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斯德哥尔摩森林墓地瑞典WoodlandCemetery,Stockholm,Sweden班级:景观1001学号:20100240111学生:宁华琼地理位置斯德哥尔摩,瑞典首都,也是该国第一大城市。斯德哥尔摩大区包括周围4个市区,人口共186万,位于辽阔的波罗的海西岸,坐落在梅拉伦湖入海处,市区分布在14座岛屿和一个半岛上,市内水道纵横,70余座大小桥梁把它们联为一体,素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誉。从大会堂俯瞰斯德哥尔摩全景景观设计背景一.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北欧)的景观设计斯堪的那维亚国家包括瑞典、芬兰、挪威、丹麦和冰岛五个国家。斯堪的那维亚的自然景观非常平和,这里柔缓的地表变化、整体的植物群落、平静的湖泊、缓缓弯曲的海岸塑造了人民平和心态。斯堪的那维亚人民对自然有着强烈的热爱,景观设计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向往。它们的现代设计有着相似的特点,追求个性、美观和实用,其风格自成一体、独树一帜,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其中尤以瑞典和丹麦在景观设计上的发展最为突出。1.构成2.景观特点北欧国家地处高纬度地区,森林面积广阔,植物以针叶林为主,林缘整齐的森林呢或树丛与柔缓变化的地表,构成非常平和的自然景观。3.北欧国家景观设计特点为普通人提供普通的,但却是精良的设计是斯堪的那维亚国家各个设计领域追求的最高境界。①民主的设计思想②从自然中获得灵感③体现民族传统和地域性④注重人情味⑤注重对自然的体验⑥重视光环境设计⑦功能与艺术的统一斯堪的那维亚国家均地处高纬度地区,有些地方接近北极圈,有着漫长的冬季和冬季漫长的夜晚,特殊的气候条件使人与建筑、室内、产品包括环境的关系显得特别密切,设计非常重视人情味,建筑、景观常采用砖、木等本土材料,从传统中吸收设计语言,再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本土特点的现代主义。二.瑞典的景观设计瑞典景观设计师把花园设计看成是自然的,从对自然的感受(声音的倾听和景观的阅读)中,形成了通过“有为”来达成对基地的看似“无为”的景观设计特征。2.斯德哥尔摩学派设计思想基础:在对园林艺术美的追求中,有两条线索可以追寻,一是去研究这个地方的可能性,去关注已经存在了的那些东西,通过强调和简化去加强这些方面,通过选择和淘汰去增加自然美的吸引力。第二是回到现实的需求,即我们想要获得什么?生活将怎样在这儿展开?在这个未来的乐园中,我们希望获得什么样的舒适、消遣和快乐?中心思想:通过城市公园去影响市民的生活,为之提供必要的空气与阳光。1.以自然为导向的景观设计20世纪初,瑞典的花园设计受到了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强调形式的简洁、建筑与环境间的和谐以及空间的概念和节奏。墓地概况这座森林公墓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以南的恩斯凯德,面积约96公顷。始建于1917年。1940年改扩建后竣工。埃里克·贡纳尔·阿斯普朗德(1885-1940)主要负责主体建筑的设计西古德·劳伦茨(1885-1975)主要负责场地的景观和重生教堂等公墓的设计者是两位瑞典青年建筑师,他们在1915年公墓工程设计建造的国际竞标中拔得头筹。设计师墓地的设计征集于国际建筑设计竞赛,具备下列条件:基本计划必须明确,简单和高效,在不牺牲任何的艺术价值和无故改变现有的景观尊严的自然轮廓,一定要扮演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的细节应该有助于一个有吸引力的整体印象的艺术价值和自然形成,应尽可能使用现有的砂石场形成的山谷和峡谷。斯德哥尔摩森林公墓,格调“清澈、简朴”,主要设施包括火葬场、骨灰厅、3座小教堂(信念教堂、希望教堂和圣十字教堂)与矗立于草地上的一座巨大的花岗岩十字架。这座地势起伏的森林公墓,自然景观与建筑物和谐地融为一体,加之树丛中排列的墓碑,创造出了“绝妙的造型美”,成为20世纪最美丽的景观之一。简介这座森林公墓被视为现代建筑学派最重要的杰作之一,于199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指出,它“对当代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墓地设计产生过深刻的影响。”2005年9月23日瑞典还为这项世界文化遗产发行过一枚邮票。墓地平面火葬场以及三个教堂林间礼拜堂游客中心界墙林间墓地重生教堂七泉路纪念之丘圣十字架入口入口朝着墓地方向向下略微倾斜的甬道给人以亲切而平稳的感受。墓地北入口区域清空出了一片空地,这个空间与林地界面有了清晰的界定。目的的入口访问者从主入口进来后有三个选择:中间的圣十字之路,右边通上冥想之丘的路和左边urndepositary的路。这三条纵向的路强调了墓地的长。一堵低于人高的矮墙将两条路分开。墙头戴铜帽,高度略低于人眼,后面便藏着一座座石棺。