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书法历史发展历程简介
书法的发展历程及书法作品欣赏一、书法的基本体例与发展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先秦:殷商甲骨文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先秦:金文大篆石鼓文《泰山刻石》(李斯碑)小篆(秦)隶书两汉:章草、真书、行书章草行书书法欣赏汉代书法汉隶曹全碑《曹全碑》字口清晰,运用圆笔,笔笔纯正规范,一丝不苟;主笔突出,结体匀整秀逸;章法疏朗,整齐中寓变化;风格端庄清秀,丰姿绰绰,蔡邕蔡邕《熹平石经》蔡邕工篆书、隶书,尤以隶书著称,其字结构严整,点画俯仰,体法多变。灵帝命工修理鸿都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钟繇钟繇《宣示表》钟繇擅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人都曾经潜心钻研其书法。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南朝庾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行书王羲之《十七帖》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兰亭集序》王献之王献之行草《鹅群帖》王献之自幼随父练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但是在楷书和隶书上亦有深厚功底。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并有“小圣”之称。还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张芝草书张芝《冠军帖》张芝,字伯英,被誉为“草圣”、“草书之祖”,其书法被誉为“一笔书”。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特点:上下牵连富于变化。张芝与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并称“书中四贤”。颜真卿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凝重峻色,神采飞扬,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春以神写,得自然之妙。《祭侄文稿》为“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楷书颜真卿《多宝塔碑》颜真卿《东方朔画赞》《多宝塔碑》特点:严谨工整、平正峭劲。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柳公权楷书柳公权的楷书《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体势稍带颜法,沉劲苍逸柳公权《金刚经石刻》柳公权《玄秘塔碑》怀素草书怀素,唐代书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怀素草书特点: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书法率意颠逸,千变万化,法度具备。怀素《自叙帖》张旭草书张旭《古诗四帖》张旭,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喜欢饮酒,世称“张颠”,与怀素并称“颠张狂素”,其草书则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在书法思想方面,张旭崇尚师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寻找灵感和启发。在张旭眼中,一切的自然物象、一切的生命之迹都是师法自然的对象,都能激起其创作的灵感。据史籍记载,张旭从“争道”中丰富了布白构体的构思,从“闻鼓吹”中得到了笔法快慢、轻重、徐疾、粗细的启示,从“剑器舞”中找到了紧凑有力、节奏合理、飘忽多变的狂草书法神韵,使书法有了质的变化。欧阳询楷书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苏轼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苏轼书法的特点:结体短肥。用墨比较浓是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就是字体比较扁黄庭坚行书舒展和平稳。在结字平稳的情况下,笔画布局松弛有度,不论字写的长或者短,稳健不失活力,这就是黄庭坚的书法造诣。《松风阁诗帖》《惟清道人帖》黄庭坚草书《廉颇蔺相如传》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米芾米芾,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多景楼诗帖》蔡京行书姿媚豪健、痛快沉着,能体现宋代“尚意”的书法美学情趣。赵佶瘦金体。陈邦彦后来也曾跋宋徽宗赵佶秾芳诗帖,“这幅字帖既像画又是书法,在每一笔的笔墨中间游走,就像是散步在幽兰从竹中,静听风雨声”。赵佶《秾芳诗帖》书法笔画瘦硬,所谓“天骨遒美,逸趣霭然”;又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所谓“如屈铁断金”。赵孟頫楷书赵孟頫博学多才,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文徵明画开吴门派,与沈周、唐寅、仇英称为“明四家”。文征明小楷可称明代第一。楷法精绝,造诣高深,上追魏晋,取法高古,自立一格。文征明多行草而少狂草。书风典雅潇洒。《八月六日书事·秋怀七律诗合卷》行书《赤壁赋》小楷《跋唐人双钩万岁通天帖》徐渭徐渭精于行、草,尤以狂草著称于世。早年学黄庭坚,后又学米芾。“书如其人”,他的书法如同其性格狂放不羁,气势纵横,满纸云烟,飞动奇绝,风神潇洒。他的书法不在细微处着眼,更注意整篇的气势,纵横驰骋,穿插错落,不计工拙,警世骇俗,任凭情感自由喧泄。他自渭:“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非高书。然此言亦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语。”主要有《杜甫秋兴八首册》、《青天歌卷》《七言诗卷》等。徐渭草书《青天歌》郑板桥线条极富变化,粗细对比强烈。字形多变,或正或斜,或长或偏,或大或小,任其自然。整篇章法错落有致,疏密自然,如“乱石铺街”,乍看零乱,细品有序。“六分半书”是清代郑燮(郑板桥)书法的别称。郑板桥的书法,本来是学黄庭坚的,后来参以“八分”(“八分”即指东汉时期成熟的隶书,称作“八分书”),再加入兰竹笔意,就建立了自己的书风。这种书体已不是原来的“八分隶书”,而介于楷隶之间,又有少许兰竹成分,所以称“六分半书”吴昌硕吴昌硕书法作品,以篆书、行草为主,晚年所书隶书,结体变长,取纵势,用笔雄浑、饱满,具有篆书痕迹,将篆、隶溶为一体,形成独特面貌。晚清民国时期艺术大师各种体例书法的特点1.基本原则:楷书:端庄典雅行书:潇洒飘逸草书:狂放恣肆隶属:蚕头燕尾2.补充原则P26谢谢观看
本文标题:书法历史发展历程简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96481 .html