引用名人轶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吸引读者的兴趣。3、喻证法。喻证法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这种论证方法,可把抽象的道理讲得通俗形象,浅显易懂,容易被人接受。4、对比论证。对比论证是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和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对比鲜明,所以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以更鲜明深刻的印象。指出下文中的事实论据。自己体会例证的灵活运用。自信,顾名思义就是自己相信自己。人们常说,人要有主见,才会办好事。唐代韩愈初次考举人时,文章并未受到主考官的赏识。结果落第了。三年后,他再次去考,主考官还是此人,连文章题目也未变,韩愈不假思索,毫不犹豫地将上次所写的文章原封不动地写了一遍。出乎意料的是,这次主考官对他的文章大为欣赏,结果当然中了举。初看这则故事,觉得韩愈有点“狂妄”,可仔细一想,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自信”。如果他惶惶惑惑,另外重写一篇,也许又是名落孙山。范例自信,是坚持正确的意见,面对困难不灰心,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目标。爱迪生一生中进行了大量的发明创造工作,但他也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如果他当时认为“我不行”,就自暴自弃,那么他还会至今被人们所称道吗?周总理也对共青团干部说过,要吸收各方面的意见,但又不能六神无主,无所适从,要善于吸取好的建议,坚持正确的,也就是要有自信的精神。但是,盲目的自信则是骄傲。西楚霸王项羽在秦末时势力最强,由于刚愎自用,过分自信,听不进劝告,一意孤行,结果“无颜见江东父老”。“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但并非靠自信就能成功,成功必须靠汗水和勤奋才能换来,爱迪生的发明创造,正说明了这点。所以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但不是惟一的秘诀。1、指出文中的事实论据。体会使用例证的灵活运用。例题讲析读文章回答问题。记得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是“思考一切”。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需要思索。翻开中外历史画卷,不难发现.大凡有过卓越成就的人,都与“思索”结下不解之缘。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牛顿提出了天体运动方面的定律之后,经过自己反复思索和实验,终于创立了震惊世界科坛的“狭义相对论”。爱迪生在试制电灯的过程中,经受了上千次的失败,终于,他成功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成功就是思索的成果。不能想象,他在每次失败之后,如果停止了思索,而最终还能发明电灯来造福人类?在中国,这样的事例也不胜枚举《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索是何等的重要。1、文章论证的论点是什么?2、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案示例:1、生活中需要思索。2、运用了举例论证(例证法),如列举爱因斯坦经过思索创立相对论,爱迪生在失败中思索总结,最终发明电灯的事例。其作用是用名人的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用了道理论证(引证法),如引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证明思索的重要。其作用是引用名人权威性论述,增强论述的说服力,补充:比喻论证请学生举例,可从学过的文章中找。★“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是怎样说理的?鱼翅鸦片姨太太烟枪烟灯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吃掉送药房送,毁掉走散喻文化精华喻益害并存喻文化糟粕喻封建文化“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比喻说理(比喻论证):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正反论证一、提出论点二、正面举例论证,分析说理三、反面举例论证,分析说理四、重提论点,做出结论《谈理想》引论:树立崇高的理想是获得成功的前提。本论:一.有理想才会有目标。二.没有理想会迷失方向,失去前进的动力。结论:想要成功,首先得树立崇高的理想。议论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分析文章论证结构《坚守个性,展现高贵》1、坚守个性,给生命以洒脱2、坚守个性,给生命以美丽3、坚守个性,给生命以深刻(李白)(王昭君)(李清照)并列式并列式论证结构引论:提出中心论点实例1+分析论证实例2+分析论证实例3+分析论证……结论:总结全文,前后呼应本论《谈骨气》引论: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本论:一、齐人不食嗟来之食+分析论证(点题)二、闻一多对国民党宁死不倒+分析论证(点题)三、文天祥面对威逼利诱,宁死不屈+分析论证(点题)结论:总结全文,重申中心论点,表明坚定的信念。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先简述故事的梗概:中国古代一个穷人宁愿饿死也决不吃嗟来之食。然后予以论证。论证过程分三步完成。首先,稍加评论:这则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接着进行分析:为什么那位穷人不肯吃嗟来之食?第一,看别人的脸色吃舍来的饭,“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第二,“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最后阐明观点:“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为了突出和强化中心论点,作者又单独成段,添上一笔:“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直截了当地用事实支持中心论点,论证有力,观点鲜明,说理性强。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先叙结果:“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再叙面对国民党的暗杀,面对死亡时闻一多的英雄气概:“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坚信“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这样安排材料的顺序,可以使论据本身说服力更强,文章更具感染力。叙述事实之后,作者直接引用毛泽东主席的论述作为依据:“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在议论文中,恰当地引用领袖的言论来证明论点,往往可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
本文标题:议论文写作入门方法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911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