仿佛右面开阔的越是优美,左边墙后藏着的就越是可畏。生与死的路平行着,仿佛预示着死生死同在,死者永远不会孤单。东面的墓园圣十字架这是一个多民族信仰的墓地,巨大的表现主义十字架伫立在轴线的南端,打破了地平线。它并不是为了彰显信仰,而是以一种纪念碑式的手段表达对死者的悼念,象征生与死的轮回。火葬场建筑群单纯到有些抽象的立面和立在前面厚重的十字架,在柔和的绿色丘陵之上投下了浓重的影子,此情景向人们展示出简洁的建筑所具有的爆发性力量。东侧是阿斯普朗德的火葬场建筑(1940)(包括其中的信念,希望,及圣十字3个教堂),现代主义的建筑,巨大的柱廊阵面向西侧,使得建筑和景观之间获得了相互的意义。设在建筑入口旁的钟,仿佛是为了让人们铭记这一刻。建筑前平静的莲池,倒映着天空、云朵和建筑,仿佛水下存在着另一个世界。从火葬场的等候室望向窗外,开阔的景观给生者以慰藉。柱廊里的“复活”雕塑纪念之丘莱维伦茨在十字架的西侧设计了一座十余米高的类似祭坛的土山“纪念之丘”(HillofRemembrance,1928),通过北部的蹬道游者可以径直登上山顶平台,平台由纪念林围合,这里是一处令人无限追思的冥想空间,向天空望去,一切在都将在这里得到升华。在巨大的草地土丘上,这一丛树木被无尽的天空和广褒而绵延起伏的大地所映衬,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肃穆和宁静。“纪念之丘”原型为“台”,一种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祭祀建筑形式.七泉路劳伦茨设置了丘陵,种植了树木,创造了神殿般虔诚的场域,从这个场域至他设计的重生教堂之间有一条长达1公里的笔直道路。这条路时而紧张,时而变得舒缓,使生者不知不觉间走在虔诚的意识中,在这里行走,就是一篇美丽的叙事诗。地面的变化和草木成了他有用的工具,不时从茂密的树木之间洒下的阳光告诉人们这个世界是多么美丽。碑石时而如同废墟中的基石一样散布,使那些死者的记忆变得凄凉;时而背对着,让我们意识到他们已经是不可归来的人;有些则聚集在一处,形成死者的共同体。重生教堂在七泉路的尽头,这是一个有着所谓的古典主义屋顶和柱子装饰的教堂,内部的沉静与厚重示人联想到了生与死的轮回。回望七泉路林间礼拜堂和游客服务中心墓园森林墓地的墓区分为大约60个区,包含草地墓区与森林墓地。这里所有的墓碑都是远离主干道的,不同于一般西方的墓园只是草地,这儿有极大面积的树林。高高的树下,所有的墓碑都矮矮小小的,似乎是从一开始就在这里的石头,融入了周围的景观中。场地精神这个公墓不是简单的墓地,这是死者与生者不断对话和交流的城市,是不断自问生命意义的冥思空间,也是作为神对人类的祝福和象征而呈现的美丽的自然。从入口到林间墓地,缓缓上升的地形、广阔的天空、水平延展的草地、葱茏的树丛和森林融合成一种氛围,即对死者的祭奠和灵魂回归天堂的神圣,并由此带来对生者的慰藉。斯德哥尔摩森林墓地是现代建筑与景观完美结合的早期范例。它的设计表达了控制空间的新思想,同时植物不再是孤立的设计要素,它是整体空间的组成部分并与非对称的布局形式相协调。1.用最少的元素,表达最丰富的精神世界由于宗教、文化的差异,以及时代的需求,每位设计师都在墓地规划中,尽最大可能控制、压缩各种元素的组合和使用。用最简洁的设计,直窥心灵。脱离概念、技巧、表现等传统语素的范畴,上升到精神和灵魂层面。设计体现2.清空与简约通过清空、节制与沉默,对自然最少的干预,仅留下建筑的本质与朴素、细腻的人性关怀。3.对比天与地的虚实对比,开阔草地与森林的对比,明与暗的交替,哥特式的耸立,唤起对死亡与重生的联想,生与死完成了对话。斯德哥尔摩森林墓地是现代建筑与环境完美结合的早期范例,是结合建筑、园林和雕塑的环境艺术作品,它所表达的情感和氛围远远超出了物质本身,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这似乎预示20世纪中期以后“大地艺术”的发展方向。4.大地艺术般的地形设计巧妙的地形起伏与空场地上的“纪念之丘”,使空间达到了高潮。“若是现代运动也有它的帕提农神庙的话,那它应该是森林墓地。”——DanCruickshank(建筑历史学家)一道墙,分隔了生死路的那头,时间蓦然被赋予了意义等待,生与死的轮回笔直的阶梯,是通往天堂的路吗?回首,天与地默然无语通往重生的那条路啊,有多少记忆散落其间。纵使时光,掩埋了墓碑唯两盏明灯,风中相依。任是什么样的黑暗,也不会彼此失散穿越生死,相依看天外云卷云舒逝去的人,安息……建筑师阿斯普朗德之墓它不会在平面形式上给你多么震撼的感染力,却能让你站在它面前时,内心产生极大的震动,灵魂仿佛找到了归宿。现代城市的日益繁华让人们忘却了最初的森林草地——天与地不再拥有对话心灵也被坚固的建筑封锁能有哪个地方,可以让心出逃?我们的设计,是不是也应该赋予景观一种感情,打开尘封已久的锁——美国德克萨斯州KlydeWarrenPark体味快乐日本寒川神社花园拥抱宁静溯回人们最本真的心灵震颤“建筑和城市一样,有心也有灵魂。在建筑中,能感受到记忆与意义,体会到被唤起的性灵与文化的渴望。”——丹尼尔·李布斯金(建筑师)景观也是如此吧……
本文标题:斯德哥尔摩森林墓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948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